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英国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伍尔芙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她成长于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在家中接受教育,阅读父亲的丰富藏书。从1906年起,伍尔芙的兄弟在剑桥结识的朋友们不断来家聚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文艺和学术的中心,即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伍尔芙成为成员之一,其他成员包括了当时文化界的大批精英,对伍尔芙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童年的不幸遭遇和父母先后离世,伍尔芙的精神遭到打击,几度崩溃,直至1941年投河自尽。有人这样形容伍尔芙:“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拥有这样矛盾的气质的伍尔芙一生著述丰富,除了写下《达洛维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等著名小说外,还创作了多篇散文,在英国散文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本《空袭中的沉思》精心收录其中十篇。

“空袭中的沉思”发出了女权主义作家的呼喊。通过描述一场空袭,揭示出两性的不平等,思考女性的命运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主张女性的力量与男性相当甚至超过男性,认为女人可以“将男人从专制中解脱出来”,为帮助他们战胜内心的好战本能而“创造更多光荣的活动”。

“城市漫步”“牛津街浪潮”是对工业时代伦敦这座城市的观察与体验。文中既有明媚街景,又有晦暗角落,男女老少,高低贵贱,人景交织,现实与历史碰撞,在追求真实的自由的体验者眼中构建出光怪陆离的都市景象。

“工艺”对看似普通的文字的内在特质进行了探讨。文字不实用,但具有分辨真伪、表达真理的能力。文字含义变化多端,要恰当地运用文字,就要保留文字“表达多件事”的本性,不要禁锢其自由。这为阅读与写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传记艺术”是对传记文学的反思与质疑。二十世纪的传记已发生变化,传记不是史料的堆积,不该死气沉沉。作传者服从事实,但“有权利支配所有可供挑选的事实”,应更为主动、更富创造性,写出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传记。

“对当代文学的印象”表现了伍尔芙的文学批评观,认为批评家必须站在读者的立场,从作者的视角理解与把握作品的文学性和精神世界,指出虽然处在一个杰作贫乏的时代,评论家应该“认真感受现在,观察过去和未来之间的联系,为即将到来的杰作作好准备”。

“为什么”对英国文学的教育模式发问,认为大学讲授文学的做法是过时的传统,学生“如果要通过英国文学考试,就要对英国文学进行相关写作,而这一切注定了埋葬英国文学的毁灭性结局”。人们应该聚在一起平等谈论文学,心灵相通。

“读者和报春花”探讨了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作家应知道自己是为谁而写,明智地挑选读者,为大众服务;理想的读者应具备一定的素质,帮助作家呵护写作之花。对读者的选择最为重要,文学的命运取决于读者和作家的结合。

“现代小说”被视为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宣言,“生活是一圈闪耀的光晕,朦朦胧胧,从意识觉醒起就笼罩着我们,直到一切结束”;同时认为现代小说已不能生搬硬套传统小说观,指出了作家的使命,对小说写作技巧和选材等内容加以明确,提出小说创作是开放而非封闭的。

“应该如何阅读”对怎样读书的问题进行了回答,但强调这个回答并非给予他人的建议,而是伍尔芙主观的想法。她认为作为读者首先要消除成见,继而通过写作技巧更好地加强阅读技巧,广泛涉猎,运用想象力欣赏作品,对其进行评判,从中受益。阅读的乐趣就是阅读本身。

这些散文见解独到,娓娓道来,涵盖了女权主义、英国语言文学、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城市风景等多个主题,拓展了散文的范畴。开卷发人深省,相信读者细细品味后一定获益匪浅。

秦瑞宇 9Jnqy1Tj2hGIG1mlGWTtX5x4OEw6YOoxIMeCr0wSldgwk9ymwkwH+7CIsyFc/rv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