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婴儿的基本护理

经过满怀期待和悉心准备的阶段,你将发现新生儿给你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换尿片和穿衣服这样的日常小事都会让你如临大敌,尤其当你是没有接触过小宝宝的新手父母时。不过你很快会建立起自信,能够处理好一切,成长为成熟稳重的好父母。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人可以帮助你:住院时医院的护士和儿科医生会提供指导,帮你解决各种问题;家人和朋友们也可以帮忙,你千万不要羞于求助,而要为你和你的伴侣争取有用的资源。新生儿本身就会为你提供最重要的提示信息——他喜欢被如何照顾,喜欢你用什么方式跟他讲话,喜欢你用什么姿势抱他,喜欢什么样的安抚方式。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身为父母的本能就会引导你对孩子的各种需求做出正确的回应。

接下来,本章将为你介绍在孩子出生后的第1个月内父母最常遇见的问题和困扰的解决办法。

婴儿的日常护理

婴儿哭闹怎么办?

婴儿哭闹很常见,因为哭对婴儿有多重实用意义:感到饥饿或不适时,哭可以帮他寻求帮助;可以帮他舒缓过于强烈的视觉、听觉和其他感官刺激带来的不适;还可以帮他减压。

你可能发现孩子有一段时间比较烦躁,这既不是因为肚子饿,也不像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或疲倦。在此期间似乎什么都无法让他安静下来,但这一阶段过去后,孩子可能看起来更加精神,而且之后很快进入睡眠并且比平时睡得更沉。这种哭闹似乎是在帮助婴儿消耗过剩的精力,好让他恢复安逸的状态。等你逐渐熟悉孩子的哭声,你很可能发现不同的哭声代表不同的需求:饿了、生气了、难过了、哪里疼了或者困了。每个婴儿都会用不同的哭声来表达不同的需求。

有时几种不同类型的哭声会相互重叠。孩子刚睡醒时常常觉得饥肠辘辘,于是用哭泣索求食物。假如你没有迅速回应,饥饿的哭泣就有可能变成愤怒的号啕大哭——你可以听出哭声的变化。随着他渐渐长大,他的哭声变得更有力、更响亮、持续时间更长,还会有更多变化来表达不同的需求和想法。在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里,解决哭闹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迅速回应。这么小的孩子是不会被宠坏的,你应给予关注。如果你对他的求助信号及时回应,他就不会哭那么久。

在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里,解决哭闹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迅速回应。这么小的孩子是不会被宠坏的,你应给予关注。

回应孩子的哭闹时,你首先应满足他最迫切的需求。如果他又冷又饿,尿片也湿透了,你就应该先帮他保暖,再换尿片,最后喂奶。假如哭声听起来有点儿尖利或惊恐,你就应考虑是不是衣物或其他东西让他感觉不舒服,或者头发缠住了他的手指或脚趾。如果孩子不冷、肚子不饿、尿片干爽,但他还是哭个不停,你可以尝试下列安抚方法并找出他最喜欢的。

■ 把他放进摇篮里或抱在怀里轻轻摇。

■ 轻轻地抚摸他的头或者轻拍他的后背或前胸。

■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打个襁褓(用婴儿抱毯将他裹起来)。

■ 唱歌或跟他讲话。

■ 播放轻柔的音乐。

■ 抱着他走动,或用婴儿手推车、伞车等推着他四处走走。

■ 播放有节奏的白噪声和振动声。

■ 给他拍嗝,帮他排出肚子里的气。

■ 洗热水澡(大多数婴儿喜欢,但并非都喜欢)。

假如这些全都不管用,有时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让他独处一会儿。你要把他放在安全的地方,比如说婴儿床上。很多婴儿不哭一哭就睡不着,让他哭一会儿,他反而可以更快入睡。如果婴儿确实因为累得很想睡才哭闹,那么哭闹通常不会持续很久。如果他不但没有停止哭闹,而且哭得声嘶力竭、不分昼夜,那么他可能患了肠痉挛。遗憾的是,目前关于肠痉挛的发病原因,还没有明确的解释。通常来说,婴儿对外界刺激异常敏感或者神经系统无法自我调节,便会出现肠痉挛的情况。随着婴儿一天天长大,这种无法自我调节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不停哭闹)将得到改善。对母乳喂养的婴儿来说,有时肠痉挛意味着婴儿对母亲吃的某种食物不适应。缓解肠痉挛的滴剂比较贵,而且研究表明它并没有效果。还有更多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供你选择,比如改善你的饮食,放慢哺乳节奏,适当地给他拍嗝,等等。假如孩子怎么都无法安静下来,那他可能是生病了。给他测量体温(见 “测量直肠温度” ),如果直肠温度为38℃或更高,那他有可能感染了病菌,应立刻就医。

你自己越放松,你的孩子就越容易哄。即使很小的婴儿也会对周围的紧张气氛很敏感,而他们的回应方式就是哭。听着婴儿不停哭闹会令人烦躁,但因沮丧而恼怒或慌乱只会让婴儿哭得更厉害。你如果开始产生无法控制局面的感觉,就应把孩子安置在安全的地方,然后向其他家庭成员或朋友求助。这样不仅可以让你喘口气,而且换一张新面孔有时更容易让这个令你无计可施的小家伙安静下来。谨记一点,你不论多么不耐烦、多么恼火,都绝对不能大力摇晃和打孩子。大力摇晃可导致婴儿失明、大脑受损,甚至死亡。一定要把这个信息转告给所有看护孩子的人,包括你的伴侣和保姆。

