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导读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英国18世纪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也是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创始人。他一生写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讽刺作品,晚年发表的小说《格列佛游记》在中国家喻户晓。《澡盆故事》是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在世界文坛享有重要地位。

《澡盆故事》是一部意义深远的杰出的讽刺作品,发表于1704年。在这部作品中,斯威夫特把矛头指向教会,同时对当时贫乏的学术、浅薄的文学批评和社会恶习也予以抨击。他通过三兄弟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讽刺了天主教会、英国国教和喀尔文教派。他讽刺这些教派都自认为是基督教的正宗,遵照《圣经》的指示行事,事实上却阳奉阴违。虽然斯威夫特本人是英国国教的牧师(在书中他对英国国教的批评尚留有余地),却能大胆地批评基督教徒的虚伪和无耻。《澡盆故事》是英国启蒙主义者批评教会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斯威夫特第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是他的成名作。

《澡盆故事》还可以说是斯威夫特最为晦涩难懂的一部著作,因此它历来受到诸多批评家和语言学者的关注,这恐怕也是这部书享誉世界的原因之一。有西方学者曾揶揄说,斯威夫特之所以写这部书,目的就是为了让后人撰写揣测它的博士论文。为了降低中国读者阅读中译本的难度,我在这里不揣冒昧提出一些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以及如何阅读的建议。

首先,书中的故事有一条主线,那就是上面提到的三兄弟违背父亲遗嘱对外套任意加工修改的故事,以及后续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条线索比较明白易懂,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再有,除了这条主线以外,书中其他章节的内容显得比较零散,语言又很隐晦,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较多的问题,且难以将它们与那条主线融合。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历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主要需要搞清作者开头的交代,也就是第一章所讲的内容。它对下文起着辐射和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第一章里,作者提到三样木制的布道用具:讲道坛、梯子和巡回台。书中在介绍的时候称它们是“为那些愿意说个不停的演说家”准备的,而这正是这部分内容的主题:作者在书中主要讽刺的是说话的艺术。而且他对其中每一样用具的描写都有很深的寓意。首先,他在提到讲道坛的时候说到它的木头已经腐朽,能发出磷光,又说里面充满蠕虫,这其实是在影射登上讲道坛的牧师头脑充满蠕虫,所讲的“指引人走向光明”一类的道理不过如同朽木的磷光一般庸俗。

作者对梯子的描述与当时的社会风俗有一定关系。当时在绞架上绞死犯人往往能吸引大批观众,这就暗合了作者在这章最开头提到的要站在高处向听众讲话的说法,也有人认为这具有讽刺政治和宗教的双重含义。另外,当时的死刑犯通常在临刑前都发表“最后陈词”,而陈词的演讲稿多相互抄袭,而且有的在对犯人行刑之前就已印发,为的是让人群中靠后面的观众也能“听”清楚。作者下文所说的梯子上贴着海报等也都与此有关。至于巡回台,作者后来对它作过解释,说它指的是“江湖骗子”,这也有来由。当时有一些蹩脚产品的推销员经常站在凸出的台子上宣传和叫卖产品。

《澡盆故事》一书在1704年发表伊始就引发轰动效应,并引起教会的不满。于是斯威夫特借该书第五次再版的机会发表了一封“致歉信”。当然,我们知道像他这样的思想和语言大师是不可能真正“道歉”的,除了应读者要求对书中一些词语作了解释之外,他不过是借道歉之名,用他惯有的讽刺与“反语”的娴熟技巧,进一步深化他在书中的观点。

善用“反语”的技巧,也是后人对斯威夫特的重要评价之一,这一技巧在书中多有应用,他在书中也自称“所采用的是一种与从古到今任何其他血肉体系都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认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解读斯威夫特的思想。此外,这本书中许多类似的关联都比较隐晦,不易觉察。例如第九章的话题系由第八章引出;第十一章提到的狗,使人联想到第三章对批评家的描述;以及结语中提到的缪斯和睡神,呼应第一章等等。

书中的有些文字游戏或许并没有太多深意,使用拉丁文也是当时的一种风气。作者虽有此意,但此书毕竟不是一本纯供消遣的书,同时考虑到作者所处时代的修辞特点,译文较多地照顾原文。由于原文本身十分晦涩,译文更难以做到面面俱到,疏漏也在所难免。考虑到书中的前后关系复杂,其影射所指比较含糊,因此译者加了一些辅助阅读的注解,希望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有所体会。 Z6cS70qci3ur43yTaOioYXiBs4OYdVezqtFxGATc6oqaDWwO8dNXnD+Sx/3M+O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