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导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本书的书名虽取自《老子》,但内容全部摘选自《庄子》,并进行了重新编排。这大概也可反映出庄子与老子的关系。庄子是老子的后学,极致推崇老子,虽然其学说思想与老子不尽相同,但有关“道、德”的根本观念则基本相同,皆为当时一切传统思想之反对派,故经常被人并称为“老庄哲学”。

有关庄子其人,我们知之甚少。《史记》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庄子》一书之中也多次提及庄子与惠施往来,且死于惠施之后。但庄子一生的其他事迹,并无更多记载。至于其生卒年月,根据马叙伦《庄子年表》,庄子大约生活于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前298年。

庄子的学说,胡适认为“只是一个‘出世主义’”,其中《天下篇》最能表现其思想,庄子虽生于世俗,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胡适还说“中国古代的出世派哲学至庄子始完全成立”。虽然《史记》中对庄子的评价并不高,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皆空语,无事实”。但后世仍有很多人推崇庄学,认为其“文体思想,皆极超旷”,表达了那种“忘我,顺其自然,入世而超世”的深刻体验。其“‘道’‘天’一也”的思想背后,也传达出了“道可道,非常道”之“道不可知”的理念。

本书分为十四部分。第一部分“齐物论”阐明“万物皆为一”,是庄子哲学的中坚思想,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辩证法基础;第二部分“完美契合”藉多个故事传达“顺天而为”的思想,其中就有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第三部分“何为真人?”和第四部分“命而已!”继而探讨了“顺天而为”思想下应具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五部分是关于“惠子”(即惠施)的,辩论中阐明庄子思想的同时,他们之间的友情也跃然纸上;第六部分“马蹄”则由“马与粘土之遭遇”引出庄子的政治观,就是要“任天顺性”;第七部分“博学何用?”透露出庄子对于知识和幸福的态度,主张“无为而为”;第八部分“无为而为是谓天”继续展开对“无为而为”的讨论,直指“天”与“性”;第九部分“天在动吗?”则深入追问何为“天”之“道”,又回到“无为而为”;第十部分藉另一组故事探讨“真实与幸福”,答案仍是“任天顺性”、“无为而为”;第十一部分“把握生命的目的”阐发“无为而为”的人生观;第十二部分“勿要问道”比苏格拉底“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走得更远,“道”非但是“不知道”更是“顺性无为”;第十三部分“何为本真?”中的两个故事皆关政治,一“文”一“武”,欲强问道,唯有道法自然;最后,第十四部分则关于庄子在自己生活中如何践行自己的思想。不论是从多方面展开论证,还是从理论到实践,这样的组织安排使得《庄子》有了一个系统的脉络,为理解庄子的思想贡献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架构。

最后,谈一谈本书的翻译。其实,越来越多的中国古典哲学在西方有了译本,特别是当下中国的影响力日盛。或许有人会问,为何需要将译本再转译成中文呢?当然,曾经有很多人在翻译原是中文的内容时闹出过不少笑话。这自有译者疏忽之故,个中原因我们在此无法深究。但是无论如何,对西方译本的回译,特别是古代文本,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参照西方学界所进行的解读,毕竟我们对古文的解读也并非总是意见一致。有些译本更是对原文本进行了重新编排,这也有助于我们寻找古代文本内部的系统结构。译者并非庄学专家,知识能力有限,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参考书目:

陈柱,《诸子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重庆出版社,2009.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011. 9P2O7TLqa3bj9yGeUx2L4+9QGFaXSRT2TmthCJguBqQTsss2cVVZ6bs6irGMBUW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