此外,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有心理负担。孩子哭闹并不是因为你不是好父母,也不是因为他不喜欢你。每个婴儿都会哭,而且时常找不到明显的原因。新生儿每天平均要哭1~4小时,这是他适应子宫外这个对他来说很奇怪的新世界的方式。

没有父母可以保证每次都能哄好哭闹的婴儿,所以你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你能做的是试着用现实可行的办法,寻求他人的帮助,好好休息,然后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刻。

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个美好时刻。

帮助婴儿入睡

起初新生儿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他的胃容量很小,饱餐一餐最多只能保证他3~4小时不饿,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因此,出生后的头几周他必然会不分昼夜地醒来吃奶(用奶瓶喂养的新生儿的睡眠时间可能稍长一点儿),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但即使在这一阶段,你也可以开始培养他晚上睡觉、白天玩耍的习惯。夜间喂奶时尽量保持安静,不要开灯,或尽量减少入夜后更换尿片的次数;喂奶或换尿片后不要跟他玩,立刻将他放回去睡觉。如果他白天一觉睡3~4小时,特别是在傍晚前,你可以提前把他叫醒,跟他玩一会儿,这样可以培养他白天少睡、晚上多睡的习惯。同时你要开始制订“睡前程序”——每天晚上先给予他一定的感官刺激(如洗澡),然后让他放松(如擦润肤乳、讲故事或唱歌),接下来喂当天的最后一次奶,再讲个简短的睡前故事,向他传达“现在开始睡大觉”的信号。

睡觉姿势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健康的婴儿应尽可能地仰卧(面部朝上平躺),因为这种睡姿对婴儿来说最安全。让婴儿仰卧可以降低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发生风险,而婴儿猝死综合征是美国1岁以下婴儿(新生儿阶段以后的婴儿)死亡的首要原因。

孩子的睡眠模式

你的孩子即便未出生也已经有了睡眠时段和清醒时段。妊娠期8个月左右之后,孩子的睡眠就已经和成年人的一样分不同阶段了。

  1. 快速眼动睡眠期(又叫“积极睡眠期”)。在这一阶段婴儿的梦非常活跃。婴儿的眼球会在闭合的眼皮下转动,就好像他正在观看自己的梦。他可能会身体惊跳、面露微笑,或者手脚有突然的动作。这些都是快速眼动睡眠的正常标志。
  2. 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又叫“安静睡眠期”)包括4个阶段:昏昏欲睡、浅睡、深睡和沉睡。然而,新生儿的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的各阶段无法区分,6个月大的婴儿的非快速眼动睡眠期才明确地分为不同阶段。从昏昏欲睡到沉睡的过程中,婴儿动作越来越少,呼吸放缓,变得非常安静。睡得最沉的时候婴儿的身体会完全不动。不过,他也可能做出吃奶的动作。处于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的婴儿很少做梦,甚至完全不做梦。

刚出生的新生儿每天的睡眠时长将近16小时,分成3~4段,均衡地分布在几次哺乳之间。

每一段睡眠都由几乎等长的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组成,依次为:昏昏欲睡、快速眼动睡眠、浅睡、深睡、沉睡。

2~3个月后这种规律将改变。当孩子长大一些后,他会先经过所有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然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期。这种模式将延续到他成年。幼儿能够很快地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的深睡阶段,而且很难被唤醒。随着他长大,快速眼动睡眠期的时长会逐渐减短,他会睡得更安静。到3岁时,他的快速眼动睡眠期不会超过睡眠总时长的1/3。

此外,最新研究表明,很多死于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婴儿的脑部某些区域发育不良。这些婴儿在睡眠中遇到呼吸问题时,可能无法及时醒来以摆脱危险。以俯卧姿势(肚子朝下)入睡的婴儿睡得更沉,也就更难醒来,这可能就是俯卧的睡姿如此危险的原因。因为无法判断哪些婴儿在遇到危险时无法醒来,同时婴儿猝死综合征和睡姿之间有明显的关系,所以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所有婴儿都采用仰卧的姿势睡觉。一些医生曾觉得除了仰卧外,侧卧也是很好的选择。但如今的证据表明,侧卧和俯卧一样危险:侧卧很容易变成俯卧的姿势,从而增高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发生风险。也不要使用婴儿睡姿固定垫和卷成一团的毯子来固定婴儿的睡姿,因为它们可能会导致婴儿窒息。所有健康的婴儿,包括患有胃食管反流的婴儿,睡觉时都应该仰卧。如果你的孩子患有罕见的病症,导致他睡觉时不能仰卧,儿科医生会与你沟通。一旦孩子可以从俯卧翻身成仰卧,也可以从仰卧翻身成俯卧,你就可以让他按他自己选择的姿势睡觉。

避免让婴儿睡在松软的物品,如枕头、棉被、棉垫、防撞护垫、豆袋靠垫甚至毛绒玩具上——婴儿将脸埋在这些物品中可能会导致呼吸不畅通。同样,要避免让婴儿睡在大人胸前,因为大人抱着婴儿时很有可能睡着,从而压到婴儿。水床、沙发或软床垫对婴儿来说也不是安全的睡觉地点。不推荐婴儿(特别是4个月以下的婴儿)经常在汽车安全座椅、婴儿手推车、秋千、婴儿背带和吊床中睡觉,小婴儿很可能因无法固定身体而窒息。最安全的是铺着床单的硬质婴儿床垫(需放置在经过安全认证的婴儿床或摇篮里),床垫上不需要放枕头或铺床褥以增加柔软度。在婴儿1岁以前,不要将其他毛绒玩具和软绵绵的玩具放在婴儿床上。注意保持婴儿房温度舒适,不要把婴儿放在空调、暖气的风口和打开的窗户旁。婴儿睡觉时最好穿睡衣(如连体睡衣),不要盖毯子。如果担心不够暖和,可以给婴儿多穿一层衣服,或使用婴儿睡袋,这些都是比较安全的选择。

