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代的东方人,在遗传至今的《诗》《书》经典及其礼节仪文上看,东方人似乎早先亦有一种灵魂观念,信有死后之灵魂,却没有详细说到生前之灵魂。死后灵魂则似乎只是一种鬼的迷信而已。鬼是否永生不朽,在东方思想下,亦不甚肯定,亦看不到他们有“灵魂再世”及“轮回”等说法。在此方面,本文作者另有专论,此处不详说。此下所欲说者,则为东方思想开始脱离灵魂观念之时代及其此后之变化。

关于灵魂再世及轮回的说法,其背后实为透露了人类对自己生命要求永生及不朽之无可奈何的心理。此一要求,实为人类心理上一至深刻至普遍之要求。纵谓全部人生问题都由此要求出发,到此要求归宿,亦无不可。但对此问题之解决,则只有灵魂再世、轮回,或天国超升等几条路。若舍此诸端,试问人类肉体的短促生命,又从何处去获得不朽与永生?若人类生命根本只在此七尺肉体短促的百年之内,则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究何在?此实为人生一最基本绝大问题。此文下面所拟提出者,即为东方人在很早时期早已舍弃灵魂观念而另寻吾人之永生与不朽。此一问题,实可以说是整个 中国 思想史里面一最重要的纲领。明白了这一义,才可明白 中国 思想之特殊精神与特殊贡献之所在。下面我们先把《左传》里 鲁襄公 二十四年关于“三不朽”的一番讨论略为说明。原文如下:

穆叔 范宣子 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 穆叔 未对。 宣子 曰:“昔 之祖,自 以上为 陶唐氏 ,在 御龙氏 ,在 豕韦氏 ,在 唐杜氏 盟为 范氏 ,其是之谓乎?” 穆叔 曰:“以 所闻,此之为世禄,非不朽也。 有先大夫曰 臧文仲 ,既没,其言立于世,其是之谓乎? 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在这一段对话里,看出当时人对人生不朽有两个见解。一是家族传袭的世禄不朽,一是对社会上之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这两个见解里,皆没有灵魂再世或超生的说法,可见 中国 人对灵魂观念在那时已不为一辈智识阶级所信守。因信人类有灵魂,遂牵连于在此世界以外的上帝及鬼神。但在 中国 春秋 时代,对天神观念皆已有极大解放,极大转变。关于这一方面的种种思想议论,载在《左传》者甚多,此处不拟详举。在此所欲讨论者,则为包涵在此两种不朽论后面之意义。

第一种是 范宣子 所说的家世传袭的不朽。此一说虽为 叔孙豹 所看轻,但在 中国 社会上,此种意见流行极广极深,此后依然为一般人所接受、所赞同,只把 范宣子 当时的贵族意味取消了,而变成平民化。人生底不朽,由家族爵禄世袭,变到家族血统世袭。《孟子》书上便说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便是打断了祖先以来不朽的连锁。可见 春秋 时代 范宣子 贵族家世的不朽说,到 战国 人手里已变成平民家世的不朽。只要血统传袭,儿女的生命里便保留了父母生命之传统,子孙的生命里便保留了祖先生命之传统。如此则无论何人,在此世界,皆有永生不朽之实在生命,不必以短促的百年为憾。

至其高一层的,自然是 叔孙豹 所说的三不朽。三不朽内许多详细理论,留下再说。此处只先指出,在 中国 人的看法,人不必有死后的灵魂存在,而人人可以有他的不朽。家世传袭,可说是一种普通水平的不朽。在此普通水平的不朽之上,更有一种较高较大的不朽,则为 叔孙豹 所说之三不朽。我们用这一个观点来和西方思想作比较,则西方人的不朽,在其死后到别一个世界去; 中国 人的不朽,则在他死后依然留在这一个世界内。这是双方很显著的一个相异点。

现在再进一步,所谓东方思想,死后依然想要留在这一个世界内,是如何样的留法。根据三不朽说,所谓立德、立功、立言,推其用意,只是人死之后,他的道德、事功、言论依然留在世上,便是不朽。所谓留在世上者,明白言之,则只是依然留在后世人的心里。东方人在人生观念上,一面舍弃了自己的“灵魂”,另一面却把握到别人的“心”来做补偿。人的生命,照东方人看法,似乎本来是应该反映在别人的心里而始有其价值的。故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锺子期 死, 伯牙 终身不复鼓琴”。若一个人独自孤零零在世上,绝不反映到他以外的别人底心中,此人虽生如死,除却吃饭穿衣一身饱暖的自我知觉以外,试问其人生尚有何种价值、何种意义之存在?反而言之,只要我们的一生,依然常在别人心中反映到,即使没有吃饭穿衣一身温饱之觉,其人生到底还是存在,还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所以一人的生命,若反映不到别人的心里,则其人早已虽生如死。一人的生命若常是反映在别人的心里,则不啻虽死如生。立德、立功、立言之所以称为不朽,正因其常由生前之道德、功业、言论,而常常反映到别一时代人的心里去。

即如前举家世传统之不朽,后来儒家发挥光大,也看重在心的反映上。儒家论“祭义”,便是其明证。 孔子 说:“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可见祭之所重,并不重在所祭者之确实存在与否,此即灵魂问题。灵魂之有其存在与否,早已为当时的 中国 人所淡漠。祭之所重,只在临祭者心理上之一番反映。临祭者对于所祭者之心理上的一番反映,其事不啻为所祭者之一番复活。此层在《小戴礼记》中《祭义》等篇,发挥得十分透彻。我们在此可以说:西方人求他死后的灵魂在上帝心里得其永生与不朽,东方人则希望在其死后,他的生平事行思想留在他家属子孙或后代别人的心里而得不朽。这又是一个东西之异点。 MSWJaXG2yK4TBtvIiC+QFnwP45I/vdkVQW3MyjbQdAGIdEScHk7SEDqqnk90CT5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