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决定你一生的财富

我们经常说到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那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到底是什么呢?

这里螺丝钉讲一个小故事。

比尔·盖茨慈善基金会扶贫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每年国家都会有一些定向扶贫的项目。比如说养殖类项目,向贫困家庭赠送鸡和鸭,通过养鸡、鸭获得鸡蛋、鸭蛋等方式来提高其收入。比如说种植类项目,帮助贫困家庭种植橘子、核桃等树木,通过出售所结果实来提高其收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给贫困家庭提供了一个可以产生现金流的资产。性质上,跟我们投资理财是一样的,都可以产生现金流。

这种方法其实是全世界通用的。

以前读比尔·盖茨慈善基金会的一些文章,比尔·盖茨(Bill Gates)每年会给贫困家庭送小鸡。

养鸡是一个见效非常快的脱贫方法。鸡是一种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养鸡是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常见选择。

比尔·盖茨的慈善基金会深谙其中的道理。

我和我的同事们在长期的基层工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生活费每天不足2美元的人。我多年的经验是,养鸡可以改变这些人的生活。

一个非洲农民可以从养5只鸡开始,3个月后,其就有了一个40只鸡的小鸡群。最终,在非洲养殖的每只鸡以西方批发价5美元的销售价出售后,该农民可以每年赚取超过1000美元的收入,超过该地每年收入约700美元的极端贫困水平。

你可能会认为养鸡的目的是吃鸡蛋,但是,正如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很多农民发现不吃鸡蛋更有经济意义:让鸡蛋孵化,提高鸡的出栏率,然后把鸡卖掉,用卖鸡得到的这笔钱来购买食物。

鸡的养殖相对便宜和简单可行,鸡只需要住所、药品和食物。鸡可以吃它们在地面上发现的任何食物品种。

这就是最简单的“持有资产致富”的道理。比尔·盖茨基金会每年会投放超过10万只小鸡到贫困地区。

那是不是告诉贫困家庭要养鸡,给他们送小鸡,事情就解决了呢?其实也不是。人性是不耐的。即使是养鸡这种扶贫方法,也会遇到难题。

之前有关注螺丝钉的朋友说过他扶贫时的案例。

关于扶贫,我们当地有个笑话流传,就是县长去扶贫,给一家贫困户买了很多小鸡叫他们养大。过了几天这家贫困户去县政府找县长,县长不在,秘书问有什么事,贫困户答:“光给我买了小鸡没用,小鸡吃啥?没有饲料。”秘书只得送了很多鸡饲料去。

又过了3个月,县长去看这家贫困户,发现小鸡和饲料都不见了,贫困户说小鸡比较难喂,吃了。

由此我联想到投资也是如此,为什么很多人没有最终富有,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忍受饥寒交迫、坚持艰苦奋斗的耐心。

所以要想脱贫,就必然得忍受很久一段时间的贫穷,而这种品质叫作坚守!

还有朋友分享了以下案例。

扶贫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大约20年前他本人也直接参与过扶贫工作,也是着眼于提高贫困群体的“造血”功能,结合农业区的实际,提供了鸡仔、猪仔等给贫困群体养殖。

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提供鸡仔、猪仔后,饲料、养殖方式、卫生防疫等问题接踵而至,不少人半路放弃了。坚持到最后的群众,扶贫人员还要帮助他们把产品,如鸡蛋、猪肉都卖出去。

两年之后,他们总结的结果是,对于贫困人员,最好是以富带贫,通过发展产业项目,把贫困人员吸纳进来,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通过报酬来解决贫困问题。

否则,只能养懒汉。

这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不耐和懒惰。

穷人思维:不耐和懒惰

有的人贫穷是因为极端没有耐心,他们甚至无法等到生长周期短的鸡成长起来。对这些人来说,持有一周就是“长期投资”了。如果让这些人去做股票投资,也是只有持有几天的耐心。极端没有耐心,让这些人无法等待资产产生现金流。任何情况下,消费都比投资更容易。因为消费不需要等待,是一种即时享受。但是同样的钱,去做任何一种投资,都需要时间的沉淀。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

还有一类人贫穷则是因为懒惰。懒惰的意思是不想贡献人力资产,只想不劳而获。

人人都想财务自由,但是如果自己本身的资产比较少,那么通过劳动,用自己的人力资产去赚钱,是必需的过程。

这也是为何大多数人都需要上班的原因。我们自己也是一个可以产生现金流的资产,自己不努力,这个资产的价值就会大大缩水。

正如一段相声里讲的:“但凡要饭的,没有要早饭的,因为他要是能早起,就不至于要饭。”

人性的不耐和懒惰,就是穷人思维的核心。

我们想要变得富有,就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投资者笔记

•投资要趁早。

•30岁之前,优先提升自己。如果要租房,尽量住得离工作近一点,住得离钱近一点。

•人到中年,规划好家庭消费的核心在于:可选消费降级,必需消费走量。

•人性的不耐和懒惰,是人们陷入贫穷的根本原因。我们想要变得富有,就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eSlDxgUSPki+IMaM7TAIh7fixK9qtsH3omIKokq8zfcNG/Fi2D8PjgQ1S2hZk9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