很多父母无法抗拒和孩子一起睡的诱惑,特别是当他们已经筋疲力尽而孩子又特别闹腾的时候。然而,睡同一张床增高了婴儿死亡的风险。不过,父母只要将摇篮或婴儿床放在自己的房间里,就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必要时还可以及时安抚他。但请记住,安抚好之后一定要把孩子放回有安全保障的婴儿床或摇篮里。在出生后的第1年里,孩子都最好睡在父母房间里单独的床或摇篮里。

我们的立场

根据目前关于婴儿猝死综合征的研究数据,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所有健康的婴儿都应以仰卧的姿势入睡,不管是在白天小睡时还是在夜间睡觉时。外界流传一些说法,认为婴儿用仰卧的姿势睡觉比用其他姿势更容易窒息。实际上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一观点,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用仰卧的姿势入睡对健康的婴儿有害。患有胃食管反流的婴儿也应该采用仰卧的姿势入睡。在极少数的特殊情况下,某些婴儿(比如刚做过背部手术的婴儿)应采用俯卧姿势入睡。请与儿科医生讨论具体问题。

自1992年美国儿科学会推荐仰卧的睡姿以来,美国每年的婴儿猝死率已经降低了50%以上。但是,偶发的婴儿窒息死亡人数有所增加。健康的睡眠环境(婴儿仰卧,睡在靠近父母的床的婴儿床里,且婴儿床里没有任何寝具或其他松软的物品)对于预防婴儿猝死综合征和偶发的窒息死亡非常重要。

安抚奶嘴也有助于降低婴儿猝死的风险。不过,假如你的孩子不喜欢安抚奶嘴,或者安抚奶嘴从他嘴里掉了出来,你就不要强迫他接受。如果你的孩子是母乳喂养的,那么最好等到孩子能够熟练吃奶之后再用安抚奶嘴,通常在出生后的第3~4周。如果你的孩子是用配方奶喂养或瓶装母乳喂养的,那么安抚奶嘴在任何时候都适用。为了避免窒息,安抚奶嘴上不要系线或绳子,或挂着毛绒玩具。

打襁褓能够让婴儿安静下来,但一定得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打襁褓时,应为婴儿的髋部和膝盖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这样有助于婴儿的腿部发育。婴儿的髋关节非常敏感,髋关节位置异常或活动受限会导致髋关节受到过大的压力和伤害,这可能会引发终身疾病,如关节炎。襁褓应贴近婴儿胸部,但襁褓和婴儿胸部之间的空隙应足以让成年人的一只手插入。襁褓如果过于松散,就可能导致婴儿窒息。襁褓中的婴儿如果采用俯卧姿势睡觉,发生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就会很高。因此,一定要让襁褓中的婴儿保持仰卧的姿势,当婴儿表现出试图翻身的迹象时,就不要再给他打襁褓了。

打襁褓

在出生后的头几周,你的孩子可能需要被包在襁褓里。这样不仅可以保暖,被紧紧包裹还会让大多数新生儿很有安全感。打襁褓时,先将毯子平铺,折起一角,将孩子仰面放在毯子上,头朝未折起的那一角。然后,将左边的一角包住他的身体,塞在身体左侧下方。

再将他脚下方的毯子向上折起包住脚,最后将右边的一角向左包住他,只露出头和脖子。你可以选择把孩子的手放在他的下巴附近,这样他可以自娱自乐或者通过吮吸手指传递饥饿的信号。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孩子的髋部和双腿可以在毯子里自由活动。把髋部包得太紧可能会造成髋关节发育异常甚至脱臼。只可以让襁褓中的婴儿处于仰卧的姿势,而在2~3个月大时,婴儿通常会开始尝试翻身(即使他没有被襁褓包住),这时就不能打襁褓了,因为在襁褓里俯卧很危险。早产的新生儿需要打襁褓的时间可能长一些。

仰卧对婴儿很重要,但婴儿清醒时也应在大人的看护下多练习俯卧。这不仅有助于婴儿肩部肌肉的发育和头部控制能力的发展,还可以避免他的后脑勺变得扁平。目前尚不确定婴儿需要花多长时间练习俯卧,但每天都应该在婴儿清醒的时候让他以俯卧的姿势玩耍。

随着婴儿的胃容量增大,两餐的间隔时间会变长。事实上,你将很高兴听到这样一个消息:从刚出生到5个月大这段时间,婴儿平均最长睡眠时间为5.7小时,而在5~24个月,婴幼儿平均最长睡眠时间增加到了8.3小时。大多数体重达到5.5~6千克的婴儿在吃饱后都可以睡6小时,所以如果婴儿长得很快,他可能会更早地开始长时间睡眠。大人听到这个消息会相当振奋,但千万不要指望婴儿的睡眠问题能一次彻底解决。大多数婴儿的睡眠习惯会反复变化,他可能连着几周甚至几个月都睡得很好,但突然又习惯在深夜醒来。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婴儿在快速发育阶段突然食量大增,大点儿的婴儿则可能是因为长牙不适或其他发育变化。

