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讨论建仓的时机和方法,以及各种持仓风格和方法,通过探讨这些风格和方法的优缺点,让投资者们通过界定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建仓、持仓风格及方法。
仓位通常是指某个权益类资产,在股市里指某只股票占自己拥有的用于投资的资金(不含融资的钱)的百分比。假设有100万元资金,买入绿城中国花了10万元,绿城中国这时候占的仓位就是10%,同时还买入债券花了10万元,剩下的钱暂时还没有动,那么就是持仓20%,空仓80%。如果所有的自有资金都买入股票,这时就是满仓。如果把自己的资金全部买了股票,并且动用了融资,用“孖展”的方式加杠杆买入了自有资金20%的股票,仓位就超过100%,变成120%仓位,这多出来的20%仓位就是融资仓位。
仓位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有的人会设定某只股票的既定仓位,比如要买入30%仓位的绿城中国,现在只买入了15%的仓位,那么就是完成建仓的50%。
仓位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也常常是动态变化的,因为每年可能会有其他新的收入,有时也会有紧急需求动用股票资金。我们需要做好资金往来记录,以便计算每年的年终收益率,便于总结和分析使用。
持仓好几种方法,这里给它们加以分类,并探讨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每个方法都有可取之处,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讲的持仓方法都是针对普通投资者(散户)来说的,不讨论公募、私募等基金或机构的持仓方法。这里也不探讨融资仓位,因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融资是一件相当有风险的事情。有些杠杆高手会在股票极其低估的时候加小部分杠杆,然后在股价涨起来后去掉杠杆。如果是投资高手,那么这种方法可以使用,但是一定要有能承受杠杆带来的风险。如果只是普通投资者,强烈建议不要使用该方法。
根据投资风格的不同以及对行业、企业研究和了解程度的不同,有三种持仓方法可供选择。
分散至3~6个行业或者不限行业并设定行业最高仓位,比如40%,再分散多个股票持仓并设定个股最高仓位,比如不超过25%~40%仓位的方法,就叫分散持仓法。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可以降低风险,哪怕其中一个行业整体出现问题,也不会全盘皆输。这种持仓方法的坏处也是一目了然的,就是难以把握住某个特别好的机会,某个行业的爆发以及个股的爆发难以重仓,而且市场上很少同时出现几十个差不多好的机会,自然拉低了整体收益率,同时个人精力有限,难以跟踪众多股票标的,出错概率也同时增加。分散持仓法中的相对集中法可以弥补不足。
巴菲特曾经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过:如果你买入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并且适度分散持仓,那你基本不会亏钱。
分散持仓法又分为完全分散法、适度分散法、相对集中法三种。
1.完全分散法
具体来说,分散持仓就是配置5~6个行业或者不限行业配置15~30只股票,而且基本没有重仓股,相对平均配置。这种方法个股风险较小,但由于过于分散,普通投资者根本没有这么多精力跟踪分析这么多家企业,所以会有不少表现不佳的股票出现,收益率不见得会好。这种方法未必适合有选股能力的普通投资者,如果一定要用这种方法,就应该大部分选择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说实话,如果是投资港股,这种持仓方式还不如配置恒生指数基金或者国企指数基金来得更加稳妥,还省心省力。当然,对于立志准备自己操盘长期投资股票的初期投资者,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学习和扩展自己能力圈的方法,因为不自己操盘,就无法真正学会投资,但一定要在自己成熟后进化到下个阶段。
2.适度分散法
同时持有3~5个行业里的5~10只股票,并设定单个行业不超过40%,单只股票持仓不超过25%~30%,这种方法兼顾了分散和相对集中,在可能获取较高收益的同时也分散了短期风险,是多数情况下的较好选择,也是普通投资者比较好的选择。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明显好的股票投资机会,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一定要把仓位买够,比如设置30%为上限,来获取较大收益。当有鹤立鸡群的机会出现时,如果自己的研究深度足够并且有长时间的跟踪(至少2年以上),可以自己来设定仓位,甚至可以满仓一只股票,但是前提是自己能承担得起满仓这只股票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
