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断篇残句,略记迷思

*

错误比真理更易被发现。前者流于表面,因而更易掌控;后者扎根深处,并非人人都可探知。

*

我们都以过去为生,又因过去而亡。

*

当我们需要学习某个伟大的事物时,便会立刻用我们与生俱来的可怜与不足来逃避学习。尽管如此,我们总还能学到些东西。

*

德国人根本不在乎与人共处,而是重视独处。无论是谁,都有一种专属自己的独处方式,不愿被他人剥夺。

*

经验的道德世界大部分都只由恶意和嫉妒构成。

*

迷信是生活的诗学,所以诗人迷信不是坏事。

*

信任是一个神奇的东西。仅听信一人之言,此人有可能出错或自欺欺人;而听信众人之言,众人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所以人们往往不能发现真相。

*

我们不该心怀恶念,希望他人遭遇不快的生活。然而对于那些偶然陷入其中的人而言,这恰恰是他们性格的试金石,也考验着他们生而为人的最核心品质。

*

一个见识有限的老实人往往能看穿最精明的骗子。

*

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爱意,那么就必须学会阿谀奉承,否则他将无法应付生活。

*

面对批评,人们既不能自卫,也无法反抗。必须蔑然视之,这样就能渐渐接受批评的存在。

*

群体离不开能干的人,却又总是感受到来自能者的压力。

*

不管是谁,哪怕是我的仆人,只要指出了我的错误,那么他就是我的主人。

*

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往事,最终总会彼此相遇。

*

如果要求人们履行义务,却不赋予其任何权利,那么就必须开出丰厚的报酬。

*

一个地方的所谓浪漫,是一种宁静的崇高之感,这种感觉以历史的形式呈现,或者与之等同地,表现为孤独、疏离、避世。

*

辉煌雄壮的教堂圣歌《降临吧,造物之神》实际上完全是对天才的召唤,正因如此,它在精神强大的人们之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

美体现了自然法则的奥秘,如果没有美这样具象化的呈现,我们将永远无从知晓自然法则的内涵。

*

我能保证直白坦率,却无法承诺不偏不倚。

*

不念恩义始终是一种弱点。我从未见过心无感激的能干之人。

*

我们是如此的目光短浅,总以为自己很有道理。于是可以想象,一个思维超群的人不但会犯错误,甚至还会为之欣喜。

*

我们很少看到仅凭温和的方式能够达到美好而正确的目的。相反,实际情况往往是迂腐导致迟滞不前,狂妄导致仓促行事。

*

文字和图像是相关联的,它们总在找寻彼此,就像我们在比喻与寓言中充分了解到的那样。一直以来,耳朵听到的话语或音乐,同样也会浮现在眼前。所以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时,在法典和上帝的施恩书中、在《圣经》和插图课本中,总能看到文字和图片均衡分布。说出无法用图像描绘的事物,或者画出无法用语言阐明的东西,这是完全合理的。然而人们经常错误地认识两者的关系,明明该使用图像,却要用语言表述,从而诞生了象征意义上加倍邪恶的神秘怪物。

*

任何投身于科学研究的人,都会先后受困于外界的阻挠与关注。人们一开始不愿承认我们研究成果的价值,而后又装模作样,好像已经知晓我们将会研究出什么成果。

*

一本逸事和格言汇编对于老于世故的人们来说价值连城,前提是他知道如何恰当地在对话中穿插前者,在合适的情景下想起后者。

*

人们说:“艺术家们,研究自然吧!”然而从平凡中提炼高贵、用畸形锻造美丽,并非小事。

*

失去判断,也就失去了记忆。

*

世界是一座有裂缝的钟,只会吱嘎作响,不能鸣声报时。

*

人们一定要善意地容忍青年业余爱好者的鲁莽冒失,因为待到日后年岁稍长,他们会成为艺术和大师们最忠实的拥趸。

*

对于坏到骨子里的恶人而言,幸灾乐祸是他们唯一的乐趣。

*

聪慧之人永远是最好的百科全书。

*

有些人从不犯错,因为他们从不做理性的事。

*

当我认识到我与自身、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我就称其为真理。如此一来,人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真理,而且它永远不会改变。