婴儿在睡前或夜里醒来时通常需要大人哄一哄才能入睡。特别是刚出生的时候,在父母耐心而温柔的抚慰下,婴儿更容易入睡。有些婴儿喜欢被轻轻地摇动,有些喜欢被大人抱着走动,有些喜欢大人轻拍他的背部,有些喜欢含着安抚奶嘴。但是,如果你总是摇着孩子哄他入睡,他可能不会学着自己入睡。试着在孩子昏昏欲睡但还没有完全睡着的时候就把他放到床上,这样他才能学着自己入睡。对一些婴儿来说,轻声播放的音乐可以让他们放松下来。

尿布

尿不湿问世80余年来,迎合了大部分父母的需求,效果也能达到他们的期望。不过,选择用什么尿布仍然是所有新手父母都要面对的难题。理想情况下应在孩子出生前就决定好用尿不湿还是布尿片,这样可以提前购买或安排送货。为了便于提前计划,你需要知道的是,大多数新生儿每天要消耗约10块尿布。

如何为婴儿换尿布?

开始换尿布前,确定所需物品都在伸手可及的地方。绝对不可以将婴儿独自留在尿布更换台上,哪怕一秒也不可以。因为婴儿会扭来扭去,很容易从台面上掉下来。此外,他很快就学会翻身了,假如他翻身时你没有留意,他可能因此受到严重伤害。

为婴儿换尿布需要的物品有:

■ 一块干净的尿布(使用布尿布的话还需准备尿布扣);

■ 装着温水的小盆(也可以用杯子或碗装水),以及无香精的婴儿湿巾、毛巾、柔软的纸巾或棉球;

■ 护臀膏或凡士林;

■ 不要使用婴儿爽身粉,因为擦粉时扬起的粉尘很容易被婴儿吸入,对他的肺部产生刺激。

操作过程

1. 取下脏尿布,用蘸了温水的棉球、柔软的纸巾或无香精的婴儿湿巾轻轻地将婴儿的臀部擦干净。(记住,女婴要从前往后擦拭。)

2. 如果需要,擦上儿科医生推荐的护臀膏。换新尿布前,确保婴儿身体被尿布覆盖的部分是干燥的。

尿不湿。 现在大多数尿不湿贴近婴儿皮肤的内层都用隔水的无纺布制作以保持肌肤干爽,中间是吸水层,外层是防水材料。多年来,尿不湿变得越来越轻薄,但依然可以满足不渗透、舒适、方便使用和保护皮肤的需求。如果尿不湿上有大便,应先将上面的大便抖入马桶,但不能将尿不湿也丢入马桶,因为会造成下水道堵塞。先将脏尿不湿外层朝外卷起来,然后丢进垃圾桶。现在一些尿不湿上有会变色的尿显线,可以表明尿不湿吸收了多少水分。

布尿布。 在尿不湿不断发展的同时,可重复使用的布尿布近年来也有了很大的改进,现在有不同材质、不同吸水程度的布尿布可供选择。你如果选择自己清洗,需要将布尿布与其他衣物分开洗涤。先将大便抖到马桶里,再用冷水冲洗布尿布,然后用低刺激性洗衣粉(或洗衣液)和消毒液浸泡;取出拧干,再用热水和低刺激性洗衣粉(或洗衣液)清洗。一些新型布尿布由可重复使用的外层和一次性布衬组成。

尿布的选择。 近年来尿布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引发了激烈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填埋废弃尿不湿上。因此,尿布的选择成了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事实上,一些科学研究表明,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以及垃圾处理等角度来说,不论布尿布还是尿不湿都对环境有不良影响。尿不湿增大了城市固体垃圾量,而布尿布的清洗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和水,从而造成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归根到底,父母应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做决定。

某些健康方面的问题也需要加以考虑。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下或长期接触大小便会引发尿布疹。由于布尿布的隔水性能不如尿不湿,孩子尿湿或大便后父母应尽快更换布尿布。

尿布疹

尿布疹指尿布覆盖部位出现的皮疹或皮肤发炎现象。尿布疹的初期症状通常是下腹部、臀部、生殖器和大腿根皱褶处,也就是直接接触尿液或大便的部位的皮肤发红或出现细小的疹子。尿布疹一般不会特别严重,仔细护理的话3~4日便会消失。引发尿布疹最常见的原因如下。

■ 尿湿的尿布长时间未更换。潮湿的环境很容易令皮肤发炎。另外,尿布上的尿液自然分解后产生的化学物质会进一步刺激皮肤。

■ 有大便的尿布长时间未更换。大便中助消化的物质会侵蚀皮肤,使皮肤出现皮疹。

不管什么原因导致了尿布疹,婴儿的皮肤表层一旦被感染,接触尿液和大便时就更容易受到刺激,随后受到细菌和酵母菌的进一步感染。这种情况下的酵母菌感染很常见,通常会造成大腿、生殖器和下腹部出现皮疹,但臀部极少出现这种感染。

虽然婴儿多少都会患几次尿布疹,但母乳喂养的婴儿患尿布疹的概率小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婴儿在某个月龄段或某些情况下更容易患尿布疹:

■ 月龄为8~10个月;

■ 尿布包裹部位没有保持干净、干爽;

■ 腹泻;

■ 刚开始吃辅食(大概是由于食物品种的增加引起了消化过程的变化);

■ 正在服用抗生素(因为这些药物会刺激可导致皮肤感染的酵母菌的繁殖)。

为降低婴儿患尿布疹的风险,看护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在婴儿大便后尽快为他更换尿布。婴儿每次大便后,看护者都要用婴儿湿巾或柔软的布和温水清洗被尿布覆盖的部位。