3.相对集中法
虽然分散行业和个股投资,但前3~5只股票占到80%以上仓位,每只股票仓位不超过40%,其余的仓位买多只股票,甚至可以超过20只股票,但基本都是小仓位持有,因为有些股票虽然在股票池里面,但没买的话关注度就不够。当时机成熟时,加大其中看好的个股仓位。这种持仓方法很适合对个股研究深入的投资者,并且没有丢失对其他个股的持续研究,保持自己的研究广度,为将来换仓做好准备。
仓位集中在1~2个行业,超过80%以上的仓位就在这1~2个最熟悉、研究最透彻的行业里选股,但个股设定最高仓位,比如40%。其余行业作为观察行业,拿出不到20%仓位来持股,甚至完全不配置其他行业。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行业研究较深,但又对个股没有绝对把握的投资者。这种方法可使投资者有机会把握住行业的整体机会,当行业蓬勃发展时,能获取较高的收益。但仍然有可能错过行业的最佳潜力股票,甚至在行业分化的时代,行业虽然整体不错,误判买入不好企业股票的可能仍然存在。当然,可以买入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来降低这种风险,但有些行业小,龙头企业可能估值已经很高,这时买入未必适合。有些行业足够大,比如银行、地产,但龙头企业未必是增长最好的企业,比如2017—2019年,银行里做得好的招商银行、宁波银行都不算严格意义的龙头企业。而地产行业里的龙头企业万科、碧桂园、恒大在2019年度的增长速度明显不如绿城中国、时代中国这样的中型企业。
这种方法不能规避行业整体风险,如果行业整体出现系统性风险,有可能损失惨重。当然,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时,选好行业中的好股也可以避过损失。
这种方法对投资者的要求很高,要求对行业了解透彻,如果相对重仓个股,还必须对个股研究相当深入,如果对行业了解不够深入,只是自以为深入,很可能掉入价值陷阱,造成全面亏损,或者是高价买了周期股,数年才能解套。这种方法更适合于研究这个行业到了深度理解阶段并有恒心和定力的投资者,或本身从事这个行业并对该行业有深度理解的人士。
我在新浪博客里认识一位博客名叫“养股”的老先生,2019年,65岁的“养股”先生投资股票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这期间“养股”先生基本就投资银行业,他深知银行和国运紧密相连,对银行有着深度理解,“养股”先生投资股票很简单,就用净资产收益率(ROE)、市盈率(PE)、市净率(PB)3个指标以及一些银行的指标比如不良率等衡量投资银行,“养股”先生近些年并没有太多深入分析银行的财报,分散买入四大行以及招商、兴业、浦发等龙头银行。“养股”先生在投资的二十多年里通过投资银行股获取了几十倍的收益,现在每年光收取的股息已经足够他富足地周游世界,除了家乡哈尔滨,海南三亚等地都有自己的度假房,并且将来会给移民加拿大的子孙留下一大笔股权财富。大家可以到新浪博客里搜寻“养股”的博客,博客里讲的投资理念简单易懂。俗话说:“存银行不如买银行”,就是指将存银行的钱去买银行股远比存银行的收益高得多。
绝对集中法就是仓位集中在1~2只股票上甚至全仓一只股票的持仓方法。
如果选对了,收益最大化,比如2012—2017年间持有的融创中国能赚取10倍的收益。但是一旦选错了,风险也同样巨大。
如果在万科、格力、腾讯控股、舜宇光学这样的企业上市时就买入并持有到2019年年末,如果用等比精确复权的方法投资(也就是分红即买入股票),收益将是几百甚至上千倍。万科的著名投资者刘元生就是在万科初创阶段1988年买入万科长期持股获得上千倍的收益。这件事情事后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在这么长的时间内能长期持有一个优秀企业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股票是普通人无法做到的。这些现在看起来优秀的企业无一不经历过危机,万科身处的房地产行业经历数次严格调控,好几次大家都认为房地产行业都难以为继了。格力能在空调市场初期的红海中杀出重围,但早期我们并不知道格力这个企业能占据龙头地位,早期的春兰空调曾遥遥领先格力。腾讯控股所在的互联网行业更是九死一生,甚至用百死一生来形容都不为过。2001年,李泽楷就将持有的腾讯股权卖给了南非MIH控股集团,这部分股份当时占腾讯20%的股权,售价仅为1260万美元。腾讯即使上市后也曾经经历过数次危机,如果微信的推出再晚上一年,那可能什么都改变了。
以上例子说明,绝对集中法是这些方法里最难的一种,要求投资者不但有超群的研究能力和行业战略分析能力,还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坚定的决心。当然,阶段性的满仓也是可行的,原来严重低估的股票,随着市场的认可,慢慢回归价值,这时候慢慢减仓顺势走向分散。我国的投资大师段永平早期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的高手,他从网易的投资里获取了数百倍的投资收益。但我不建议普通投资者采用这种风险相对较高的方法。