*

特殊总会被普遍打败,而普遍总要让自己适应特殊。

*

没有人能主宰真正的创造力,只能任由它天马行空,自由发挥。

*

无论是谁,只要大自然开始向他揭示其公开的奥秘,他就会不可抗拒地向往自然最高贵的诠释者——艺术。

*

时间本身就是一种元素。

*

一个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被赋予了多少人性。

*

对于理解毫无助益的差别,就不是差别。

*

显花植物 中仍然保留着许多隐花植物 的性状,即使用数百年的时间也不足以破解其中的奥秘。

*

混淆两个辅音,可能是因为发音器官不够灵活;而混淆单元音和双元音,则是因为自负而头脑发热。

*

一个人如果打算学习全部的法律,那么就根本不会有时间去触犯法律。

*

人不能为所有人而活,尤其不能为那些自己不愿与之相处的人而活。

*

对于后世的召唤来源于一种纯粹的生动感受,即确有永恒不朽的存在,即便不能立时得到认可,但必将为小众所喜爱,最终受到大众的追捧。

*

秘密还不是奇迹。

*

演员们俘获观众的心,却不会付出真情,他们是优雅的骗子。

*

草率而狂热地追捧有问题的天才,是我早年犯过的错误,而我永远也无法彻底摆脱它。

*

我愿与你坦诚相待,不想一拍两散,然而却无法做到。你行为不端,脚踩两只船,不仅没有吸引来追求者,还失去了自己的朋友。这该如何收场啊!

*

无论身居高位,还是出身卑微,人人都始终要为自己的人性买单。

*

自由作家如今炙手可热,全体公众都拜倒在他们脚下。

*

每当我听到人们谈论自由的创意想法时,都惊讶于人们竟如此热衷那些空洞无物的言论:一个想法是不可能自由的!它是强劲有力、自成一体的,如此便完成了上帝交付与它的神圣使命——富有创造力。相比而言,一个概念就更加不自由,因为它被赋予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使命。

*

然而,若要找寻自由的踪迹,那么就必须观察人们的态度,态度是有生命力的情绪。

*

但是态度很少是自由的,因为它直接来源于人本身,来源于人身边最亲近的关系和他的需求。

*

我们就此搁笔。我们应该以此为标准,衡量每天所听到的言论!

*

(面对自然,)我们一直以来只能利用自己的眼睛和想象事物的方式来加以探索。而自然本身就知道它现在想要什么,它曾经想要什么。

告诉我,你所在的地方!——阿基米德

去开发,你所在的地方!——诺泽

去说明,你所在的地方!——歌德

*

事物的旁观者总在竭力找寻普适的因果关系,并把所有类似的现象都归结于某一个共同的诱因,却很少考虑最直接的缘由。

*

聪明之人不会遭遇微小的蠢事。

*

任何一件艺术品,无论大小,及至最微小的细节,都全部取决于创作理念。

*

不存在没有比喻的诗,因为诗本身就是个比喻。

*

一位好脾气的老考官对一名学生耳语道:“你还什么都没学到呢。 ”然后让他通过了考试。

*

卓越的事物往往深不可测,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始接触它。

*

最平庸的小说也总好过平庸的读者,最差的小说也会对这一体裁做出些许贡献,使其整体精彩绝伦。

*

我在普遍的事物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直至我意识到优秀的人们在特殊领域取得的成就。

*

其实,只有当人们所知甚少时,才会以为自己了解某个事物。随着知识的积累,怀疑也会逐渐加深。

*

实际上,一个人的可爱之处在于他所犯下的错误。

*

德国人知道如何修正他人,却不知道如何施以援手。

*

有些人爱着自己的同类并在人群中找寻他们;有些人则爱着并追求与自己完全相反的人。

*

长期厌世之人必将变得凄惨可悲,比如视我们为敌的那些人就是这种情况。

*

妒忌与憎恶将观察者的视野限制在事物表面,哪怕他们已经具备了洞察力也无法深入。而如果借助善良与爱心的力量,就可以看穿世界和人心,如此他便可以期望达到至高境界了。

*

一位英国批评家称赞我拥有“全面的能力”,对此我必须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

对于每一个友好的德国人而言,些许诗学天赋是有可取之处的,有了它就可以通过正确的方式,利用一定程度的尊重和不满来掩盖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管这是一种怎样的想法。