2. 经常更换尿湿的尿布,减少皮肤与尿液的接触。

3. 只要有机会,就要将婴儿的臀部暴露在空气中。如果使用腹部和腿部有松紧带的防水尿布裤或纸尿裤,应确定给婴儿穿好后里面仍有空气流通。

假如不管采取什么措施尿布疹仍然持续加重,可以用尿布疹软膏防止尿液或大便刺激皮肤,使皮肤有机会愈合。使用软膏后,症状应在2~3天内有明显改善。假如症状仍未改善或你发现丘疹样脓疱,请向儿科医生咨询。

排尿

排尿频繁的婴儿每天平均1~3小时排尿1次,排尿不太频繁的婴儿每天可能排尿4~6次。婴儿的排尿量在生病、发热或者气温非常高时可能减半,但这仍在正常范围内。排尿不应有痛感,假如你发现孩子排尿时有任何不舒服的表现,请向儿科医生咨询,因为这可能代表孩子的尿道受到感染或有其他问题。

健康婴儿的尿液颜色从淡黄色到深黄色,深浅不等(颜色越深表明尿液越浓,尿液越浓表明婴儿摄入的水分越少)。在孩子出生后的第1周里,你可能会发现尿布上有粉色或红褐色痕迹,常会误以为是血迹。事实上,这种颜色的痕迹通常代表尿液浓度非常高——尿液过浓时会呈粉色。只要孩子每天尿湿4块以上的尿布,父母一般不必过虑。假如尿布上长期有粉色痕迹,父母应向儿科医生咨询。

新生女婴在出生后的第1周里,她的尿布上可能会有一小块血迹,这是母亲的激素对女婴子宫产生的影响所致。但在这段时间之后,尿中带血或尿布上有血点都表明有异常情况,父母应立刻带孩子去看儿科医生。虽然这种情况可能并不严重,或许只是由尿布疹引起的皮肤破损流血,但也有可能是其他严重的疾病造成的。如果孩子在流血的同时伴有其他症状,比如腹痛、食欲不振、呕吐、发热或其他部位出血,就应立刻就医。

排便

新生儿出生后前几次排出的大便被称为“胎便”。这种黏稠的黑色或深绿色物质在胎儿出生前就积聚在他的肠道中。胎便完全排空后,新生儿的大便会转为黄绿色。

婴儿因为消化系统发育还不成熟,排出的大便的颜色和黏稠度各有差异。母乳喂养的婴儿排出的大便是混合着一些小颗粒的黄色液体。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吃辅食前,其大便有的非常松软,有的仍然很稀。配方奶喂养的婴儿的大便颜色从褐色到黄色,深浅不等,质地比母乳喂养婴儿的大便黏稠,但不应比软质黏土更黏稠。婴儿排出绿色的大便也是正常的,不用紧张。

不管是母乳 还是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如果他的大便非常结实或干燥,就可能代表他摄取水分不足或身体因病、高热或高温而失去了太多水分。添加辅食后,婴儿排出结实的大便可能是因为吃了太多容易导致便秘的食物,如米粉或牛奶。因为婴儿的消化系统还未发育完全,所以不建议给1岁以下的婴儿喝全脂牛奶。

这里还有一些关于婴儿排便问题的重要注意事项。

■ 大便的颜色和质地偶尔有变化是正常的。举例来说,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大量米粉)会让消化过程减慢,这时大便可能偏绿色;如果婴儿服用了补铁的药物,大便可能变成深褐色;如果肛门周围有轻微破损,大便表面可能沾染血迹。但是,如果孩子的大便中有大量血迹、黏液或水,父母就应立刻带孩子就医。这些症状可能表明他的肠道内出现异常,应该引起重视。

■ 因为婴儿的大便通常很稀软,有时父母很难判断婴儿是否轻微腹泻。腹泻的警示信号是排便次数突然增多(每天大便的次数超过吃奶的次数),而且大便中的水分异常多。腹泻可能是因为肠道受到了感染,也可能与婴儿的饮食突然改变有关。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因母亲的饮食变化而腹泻。

■ 腹泻对健康的主要威胁是造成脱水。如果孩子不满3个月,腹泻的同时还发热,就应立刻就医。如果孩子已经3个月以上,持续发热1天以上,你就应该检查他的排尿情况和测量直肠温度,然后将结果告诉医生以便医生判断。此外,仍然要定时喂奶。记住,只要孩子看起来像生病了,你就应该向医生咨询。

婴儿的排便规律差异极大。有些婴儿每次进食后不久就会排便,这是胃结肠反射造成的,即每当胃部有食物进入都会刺激消化系统活动。

出生3~6周以后,有些母乳喂养的婴儿甚至1周才大便1次,但这仍属于正常情况,因为母乳在婴儿的消化系统里留下的固体残渣很少。因此,排便次数少并不一定代表婴儿便秘,只要他排出的大便仍然是软的,而且各方面都很正常——体重平稳增长,定时吃奶——那就没什么问题。如果母乳喂养的婴儿几天都没有排便,通常之后会排出大量大便(因此你应该准备大量湿巾来进行清理)。

配方奶喂养的婴儿每天应至少排便1次,若达不到每天1次,而且婴儿在排便时因大便结实而很吃力,他就有可能便秘了。请向医生咨询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见 “便秘” )。