实际上如何建仓与入场时机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入场时机是2007年年末的A股,当时市场处于癫狂状态。那时候的我虽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股票投资,投资的资金也很少,但我从一开始投资股票就明白投资股票就是投资股票所代表的公司这个简单的道理,满眼望去,绝大部分的股票都太贵了,所以在4000多点的时候就将股票清仓。基本上,当股票池中没有股票可以购买的时候,往往都是牛市里最疯狂的阶段,普通散户最好是宁可错过,不可错入。这种情况怎么办?不买股票就是了,或者只是轻仓持有,这个时间可以等待或者用部分资金买短期债券,等待机会,更重要的事情是深入地研究股票池里重点关注的企业,牛市里往往都是喜讯,那就从全面的角度去挑挑错,找找问题。
另一种情况则是过了2007年年末的顶峰开始跳水后的股市。短短一年,上证指数从最高6124点跌到最低1664点,并在2000点附近徘徊很长时间,这时候是建仓的绝佳时机,但事实上,很多人已经对股市失去信心,远离股市。这两种情况都属于极端,股价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中间状态,我们很难卖在高点,也很难在最低点抄底,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根据股票池里的股票估值来判断机会。每家企业就是这池子里养的鱼,这些鱼就是经过长期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品种,平时跟踪、研究这些企业就像是养这些鱼一样。每到一定时期还要给这些鱼检查是否有病,就像给企业重新估值一样。只要股价连续下跌或者公司业绩明显增长,基本面好转股价却不涨或者涨得很少,股票的股价明显低于内在价值,就是买入的时间了。
我从来就不是趋势投资者,也不会判断趋势,但是整体市场低估或者高估还是看得清的。做投资更重要的还是要认清企业的内在价值,在市场处于绝对高估的情况下,如果找不到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只能保留小的仓位参与,但哪怕市场处于绝对高估,还有好企业股价明显低于内在价值,我也会继续持有这个企业的股票,当然这时候还应该保留足够的现金,因为将来一定会有用桶来装金子的时机。这个方法简单来说就是逆势而为,市场处于高估值时低仓位,低估值高仓位,只重视个股研究而不去判断市场走势。2019年年末的港股,明显处于低估时期,应该重仓甚至全仓参与。
当然价值投资者有其天然的局限性,就是牛市卖得过早,熊市买得也早,比如2007年上证指数4000多点时我就清仓,结果股市一路上涨到6124点。但进行长期的价值投资,更应该强调个股的估值,价值投资的短期无效以及局限性作为价值投资者也同样需要承受。做投资,重要的是看得远一点,看得高一点。
2018年、2019年这两年,港股几乎是全世界表现最差的市场。2020年3月末的港股更是明显处于低估状态,一旦市场信心有所恢复,很多港股将迎来戴维斯双击,开启一段价值修复之路。
当有很好的买入机会时,是先一次性建仓到一个比较高的仓位比如70%以上甚至100%还是分批建仓,这个事情恐无定论,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已经做好了准备,深入分析过要买的这些企业,那么高仓位建仓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对港股的上市公司缺乏基本了解,那只能分批建仓,并且前期不能买小市值股票,只能在港股通的范围内选择,最好买各行业龙头股票和极度低估值的股票,然后随着能力圈拓展再制定适合自己的持仓方法。
如果已经是港股老司机或者是已经做好充分研究准备的投资者,有很好的机会,比如相当于内在价值的3~5折买入机会时,不妨首批建仓就直接买到个股计划仓位上限的70%,继续下跌就买满。如果只有一般的机会,比如说是内在价值7折的机会,则先买个股计划仓位的40%,在基本面没有大的变化情况下,再跌10%就加仓买到六成,再跌10%就买到八成或者买够,越跌越买。当然要分析下跌的原因,如果下跌是由于整体大盘下跌引起,或者是其他不影响基本面的变化引起,要克服越跌越悲观的心理障碍。因为这是便宜建仓的机会,同样的企业,如果10元愿意买,现在8元了,是不是更值得买入?这个时候要考虑我们买的是企业,企业业绩一直在增长,股价迟早会涨上去的。但是如果建仓完毕还继续下跌怎么办?答案就是等,价值投资者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能熬得住,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投资股票了,买基金比较好,而且最好是买被动指数基金比较适合。如果建仓未完成市场就出现大幅反弹了,不再有这种7折的机会,那就应该收手不再买入了,不要担心股价回不来。事实上,这些年牛熊交替的频率越来越快。即使回不来,这部分资金还有其他股票的投资机会,这时候股票池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顾名思义就是以特定指数(如上证50、沪深300、恒生综合指数、恒生国企指数)为标的,并以该指数的成份股为投资对象,通过购买该指数的全部或者部分成份股构建投资组合,以追踪标的指数表现的基金产品。