*

物质本身呈现在所有人的眼前,其内涵只有行家里手才能发掘,而其组成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一个谜。

*

人们偏爱生机与活力,青春又通过一颗不老的心得以实现。

*

我们以自己选择的方式认知世界,它总有黑白两面。

*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总是一错再错,因此我们必须不厌其烦地重复说教正确的做法。

*

在罗马,除了全体罗马人之外,还有一群由雕像组成的民众。类似地,在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几乎更加强大的幻想世界,那里居住着大多数的人。

*

人类就像红海:一条界线无法将他们彻底隔绝,就在界线的末端处,他们又会彼此交融。

*

辨别真实与虚假,区分确定与模糊,判定某件事应该受到怀疑还是谴责,这是历史学家的职责所在。

*

只有重视当下的人才会写出编年史。

*

思想一再重现,信念传播蔓延,形势一去不回。

*

在所有民族中,希腊人对生活的幻想最为美妙。

*

译者好比忙碌的皮条客,极力向我们推荐一位半遮半掩的美女,这是因为他们激起了我们对原著无法抗拒的向往。

*

我们乐于推崇先人,却不愿夸奖后代。只有父亲才不会嫉妒儿子的才能。

*

自谦不是什么难事,然而在虎落平阳的下坡路上,当你已经落后,还能承认不如你的人实则在你之上,就十分难得了。

*

我们的所有成就,都是舍弃自身,以求存在。

*

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会令人倦怠,那些不知疲倦的人是幸福的!

*

希望是不幸之人的第二灵魂。

*

那些快乐地做事,并欣喜于自我成就的人,是幸福的。

*

人们心中同样存在着一种臣服于人的渴望,因此法国人的骑士制度实为一种“奴役”

*

剧院里的视觉和听觉快感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反思。

*

经验可以无限延伸,而理论则不能在相同意义上净化并完善。对于前者,整个宇宙向着各个方向展开;而后者则封闭在人类能力的边界之内。因此,所有构建理论的模式都必定重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那样奇怪的现象:在丰富广博的经验中,一个狭隘的理论却能重新赢得人们青睐。

*

摆在我们眼前的永远是同一个世界,我们一直观察它或者猜度它。而生活在真实或虚假之中的也永远是同一批人,置身于后者的人们感到更加舒适。

*

真理与我们的天性相悖,谬误则不然,原因很简单:真理要求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狭隘,而谬误却讨好我们,仿佛我们以某种方式脱离了局限。

*

自德国人“崛起” 已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一旦他们注意到了这点,他们就一定能意识到自己有多奇怪了。

*

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曾经能够做到的事,是很自然的;而有些人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自己从未做到过的事,这可能很奇怪,但并不罕见。

*

古往今来,对科学进步做出贡献的都是个人,而非时代自身。毒死苏格拉底也好,烧死扬·胡斯 也罢,都是时代的所作所为,它是一成不变的。

*

真正的象征主义,用特殊表现一般,并非把普通事物演绎为梦境或幻影,而是在片刻之间生动地揭示玄妙莫测的东西。

*

所有理想的事物,一旦现实对其提出要求,就会将现实事物与其自身一并吞没。信贷(纸币)与白银的关系、信贷与自身的关系就是这样。

*

技艺精湛常被视为利己主义。

*

一旦优秀的作品和它们值得颂扬的美德宣告终结,新教徒的多愁善感就立马取而代之。

*

如果人们能够挑选出好的建议,那么仿佛他自己就已经具备完成这件事的能力了。

*

所有智慧之事都已经被思考过了,人们只需将它们再思考一遍。

*

人如何认识自我呢?思考永远不会有用,而应该通过行动认知。着手尝试履行你的义务,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

不过你的义务是什么呢?是时代对你的要求。

*

理性世界可以被看作一个巨大的永生个体,他不停地造就必要的事物,甚至通过这种方式主宰了偶然的事物。

*

随着年龄增长,我愈发讨厌一些了不起的人,他们本应该约束自己的本性,从而把自己和身边人从专横的必要性中解放出来。我愈发讨厌他们出于某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误概念,做着与自己愿望完全矛盾的事。最终,由于整体构想坍塌了,他只能在细节之处兀自烦恼,浪费时间。

*

精明能干之人,期待着吧!你有资格:

从伟人身上——获得仁慈

从当权者身上——获得优待

从务实和善良的人身上——获得帮助

从群体中——获得青睐

从个体中——获得爱!