洗澡

如果每次换尿布时尿布包裹部位都被彻底擦拭或清洗,婴儿就无须过多地洗澡。对1岁以下的婴儿,每周用低刺激性沐浴液简短地洗3次或每天洗1次就足够了。更频繁地洗澡会导致婴儿皮肤干燥,特别是洗澡时使用了针对干性皮肤的肥皂或刺激性肥皂,或者让水分从婴儿的皮肤蒸发。洗澡后应用毛巾轻轻拍干婴儿的身体,然后立刻涂抹不含香料的低致敏性润肤乳,这样可以预防湿疹(见 此处 )。

在脐带残端未脱落前,应只为婴儿做擦浴。在一间温暖的房间内,将婴儿放在对你和他来说都舒服的平面上,比如尿布更换台、床、地板甚至是紧挨着水槽的洗手台上。在坚硬的台面上铺一块毯子或柔软的浴巾即可。将婴儿放置在高于地板的平面上时,应时刻用一只手扶着他以防他跌落。

给婴儿擦浴前,接一盆水,准备一块经过反复冲洗的干净毛巾(避免有肥皂残留)和一瓶低刺激性婴儿沐浴液,把它们全部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用大浴巾将婴儿包好,只露出要擦洗的部位。先用没有蘸沐浴液的湿毛巾给他擦脸,然后蘸取沐浴液,继续清洗婴儿身体的其他部位,把尿布包裹部位留在最后清洗。特别要注意清洗腋下、耳后、脖子等有皱褶的地方。孩子是女婴的话,还应认真清洗她的生殖器附近。孩子是没有接受过包皮环切术的男婴的话,不必为了清洗而强行翻回他的包皮。包皮可能需要几年才能完全翻回,强行翻回会导致感染和留疤。只有到了可以轻松翻回包皮时,才可以用沐浴液和水轻轻清洗包皮外面和下面的皮肤。孩子是接受过包皮环切术的男婴的话,他的包括龟头在内的生殖器都可以用普通的沐浴液和水清洗。

给婴儿洗澡

给婴儿脱掉衣服后应立即把他放到水里,以免他着凉。用一只手托住婴儿的头,另一只手将婴儿的脚先放入水里。对他说一些鼓励的话,同时轻轻地降低他的身体。为了安全起见,婴儿身体的大部分,包括面部都要在水面之上,所以你需要经常将温水泼在他身上来为他保暖。

用柔软的毛巾擦洗他的面部和头发,每周可以用1~2次洗发露。轻轻地按摩他的整个头部,包括囟门(头顶很软的部分)。冲洗婴儿头上的洗发露时,用你的手挡在他前额,以便带泡沫的水流向两边,不进入婴儿的眼睛。万一带泡沫的水进入婴儿的眼睛,你可以拿毛巾蘸微温的清水轻轻地擦拭他的眼睛,直到把残余的泡沫都擦干净,他将重新睁开眼睛。最后,从上至下将他身体的其他部分洗干净。

若孩子的脐部完全愈合,你可以试着将他直接放入水里。第一次盆浴时动作要尽可能地轻柔,并且速战速决。他开始可能有些抗拒。假如他显得很不喜欢,那就继续擦浴1~2周,然后重新尝试盆浴。婴儿会用肢体反应明确地告诉你他是否准备好了。

很多父母发现用小型浴缸、水槽或塑料盆和一条干净的大浴巾给新生儿洗澡最方便。水温以你的手腕或手肘内侧放入水中感觉温热为宜——水不能太热,水深应在5厘米左右。如果从水龙头接水,应先放冷水后放热水(放完后先关热水后关冷水),避免烫伤你自己或婴儿。水龙头流出的热水的最高温度不应超过49℃,以免意外烫伤。目前家用热水器大多可以设定水温。

因为婴儿很容易着凉,所以你要准备好所有沐浴用品,保证室内温度适宜,然后才给他脱衣服。盆浴需要的物品和擦浴的基本相同,只不过要加一盆用来冲洗的清水。若孩子头发较长,你还需要准备婴儿洗发露。

假如你因为忘了准备某种物品或其他原因需要离开,必须把孩子从水里抱起来一起带走,所以你要在伸手可及的范围内放一条干浴巾。绝对不可以将孩子独自留在浴盆内,因为这样做哪怕一秒都可能酿成大祸。

如果你的孩子喜欢洗澡,那就多给他一些时间玩水和了解水。孩子洗澡时越开心,对水的恐惧就越少。他长大一些后,洗澡的时间会变得更长,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玩水。洗澡是一种很好的放松和安抚方式,你不必急于快速洗完,除非孩子不喜欢洗得太久。

小婴儿其实并不需要浴盆玩具,水和冲洗过程对他来说就非常有趣了。

不过当他长大到可以在浴缸里洗澡时,玩具就变得更有吸引力了。各种容器、适合他年龄的玩具甚至防水的洗澡书都可以吸引他的注意力,让你更加顺利地帮他洗澡。请注意,洗澡时玩的玩具长期处于湿润状态的话可能会长霉,因此不用的时候要把它们擦干并晾干。

连帽婴儿浴巾对防止婴儿洗澡后头部受凉非常有用。不管孩子多大,帮他洗澡都会弄得到处都是水,所以你要做好准备,以免自己被弄湿。

连帽婴儿浴巾对防止婴儿洗澡后头部受凉非常有用。

洗澡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有助于婴儿入睡,所以你应选择合适的时候给孩子洗澡。

保养皮肤和剪指甲

新生儿的皮肤很敏感,可能对新衣服上的化学物质或洗过的衣服上残留的肥皂、洗衣粉(或洗衣液)过敏。为避免出现此类问题,新生儿的所有衣服、寝具、抱毯和其他可洗物品都应至少经过两次漂洗。在头几个月里婴儿的物品应单独洗涤。不过,在头几周里,婴儿出现脱皮现象很正常,那是他的身体正在清除多余的皮肤细胞。

