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这一希腊词语意为内脏的骚乱,内心的激动。希腊人创造这一词语,是否旨在描述一种感觉,那就是当人被深深感动时,神经受到震动,内脏膨胀紧绷,心脏强烈收缩,暴乱的情绪横冲直撞,从内脏直灌大脑?
或者说,创造狂热这一词语的目的,不是用来描述内脏的骚动,而是首先用来描述女祭司皮提亚(Pythia)在德尔斐(Delphi)的三脚祭坛上,借助特制的道具,来接受阿波罗神谕时的激动心情呢?
我们如何理解狂热?在我们的情绪之中又有何细微差别?赞赏、敏感、情绪、悲痛、震惊、酷爱、狂暴、疯癫、激怒、愤怒:这些都是一个悲惨的灵魂可能经历的情绪状态。
一位几何学家观看一场感人肺腑的悲剧:他只看到该局的结构精巧。他身旁的年轻人深受感动却未有任何发现。一位女子掩面而泣,另一年轻人深受感染,以至于决定自己也去书写一个悲剧,他很不幸地被狂热这种疾病传染了。
百人队长或军团将校将战争视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贸易,他们踏入战场就如一个盖屋匠爬上屋顶一样。恺撒见到亚历山大大帝的雕像时还会哭泣。
奥维德(Ovid)觉得爱情有趣好笑,萨福(Sappho)则对爱情狂热不已,如果说真的是这种狂热侵蚀了萨福的生命,那么也是因为狂热在萨福这里早已变成了癫狂。
党派之分极大地助推了这种狂热之情,任何团体都有其忠实狂热的追随者。
狂热,说到底,就是误入歧途的虔诚之心。有那年轻的苦行僧,盯着鼻尖,反复祈祷,直到自己坚信倘若身负50磅重的枷锁,那么神会由衷地感激他。脑海中充斥着对梵天的无尽想象,他陷入沉睡,在睡梦中他也无可避免地看到了自己的身影。有时,在沉睡与清醒之间,他的眼睛还会闪烁着星光点点:他看到梵天闪闪发光,为此他陷入狂喜之境,而这种狂喜之疾再也无法治愈。
理智与狂热并存是世上最稀有之事。理智在于看事物总看到本质。醉酒之人视物出现重影之时,他已经丧失理智。而狂热恰恰就像是烈酒:它能使血管骚动、神经震颤、彻底地摧毁理智;它也能只引发些许震动,促使大脑稍稍活动。此时就是雄辩之能大爆发,绝妙诗歌横空出世之时,这种有理智指导的狂热使他们的技艺才能变得完美。在过去时代,当人们提到从未被其他艺术家们提及之物时,通常会认为这是受到了神的启发。
理智怎么能控制狂热呢?原因在于诗人首先会在画布上勾画出结构,此时理智主导了画笔。然而,当他继续着笔,赋予人物灵动与生气时,想象力迸发,狂热取得主导地位:这就是一匹赛马,在合理铺设的赛道上,猛力向前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