*

那些业余爱好者习惯在他们竭尽所能之后找借口,说作品还没完成。不言而喻,他们永远也无法完成,因为他们从未真正地开始创作。大师只需寥寥数笔,就大功告成;无论细致与否,作品都已经完成了。最聪明的门外汉在不确定中摸索,越做越怀疑自己最初的设计。直到最后,无法弥补的错误才暴露出来,这样自然无法完成作品。

*

真正的艺术领域中不存在预备学校,只有事先准备。最好的准备其实是让资质平庸的学生参与大师的创作。许多研磨颜料的助手最终成为伟大的画家。

*

另一种准备的方式是模仿,通过模仿一位化繁为简的大师,不经意地激发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

我们坚信艺术家研究自然的必要性和价值,然而也不否认,当意识到这种值得表扬的努力被滥用时,我们有多心痛。

*

我们深信,如果年轻的艺术家在研究自然的同时,不会思考如何打磨每一处细节,使其融为一体,从而转变为一幅美丽的图画,最后用画框装裱,那么他们就应该少接触甚至完全放弃对自然的研究,心甘情愿地把这份工作交给爱好者或者专家。

*

世界上的许多美是遗世独立的,但灵魂需要发现它们彼此之间的关联并以此创作出艺术品。花朵的魅力来源于停在它身旁的昆虫,来源于滋润它的露水,来源于为它提供养分的容器。每一丛灌木、每一棵树,都是因为周围的岩石和小溪而获得意义,都是因为一个适度的距离而增强了魅力。对于人类和所有动物而言,也是如此。

*

通过这种方法,年轻艺术家获得的好处是多样的。他学会了将彼此相关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的最佳方式,而当他按照这种方式聪明地构思时,一定会贡献不少发明创造,一定会具备利用单一个体创造丰富整体的能力。

*

除了满足艺术教育的应有之义,他还取得了一个巨大的、不容忽视的优势:他学会了如何创作畅销的、在艺术爱好者看来优美而生动的画作。

*

这种类型的作品不必精雕细琢、尽善尽美,只要构思精巧、结构完整,它就能赢得艺术爱好者的青睐,效果甚至超过了那些更加大气磅礴、内容更为详尽的作品。

*

让每一个年轻艺术家都去翻看他素描本和画夹里的草稿,想想运用上面的方法,能从中创作出多少赏心悦目、备受欢迎的作品吧!

*

我们这里探讨的不是更高层次的艺术,当然也可以对其进行讨论。我们不过是给艺术家一个警示,让他们迷途知返,为他们指明通往高级艺术的道路。

*

让艺术家们实践半年,不用炭笔,不用画刷,除非他有描绘眼前自然事物或风景的强烈愿望。如果他有天赋,那么我们所暗示的目的,很快就会显现出来。

*

告诉我你与谁交往,那么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了解你正在做什么,我就能知道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

每个人都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因为他总能依据自己的思路发现某一个或者某一类真理,令他一生受益。但他不可以放任自己的思想恣意妄为,而应该时时自我监督,赤裸裸的本能并不适合人类。

*

无限制的行为,无论属于哪种类型,都会让人堕落。

*

人造和自然的作品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创作它的目的。

*

人们会迷失自我,也会在与他人相处时犯错,因为他们把手段当成了目的,而后徒劳无功,甚至令人讨厌。

*

我们的所思、所做,都是如此完美的纯粹和美好,外界的干预只会破坏它。于是我们可以保持优势,接下来只需要把错放的东西归位,将毁掉的东西复原。

*

甄别不同程度的错误,并将正确的内容替换在相应的部分,是一件困难而辛苦的工作。

*

真理不必总以具象出现,它只要作为一种精神四处游荡,在所到之处促成和谐,那就足够了,就像钟声庄严而友善地回响在空中一样。

*

当我询问一些年轻的德国画家,甚至包括那些曾经旅居意大利的画家,为什么他们总要使用那样令人生厌的艳俗色调(尤其是在风景画中),为什么在画中丝毫不见和谐之美的踪迹,他们就以傲慢无礼的口吻振振有词地回答说,自己就是这样看待自然的。