婴儿通常不需要使用任何润肤乳或润肤霜,特别是在你没有过于频繁地给他洗澡的情况下。如果你实在觉得他的皮肤特别干燥,可以使用不含香精和着色剂的婴儿油、润肤乳、润肤霜或软膏。假如婴儿的皮肤仍然持续出现突起、干燥的皮疹,你应向儿科医生咨询,看他是否患了湿疹(见 此处 )。

婴儿的指甲只需要修剪,可以使用磨甲棒或婴儿指甲钳。用指甲钳时要特别小心,以防剪到婴儿的手指尖或脚趾尖,这会弄痛他并造成流血。刚洗完澡的时候是给婴儿剪指甲的好时机,前提是他愿意安静地躺着。但你可能发现还是等他睡着以后剪指甲最方便。尽可能地将他的指甲剪短磨平,以免他抓伤自己(或抓伤你)。婴儿出生后的头几周手指很小,但手指甲长得很快,可能每周要剪2次。有些父母喜欢用牙齿轻轻咬掉婴儿的指甲,这种方法可能会造成婴儿皮肤感染。

与手指甲正相反,婴儿的脚指甲长得很慢,而且很软。脚指甲无须剪得像手指甲那么短,每月剪一两次即可。有时候,脚指甲好像要长到肉里一样,但只要脚指甲周围的皮肤没有红肿、增厚或流脓,你就不用担心。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他的脚指甲会逐渐变硬,轮廓更加分明。

穿衣服

除非天气热(气温达到24℃以上),否则新生儿要穿几层衣服来保暖。一般来说,最好先给孩子穿一件贴身的上衣并且包上尿布,然后套一件睡衣,最后用婴儿抱毯将他的整个身体包起来。假如孩子是早产儿,你可能还要给他加一层衣服,直到他的体重增长而且身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的温度。天热时,你可以将婴儿的衣物减至一层。一个很实用的参考方法是,身处同一环境时,婴儿应该比你多穿一层衣服。

婴儿出生后的头几周手指很小,但手指甲长得很快,可能每周要剪2次。

你如果从未有过照顾婴儿的经验,那么头几次帮孩子穿衣服时可能会手忙脚乱——可能是因为你不知如何将孩子细小的胳膊穿过袖子,还可能是因为孩子在穿衣服的时候又哭又闹。婴儿可能不喜欢皮肤暴露在冷空气中的感觉,也可能不喜欢穿衣服时被人来回摆弄。按照下面的方法你可能会轻松一些:穿上半身的衣服时将他放在你的大腿上;穿下半身的衣服时将他放在床上或尿布更换台上;穿连体衣时,先套裤腿再套袖子;穿T恤衫时先套头,然后引导他的胳膊逐一从袖口伸出来。你可以一边穿衣服一边问孩子“宝宝的小手在哪里呀?”,这样等孩子长大一些后,穿衣服会变成一种游戏,他会很高兴地将手穿过袖子,然后等你说“宝宝的小手在这里!”。

为婴儿穿衣和脱衣

将婴儿放在腿上或某一平面上,撑开衣服的领子从他头上套进去。注意,不要让衣领挂住他的脸和耳朵。

不要抓着婴儿的胳膊往袖子里插。将你的手从袖口向内伸进去,握住婴儿的手,然后慢慢把袖子套到他的胳膊上,直到露出手来。

给婴儿脱衣服时,先托住他的背部和头部,将两个袖子分别脱下,然后撑开领口,使婴儿的下巴和脸从领口穿过,这样就将整件衣服脱下来了。

某些类型的衣服更易于穿脱,比如:

■ 衣服从头到脚都有按扣或拉链(最好安装在前面而非身后);

■ 两条裤腿都有从上至下的按扣或拉链,便于换尿布;

■ 袖子很宽,这样你可以将手伸进去把婴儿的胳膊轻轻地从袖口拉出来;

■ 衣服不用绑绳子或带子,颈部周围没有带状物(否则可能会导致窒息);

■ 衣服面料柔软有弹性(衣袖、裤腿不应有松紧带)。

婴儿的基本医疗护理

测量直肠温度

很少有孩子在整个婴儿期都不发热。发热一般是身体某个部位受到感染的指征,往往意味着机体的免疫系统正在积极地与入侵的病毒或细菌斗争——从这个角度看,发热是一种积极的表现,说明机体正在进行自我保护。因为小婴儿在生病的时候表现出的症状非常少,所有3个月及以下的婴儿发热时,父母都需要及时告诉医生,由医生来检查并判断原因。如果出现了轻微的病毒感染,婴儿一般都会自愈;但如果感染了细菌或更危险的病毒(如疱疹病毒),婴儿就需要立即进行药物治疗,2个月以下的婴儿通常需要住院治疗。

婴儿还不会乖乖地含着体温计来测量口腔温度,而那种放在婴儿额头上测量体温的“测温带”又不够精确。对婴儿来说,颞动脉温度计(一种测量前额温度的电子设备)的测量结果是可信的,但耳温计(一种测量耳道温度的设备)的测量结果则不够准确,尤其是对6个月以下的婴儿进行测量时。判断婴儿是否发热的最佳办法是测量直肠温度。你一旦学会了测量直肠温度,就会觉得相当简单,但你最好还是提前了解测量的过程和方法,这样当孩子第一次发热并需要你给他测体温的时候,你就不会紧张了。要了解正确测量直肠温度的方法或其他正确测量婴幼儿体温的方法,参见第27章“发热”。

