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小说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他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到故乡尝试农奴制改革。1851年至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年至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这几年的军旅生活让他看到了上流社会的腐化,也为其后来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打下了基础。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并发表其成名小说《童年》。十多年后又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在《忏悔录》中,托尔斯泰回忆起这段时光,他写道:“在此期间,我出于虚荣、自私和自负而涉身写作。我在写作时的所作所为竟和生活中一模一样。为了猎取写作带来的名利,我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真善美的一面,把罪恶的一面展示在世人面前。如今,每当我想起那段时光、忆及我自己和周围的人们(很不幸,如今这样的人更是成千上万)当时的思想状态,我都会感到悲哀、恐惧和荒谬,它在我身上所激发的情感就像人们在疯人院中看到的那样疯狂和荒诞。”(第二章)

以上只是托尔斯泰对自己过往的一小段评价,实际上,在其成长和写作的生涯中,一直都在剖析和检视自我:“撒谎、偷盗、放荡、烂醉、暴力、谋杀……没有一项恶事我未曾染指,尽管这样,我的作为还是赢得了他人的赞赏,同辈人也认为相对而言我是个品德高尚的人。”(第二章)同时,不断尝试从科学、哲学等各种角度去追寻生命的意义,但都宣告失败:“如果你活着而又无法了解生命的意义,就结束生命,而不要到处大放厥词或制造文字垃圾,说什么你不了解生命。”(第七章)随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宗教信仰,但宗教的门派之争很快让他认清现实:“当我注意到这些口口声声基督仁爱的教徒的所作所为时,我不禁不寒而栗。”(第十五章)最终,他把对生命意义的执著追求的落脚点转向了劳动人民:“如果我希望继续活着并了解生命的意义的话,就不能够在那些已经失去生命或希望自杀的人们身上寻找,而应该看看那些创造过生命且愿意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的人,无论他们仍然活着还是已经逝去。于是我环顾四周,仔细观察简朴的普通大众,他们多半没受过什么教育,也没有钱,却一直活着且仍在活着,我看到了全然不同的东西。”(第八章)“就在我倾听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信仰者讲述上帝、宗教、生命和救赎时,我突然知晓了信仰的意义。我于是开始接近那些普通人,倾听他们关于生命和宗教的争论,也越来越接近真理。”(第十四章)

托尔斯泰的《忏悔录》,与古罗马奥古斯丁和法国卢梭的《忏悔录》,并称世界三大《忏悔录》。在三本《忏悔录》中,托尔斯泰的《忏悔录》篇幅最短,但却以人生思索与探寻的深度见长。托尔斯泰在文中深刻的思想剖析与严苛的自我检视,对生命意义何在的不断追问,对生命和人生的洞察,即使在今天,依然可以给读者以启发与感悟。 qatMdmr0dYRG7MRDw0PuaP33GmZgWm/fXhqXd8btxz96Wh4k27Z4UHxLZz1pf24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