*

康德为我们指出,存在一种理性批判,它是人类所具备的最高能力,也是人类自我反省的原因。康德的言论为我们带来了多大好处,人人都可自行查看。而我在此意义上也要提出一个观点,即一种感性批判也是必需的,如果艺术——尤其是德国艺术——还想以某种方式复苏并且以一种令人愉快的活泼步调向前进步的话。

*

为理性而生的人们需要接受大量的教育,这种教育会通过父母和老师的悉心照顾、通过温和的示范和严格的训练渐渐显现。同样地,还有正在逐渐成长的艺术家,但不是天生完美,他们可能天生具有清晰的观察力,向形状、比例、动作投去欣喜的目光,但对于更高级的组合、姿态、光线、阴影、颜色缺乏天生的洞察力,而自己却不会意识到这一点。

*

如果他不愿向技艺更为高超的前辈和当代艺术家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求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那么他就会误入歧途,抱残守缺,还以为这是在保护自己的原创性。因为我们所拥有的不仅仅是与生俱来的禀赋,还有后天能够习得的技能,这两者共同造就了我们。

*

普遍概念和狂妄傲慢总有可能酿成恐怖的悲剧。

*

光凭吹气是不能演奏笛子的,你们还必须让手指动起来。

*

植物学家们有一个植物种类库,他们称其为“不完全的 ”。人们也可以说,存在不完整的、不全面的人,这些人的渴望及追求与他们的行动及成果不成比例。

*

资质最差的人可能是完满的,前提是他们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活动。然而如果缺失了最重要的恰当比例,即便是最优秀的长处也会暗淡、失效和破碎。这种灾难性的缺失现在愈发常见,因为又有谁能跟得上这个日益膨胀、发展极度迅猛的当下,满足它提出的所有要求呢?

*

有些人既聪明又主动,还能了解并恰当而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能力,只有他们才能了解世界的真实面目。

*

大错特错: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自己的价值。

*

我时不时会遇到这样一种年轻人,在他身上我不期望看到任何改变和提升。然而让我担心的是,我看到一些十分优秀的人在时代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我一直想要提醒他们的是:正因为一个人的舢板易碎,他的手上才会拿着船桨。这样他就不会被暴虐的风浪裹挟,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

*

但是一个年轻人如何才能看清,那些人人追求、赞同、支持的东西,实则是有害而应该受到谴责的?为什么他不该放任自我以及自己的天性一起跟随潮流?

*

我们这个时代等不及任何事物的成熟,最大的悲哀是下一秒会将上一秒吞噬,虚度光阴的人们总是生活拮据,勉强糊口,无所作为。用来填满报纸版面的新闻已经足够多了!一个聪明的人或许还能够插入一两条。这样一来,一个人所做的事、所付出的努力、所写的文字,包括他计划中的创作,都会被公之于众。没有人被允许快乐或忧伤,除非作为他人的消遣,于是新闻就这样在街头巷尾传播,进而在城市之间、国家之间扩散,最终在各个大洲之间流行开来。这一切都基于速度至上的原则。

*

就像蒸汽机很难被压制一样,人们的行为也很难被规范:商贸蓬勃繁荣,纸币迅速流通,人们债台高筑,为的却是偿还之前的欠款。这一切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都是可怕的东西。如果他天生性情沉静,既不会向世界索取无度,也不会任由外界定义自己,那么他将无比幸福!

*

然而当下的主流观念在方方面面威胁着他,所以最为重要的是及早让他看清自己的本心,明确自己的方向。

*

随着人年岁渐长,天真无邪的话语和行为变得愈发珍贵。我一直试图向身边人说明真诚、直白和轻率之间的区别,以及与其说三者之间有什么不同,莫不如说是一种从最无害到最有害的过渡,对其必须加以观察或者更多地去感受。

*

于是我们必须要训练自己为人处世的技巧,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在无意间失去从别人那里获得的好意。人们或许能在生活中自己逐渐意识到这一点,不过事先一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为后人省下这笔学费。

*

艺术和科学之于生活,是一种多变的关系,受到艺术和科学所处的层次、时代的特性以及其他众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说明这一切并非易事。