拜访儿科医生

在孩子出生后的第1年里,你们需要去儿科门诊的次数可能远远多于其他任何时期。孩子出生后不久,医生就会给他进行第一次体检。

理想的情况下,进行早期的医院体检时,父母双方(或其他固定看护者)应该一起参加。每次拜访儿科医生时都是你们和医生之间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是你们问医生问题的好时机。不要只问他健康方面的问题,儿科医生往往也是育儿方面的专家。而且,如果你们正在寻求育儿方面的帮助、想加入新手父母互助小组或者寻求外界的协助,儿科医生也能为你们提供相当多的信息。一般来说,儿科医生都能根据经验,向你们解答一些新手父母经常问的问题,但如果你们在每次拜访之前都准备好自己的问题并记下来,效果就会更好。

如果由于客观原因,只有你一人带孩子去体检,那么你最好找一位亲戚或朋友陪你一起去。当你和医生讨论孩子的健康问题时,陪同的亲友可以完成给孩子穿衣服、脱衣服和收拾东西等工作,这样你就可以专注于你们讨论的问题了。当你抱着孩子出门时,陪同的亲友还能帮你拎妈妈包或者开门。

早期几次体检的主要目的是确认孩子生长发育良好并且不存在严重的异常。具体来说,医生会从如下几个方面检查。

生长情况。 你需要给孩子脱掉衣服,把他放在秤上称重。量身高时,需要孩子平躺在桌子上,双腿伸直。头围的测量会用到一种特别的卷尺。每次体检时这些测量值都被精确地标注在一张表格上,用以描绘孩子的生长曲线(你也可以用本书“附录”中的表格,自己描绘孩子的生长曲线)。这是判断孩子生长情况是否正常最可靠的办法。通过表格,医生还可以将孩子的生长情况与同龄孩子的进行比较。你如果不确定自己的母乳供应是否充足,也可以再来这里给孩子称重以确保他的生长情况正常。

头颅。 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孩子头颅的薄弱处(囟门,即头颅上被皮肤包被而无骨性闭合的区域)是开放而扁平的。等孩子2~3个月大的时候,后囟会闭合。前囟一般会在孩子2岁前(一般在18个月大左右)闭合。

耳朵。 医生会借助于耳镜来察看孩子的耳道和鼓膜,并据此判断孩子的耳部是否存在积液或受到感染。医生还会向你询问孩子平时对声音的反应是否正常。孩子刚出生时就会在医院进行一次正式的听力筛查,如果被怀疑存在听力问题,那么之后还会进行一次检查。

眼睛。 医生会通过吸引孩子的注意检察他的眼球运动情况。他还可能用一种叫作“检眼镜”的发光设备检查眼睛的内部——这项检查是一次重复性检查,因为孩子在刚出生时已经检查过一次了。这项检查对于确定是否存在白内障(眼球晶状体混浊)意义重大(见 “白内障” )。

口腔。 检查口腔主要是为了确定孩子是否存在感染症状。另外,随着孩子长大,医生通过口腔检查可以了解他长牙的情况。医生可能会触摸孩子的上腭来判断是否存在腭裂,这是一种因骨组织或软组织在发育过程中无法完全闭合导致的畸形。

心脏和肺。 医生会用听诊器检查孩子胸腔前后,仔细听诊孩子的心脏和肺。这项检查可以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心律、心音异常或呼吸困难。

腹部。 医生会将手置于孩子的腹部并轻轻按压,从而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器官肿大,以及腹部是否存在异常肿块或触痛。

生殖器。 每次体检时医生都会检查孩子的生殖器是否出现异常肿块、压痛或受感染的症状。若孩子接受了包皮环切术,在头两次体检时,医生还会格外注意割了包皮的阴茎是否愈合良好。医生还会为每个男婴检查睾丸是否都已经正常地下降到阴囊内。

髋部和腿。 儿科医生会检查孩子的髋关节是否有问题。他会使用特殊手法来检查是否存在脱位或发育异常情况。这项检查很重要,一旦早期发现问题,就可以尽早地为孩子进行合适的复位和矫正。等到孩子会走路之后,医生还会叫他走几步以确定孩子的双腿是否长短一致并且运动功能正常。

发育情况。 儿科医生还会询问孩子的总体发育情况。他非常关注孩子什么时候开始会笑、会翻身、会坐、会走,以及孩子使用手和胳膊的情况。在体检过程中,医生还会检查孩子的本能反射行为和全身肌张力(参见本书第5~13章,了解孩子正常发育的细节)。

疫苗接种

在2岁之前,孩子需要接种大部分童年必须接种的疫苗。这些疫苗将保护他免受13种疾病的侵袭,这些疾病包括: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感染、肺炎球菌感染、轮状病毒感染、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以及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此外,婴儿可以在6个月大之后每年接种一次流感疫苗。(关于以上疾病的更多信息,见第31章“疫苗接种”)。

本章讨论了关于婴儿基本护理的话题。然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关于他的具体问题最好还是由孩子的儿科医生来解答。 xjM5bFfV19Ywneu+oNn5WA8ReBkKYbzBPvMaPuXc1ojMwyintpiwuH3uTYNJoGu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