市场越是悲观的时候越有机会,越是疯狂的时候越要小心。2008年年末股价大跌之后,中国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买股票了,其实之后的数年都是蓝筹股绝佳的建仓机会,遍地都是黄金,茅台在100元左右徘徊,万科低至5元,疯狂的2007年万科股价还到过40元,透支了未来5~10年的成长性,而低点的万科给了我们捡黄金的机会。
各种风格的持仓计划都有优劣之处,投资者需要认清自己目前的能力,做出适合自己的投资计划,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初学者比较适合采用分散持仓的方式,并且宜配备部分大白马股票作为基础仓位。
而当我们能够深入研究一个好企业,并且该企业还出于种种原因被市场严重低估的时候,只要我们的研究分析是对的,推理过程也对,也足够有深度,那么我们不妨采用相对集中法持有这只股票。
避免大的亏损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是预期回报率不能过高,要相信取得年复利10%~20%的收益率已经不简单了。如果相信这一点,事情就相对容易做了,譬如清楚什么时候应该卖出。 价值投资者并不是一直持有企业股票的,当股票价格明显高于企业内在价值的时候,就是兑现收益的时候,该卖就卖。
很多人在牛市里取得很高的收益,以为自己能力超群,却往往在接下来跌得很惨。只有认清自身能力圈的界线,身处疯狂牛市的时候就不会忘乎所以,此时不妨减仓甚至退出来休息一下。换到个股来说也是这样的,个股估值过高就是换仓的时机。所以投资一定要从股票的内在价值出发,不断寻找更好的投资标的,相信常识、相信规律。
投资中能够认清自我的能力、界定自己的能力圈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股票投资而言,指的就是这一点。很多股民投资时追逐热点,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而热点股票往往上涨很快,等我们注意到时,股价可能已经涨了不少,而且热点股票往往都是根本没有真正深入研究的企业的股票,我们不可能一下就很快了解这个行业、这个公司,即使这次“瞎猫碰到死耗子”赚到钱了,最终还是会因为这种方式亏回去。所以放弃对热点的追逐是明智的选择,守住自己股票池里的鱼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放弃热点的追逐不是说不要关注,而是不要因为是热点才买入。关注热点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如果这个热点我们很感兴趣,我们也能研究清楚,那就努力研究学习,直到深入了解透彻,将它转化为能力圈范围内的股票,才会有把握抓住下一次类似的机会。历史总是会重演,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上文提及的新浪博客里的“养股”先生是我很敬佩的人,他恪守能力圈,就在低估值的银行里投资,从不羡慕能力圈之外的机会,取得了很大的投资收益。
几句很有意义的股市谚语:
● 吃鱼吃中段,头尾留别人。
● 对你的能力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范围大小,而是你如何能确定能力圈的边界所在。
● 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
● 想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 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要把它们当做非上市公司看,如果不上市以目前股价你还愿意持有5年以上你才买。
提高自己的能力是投资道路上最重要的事情,能力圈扩展以后,我们在进行投资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但是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提高广度不如加大深度,并且不投资能力圈以外的股票,专注于自己的能力圈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当能力圈提升的时候,也可以根据我们的能力圈和当下股市情况择机改变自己的持仓方法。每个持仓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市场的变化进行改变是最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