诗学往往在各种情况的最初阶段发挥作用,无论这里所说的情况是完全原始的,还是半开化的,抑或是指某一文化通过认知外来文化而正在转变。在这些情况下,人们可以说,新事物的作用完全得以发挥。

*

而音乐领域的上佳之作则并不需要多少创新,实际上,一个音乐作品越是经典,人们就越熟悉它,因而它能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

*

或许,音乐将艺术的价值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因为它的创作不需要用量精准的原材料,它是纯粹的形式和内容,使表达的一切东西变得高级而尊贵。

*

音乐要么是神圣的,要么是世俗的。音乐的神圣完全与音乐的价值相称,它也实现了音乐对生活影响的最大化,这种影响历经漫长的岁月却始终如一。世俗的音乐则应该完全是令人愉悦的。

*

杂糅了神圣和世俗特质的音乐是亵渎上帝的、粗制滥造的,它喜欢宣泄脆弱、可怜和悲哀的情绪,听上去乏味无聊。因为一方面,它不够庄重肃穆,称不上神圣;另一方面,它又缺乏世俗音乐的主要特征——令人愉悦。

*

教堂音乐的神圣庄严与世俗音乐的活泼欢快是两个核心,真正的音乐都围绕在它们周围。在这两点核心上,音乐总会不可避免地催生出虔诚或舞蹈。将两者混合会导致错误,将两者削弱会导致乏味,而如果音乐寻求与教育性的、描写性的以及其他类似的诗歌结合起来,那么就会变得冰冷。

*

事实上,雕塑艺术中,只有那些顶级的作品才能发挥作用。诚然,出于一两个原因,中等水平的作品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它们导致的困惑多于它们带来的快乐。

因此,雕塑艺术必须寻找对于素材的兴趣,这种兴趣往往出现在名人画像中。然而如果雕塑艺术打算同时兼顾真实和高贵的话,那么在此方面它也要达到一定的高度。

*

绘画是所有艺术中最自由、最闲适的一种。说它最自由,是因为虽然从原料和创作对象的角度出发,有些作品只能算作手工艺品,几乎称不上艺术,但是也会有许多人宽容它,喜欢它。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不管一个人是否接受过教育,都会对一个工于技法而空洞无物的作品赞叹不已。只需要稍稍接近一些艺术,便可以更受欢迎。真实的颜色、外表和可见对象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经令人赏心悦目,而既然人眼已经对任何事物见怪不怪,那么一个错误形象或者画面对于视觉的冲击,就不如杂音对听觉的冲击大。人们可以容忍最糟糕的图画,因为人们对那些外表更加丑陋的东西都已经司空见惯了。一个画家只要和艺术家稍稍沾边,就已经可以比同样层次的音乐家更受欢迎了;此外,一个资质平庸的画家至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单干,而一个资质平庸的音乐家必须通过与人合作来寻求一些共鸣。

*

当我们探讨艺术作品时,是否应该比较它们孰高孰低?我的回答是:艺术鉴赏家应该比较,因为他们的脑海中存在这样的概念,知道艺术可以并应该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对于还在接受艺术教育的业余爱好者们来说,如果想收获最多,那么就不应比较,而应该单独鉴赏每一个作品:这样一来,他会渐渐形成对于普遍事物的直觉和观念。外行之人对于艺术品的比较,实则只会方便他们骄傲自负地妄下论断。

*

对于真理的热爱表现为到处发现并珍惜美好的事物。

*

历史学的人情味表现为歌颂当代的美德与成就时,也不忘考虑前人的功德。

*

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

特质唤醒特质。

*

人们必须想到,许多人也想表达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即便内容不多,但依旧为世界带来了一些特别的东西。

*

深入而认真思考的人们与大众关系不佳。

*

如果要我倾听别人的观点,那这一观点一定是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表达的。那些麻烦的想法在我自己的脑子里已经够多了。

*

迷信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当我们想要将其彻底驱逐时,它会逃到最奇怪的角落里,等它以为安全了一些时,又从那里突然冒出来。

*

如果我们不追求过于细致地了解事物,那么我们会掌握更多知识。只有当一个物体以四十五度角的姿态呈现时,我们才能理解它。

*

显微镜和望远镜实则扰乱了人类天生的感官。

*

我对很多事情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想误导人们。如果惹我生气的事情让他们感到高兴,我就会心满意足。

