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集和研究世界各国名称由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论是亚洲、欧洲、美洲还是非洲、大洋洲,都有一些国家的名称与本国特有的动植物或矿藏有关。宝贵的自然资源自古以来就是这些国家最引以为豪的资本,是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最能反映其国家特征的重要标志,因而它们喜欢将这些元素融入国家名称之中。这样既能向世界展示自己国家的独特个性,又能引导国民珍惜国家资源,激发爱国情怀。
选择以动物为名的国家又可分为三类:一类选择以威武、凶猛的动物为名,如以狮子、雄鹰、大象等为国家名称,象征勇敢、坚强、不屈不挠;一类选择温顺、乖巧的动物,如以羊、兔、鹿等为国家名称,象征温柔、善良、和平;一类选择漂亮的、会飞的动物,如以蝴蝶、小鸟等为国家名称,象征美好、幸福、自由。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的南端,其国名在梵语中意为“狮城”。关于这一名称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新加坡所在的岛形状颇似一头蹲着的狮子,故得此名;另一说认为,在14世纪左右,苏门答腊岛上的三佛齐王国的王子乘战船从巨港出发,途经此岛时看到一头威武雄壮的狮子屹立于岸边,其深感此为吉兆,遂在此处筑城,并以“狮城”命名。
无独有偶,西非西岸的塞拉利昂也得名于狮子。在葡萄牙语中,“塞拉利昂”意为“狮子山”。关于其名称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1462年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德·辛特拉率船队沿非洲西岸自北向南航行于此,突然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恶浪山洪齐鸣,山谷隆隆作响,宛如雄狮怒吼,由此得名;二说因塞拉利昂境内多山,从海上遥望,沿岸高耸的山峰状似雄踞的狮子,因此得名;三说古时候有人曾在此地发现过许多狮子,听到过狮子在山中吼叫,由此得名。
科特迪瓦位于非洲西部,南濒大西洋的几内亚湾。15世纪后半叶,西方殖民者相继入侵此地,掠夺象牙和奴隶,西非沿岸地区成为著名的象牙市场。1475 年,葡萄牙人入侵西非沿岸,将该地命名为“科特迪瓦”,葡萄牙语意为“象牙海岸”。
巴拿马位于中美洲东南部,关于其名称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这里自古就盛产鱼类,“巴拿马”在当地的一种印第安方言中意为“鱼群”;二说当时在其境内的加通湖畔到处飞舞着漂亮的蝴蝶,“巴拿马”在当地的另一种印第安语中意为“蝴蝶国”;三说当地生长着一种高大的树木,当地的部分印第安人称其为“巴拿马”。三种说法都是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命名其国家。
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关于其名称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由于古迦太基人在半岛海岸一带发现了很多野兔,在腓尼基语中“西班牙”意为“野兔”,遂以此得名;二说由于其地处欧洲的最南部,又在地中海和大西洋岸边,在巴斯克语中“西班牙”意为“边疆、海岸”,遂以此得名;三说由于伊比利亚半岛盛产金、银、铜等矿物,在希伯来-腓尼基语中“西班牙”意为“埋藏”,引申为“矿藏、埋藏的财富”,遂以此为名。
喀麦隆位于非洲中西部,其名称源自一次探险传奇。据说1472年,葡萄牙人费尔南多·波(有说为葡萄牙国王约翰之子亨利)率探险队到此,大家饥肠辘辘,纷纷到附近的武里河寻找食物,当时捕到很多河虾,于是高兴地欢呼“喀麦隆!”(葡萄牙语意为“河虾”)。此后,葡萄牙人达·伽马先后两次率殖民船队来到这里,并将其命名为喀麦隆。
安圭拉位于西印度群岛中的背风群岛北部,其名称也与动物有关。1493年,哥伦布船队到此,发现此地盛产鳗鲡,遂将其命名为“安圭拉”,安圭拉在西班牙语中意为“鳗鲡”,亦说因该岛狭长形似海鳗而得名。
索马里位于非洲东端,其名称与牛羊相关。“索马里”在索马里语中意为“奶牛或山羊的奶汁”。一说因其境内多为游牧民族,主要食物为牛奶和羊奶,由此得名。亦有一种说法认为索马里原为东非一部落名称,索马里在古埃塞俄比亚语中意为“黑色或黑人”。
由于世界各国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较大,植物种类及其分布也大不一样,有些国家的名称就来自能体现本国特色的代表性植物。
盛行桑巴舞的巴西,其名称源自一种独特的树木。据资料记载,1500年,葡萄牙人远航至此,发现当地有一种树木,纹路漂亮、坚固耐用,既可制作名贵家具,又可提取宝贵染料,染料初取时为白色,曝露于空气中很快会变为红色,遂称这种树为巴西,葡萄牙语意为“红木”。于是,巴西由树木名变为陆地名,再由陆地名变为国家名。
文莱位于东南亚加里曼丹岛北部,全称文莱达鲁萨兰国。该国的沙罗门果(芒果)等植物生长茂盛,且是当地人的重要食物。“文莱”在马来语中意为“植物”,“达鲁萨兰”意为“和平之地、安乐世界”。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关于其名称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古时候这里林木茂盛,绿树成荫,“荷兰”一词意为“森林之地”。一说荷兰境内绝大部分为平原,地势低洼,全国2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1/3的土地高出海平面仅1米。东南部高原海拔仅300米。“荷兰”由荷兰语“低地”和“国家、土地”组成,意为“低地国家”。这是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一说16世纪时,为反对西班牙统治,荷兰联合附近几个省组成了尼德兰联合省。由于荷兰在尼德兰所处的领导地位,欧洲许多国家习惯用荷兰之名称呼尼德兰(尼德兰即荷兰)。