*

任何解放我们的思想却没有让我们主宰自我的东西,都会使人堕落。

*

一件艺术品的内容比它的创作方式更令人感兴趣。人们可以详细地了解前者,却无法完整地掌握后者。所以人们在欣赏作品时会找出重点,最终当人们仔细观察这些地方,就会发现整体的效果并没有缺失,只是无人知晓而已。

*

“诗人是从哪里想出这一句的?”这一问题也仅仅是对内容的提问,没有人能从中读出有关方式的东西。

*

想象力只有通过艺术,尤其是诗歌,才能得以规范。最可怕的是没有品位的想象力。

*

矫揉造作是一种畸形的理想主义,一种主观的意识,因此它往往并不缺乏智慧的成分。

*

文献学家依赖传世文本的一致性。比如有一份手稿,它存在真实的漏洞和笔误,导致文义中断,以及其他可能被人指责的不足之处。而后又出现了一份抄本,接着冒出来了第三个,比较这些版本对于理解和理性看待原作的意义越来越大。他进一步深入研究,要求自己在不借助外界工具的情况下,更多地掌握并描述所讨论问题的一致性。因为这需要一种特殊技巧,要求对已故作者格外深入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创造力。所以人们不该责备文献学家对于鉴赏品位品头论足,即使他们在这方面并非每次都成功。

*

诗人依赖描写。描写的最高境界是可以与真实媲美,这意味着诗人的描写如此活灵活现,以至于人人都以为那与真实情况一般无二。最高水平的诗歌是表现外在的,它越是想回归内在,质量就越是下降。有些诗歌只描绘内在世界而不通过外在使其具象化,或者没有让读者透过内在而感受到外在,这两种诗歌都是诗学堕落至平庸的最后一步。

*

雄辩术依赖于诗歌的所有优势和权利,它抢占了诗歌的地位,还滥用诗歌,以求获得市民生活中某些眼前的、合乎或违背道德的外在优势。

*

文学是断篇的碎片。在发生的事情和人们说出的话中,只有最微小的部分会被书面记录下来。而在人们所记录的内容中,只有极为微小的部分会留存下来。

*

尽管拜伦勋爵的天赋是狂野奔放的、不讨人喜欢的,但几乎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与生俱来的真实与大气。

*

所谓民歌的真正可贵之处在于,它们的创作主题直接取材于自然。受过良好教育的诗人如果方法得当,也能利用这一优势。

*

但是民歌的优点总有一个前提,即相比于受过教育的人们,普通人能更好地理解简洁的事物。

*

尚未成熟的天才阅读莎士比亚是危险的,莎翁的读者会不由自主地去模仿他,并且误认为自己是在独立创作。

*

只有历史的亲历者才有资格评判历史。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德国人只有先拥有了自己的文学,才有资格评判文学。

*

一个人只有在享受他人善意的时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

虔敬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凭借精神最为纯洁的宁静抵达最高级的文化。

*

正因如此,我们发现那些把虔敬当成目的和终点的人们,大多变成了伪君子。

*

当一个人老去时,他需要做的事情比年轻时更多。

*

已经履行义务的人们总感觉自己依然背负着债务,那是因为人们永远无法满足对自我的期待。

*

只有冷酷无情的人才会感受到人性的缺陷,所以为了认清这些缺陷,人们必须变得冷酷,但仅仅是出于这个目的,不能过头。

*

终极的幸福是,我们的不足得到改进,我们的错误得到修正。

*

有三种人只有在特定的时机才能看清:

战争中见真英雄,

愤怒中见真智者,

患难中见真朋友。

*

三种愚人:

傲慢的男人,

恋爱的少女,

嫉妒的妇人。

*

疯子是:

教育蠢材的人,

反驳智者的人,

被空话感染而热血沸腾的人,

相信妓女的人,

与不靠谱之人分享秘密的人。

*

人们只能与自己的同类生活,然而又不能,因为时间一长,他便不能忍受有人与他相同。

*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观察自然,它都能孕育出无限。

*

如果有人想要知道一个东西的位置,那么他此前必定已经找到过它。 KalqeX6wb8dtPGLlKB2PtWe551znDEpSOg7eYX0OAKD5faYQE84wU8dCaLH8D1W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