巴巴多斯位于西印度群岛中小安的列斯群岛最东部,是一个岛国,其名称意为“胡子、卷须”,源自两种卷须的传说:一说来源于葡萄牙人对该岛盛产的一种长满卷须的印第安无花果树的称呼。该树枝头长有下垂的褐色细丝,颇似人的胡子。在葡萄牙语中,“巴巴多斯”意为“有胡子的”;一说其因该岛有长满胡子的印第安男人而得名。
塞浦路斯位于地中海东部,关于其名称的来源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来源于黎巴嫩一带的丝柏树。在希伯来语中,“塞浦路斯”意为“丝柏树”。一说源于岛上盛产的铜矿。“塞浦路斯”在希腊文、拉丁文、英文中均意为“铜”。古时候,塞浦路斯不仅产铜,而且铜制品享誉西方,故有“产铜之岛”的美誉。
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后,十分重视对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利用,特别是对金、银、铜矿青睐有加。哥伦布在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书信中写道:“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西欧许多早期探险家,都是抱着淘金梦,冒着巨大风险,远赴非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甚至北极地区、南极洲进行探险掠夺。实践证明他们确实获得了巨大财富,在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都有由他们命名的“黄金海岸”。如今,世界上有些国家选择以金属名称为国名,也与历史上的探险活动和淘金热有一定的关系。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由马来亚、沙捞越和沙巴组成。全境被南海分为隔海相望的东马来西亚和西马来西亚两部分。关于其名称来源有六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源自人们对古代马来半岛一个繁盛时期的赞誉。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记载,是苏门答腊的流亡者建立了马六甲(约1400年)。自此,马六甲成为一个商业和伊斯兰宗教的中心,并进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在政治上,马来半岛包括泰国的西南部、马来西亚的西部和新加坡,古代有“金色半岛”之称,历来为大陆与马来群岛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纽带。“马来”在马来语中意为“黄金”,“马来半岛”即“黄金半岛”。一说由于该地有丰富的金、锡等矿物,特别是锡和橡胶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有“锡和橡胶王国之称”,故称“黄金半岛”“黄金之国”。一说因马来族而得名。“马来亚”是外来语,意为“黑色”。当年西方殖民者最初侵入南洋群岛时,见当地人肤色比欧洲人黑,故称之为“马来人”。据《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马来人原是婆罗洲海岸的一个民族,后因贸易及航海生活扩展到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一说来自华侨对马来人的称呼。中古时期,马来半岛有末罗瑜国。中国闽南一带华侨按其音译为“巫来由”,称其国人为巫来由人,简称巫人。后按语音演化为马来亚。一说名称由马六甲演化而来。14世纪后半期,马来半岛建立马六甲国。马来亚名称即由马六甲演化而来,意为“大的岛屿”。一说名称源自此地多山。马来亚地区中部为山地,有八条大体平行的山岭纵贯南北,“马来”来自梵文,意为“多山的地方”。
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中南部,自然资源丰富,有石油、天然气、铀、铁、铝、银等矿藏,其国名阿根廷由拉丁语“白银”一词演变而来。这里的银泛指财富。据说,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在环球航行时经过这里,见当地印第安人身上佩戴着白银首饰,便以为这里盛产白银,因此称之为“阿根廷”,意为“白银之国”。其实当时的白银主要产于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然后被运到阿根廷。
哥斯达黎加位于中美洲南部,其名称源自航海家最初见到的黄金饰品。据资料记载,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航行时曾在此停留,见到当地人黄金饰品甚多,并从印第安人那里得到一些黄金制品。于是他以为自己发现了传说中位于马六甲国的黄金半岛,便称这里为黄金海岸。后来此地通称“哥斯达黎加”,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富饶的海岸”。
阿塞拜疆位于亚洲西部,东临里海。关于其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因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因而古时就有自燃现象,并导致了当地居民对于火的崇拜。“阿塞拜疆”一词由阿拉伯语中“火的”和“国家”组成,意为“火的国家”。一说公元前4世纪30年代,马其顿亚历山大军队入侵此地,统治此地的米底王国所任命的地方酋长阿特罗帕特屈服于亚历山大大帝。希腊人将他们统辖的地区称为米堤亚-阿特罗帕特,后缩称为“阿特罗帕塔坎”,阿拉伯人占领此地后,这一名称几经演变成为如今的“阿塞拜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