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复印报刊资料》对学术新兴领域的应对与引领
——以《复印报刊资料(文化创意产业)》为例

王金会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一共有115种,涵盖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社会学科。除了一些传统学科有自己的专题,《复印报刊资料》还顺应时代发展,针对一些新兴的学术领域,创办新的学术期刊,应对与引领中国的学术。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随着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创办了新刊《文化创意产业》。

一、《复印报刊资料(文化创意产业)》创刊缘起

创刊背景:199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英国率先提出发展“创意产业”,继而韩国、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从国家层面鼓励倡导发展文化产业。随着日本动漫、韩国影视剧、美国好莱坞电影在国内电视台、电影院尽显风光,我国政府、业内人士、学者都认识到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型、绿色环保型产业的重要性。因此,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在业界热烈响应下,在学界的欢呼声中,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后来政府又陆续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等方针,在这些文化产业政策推动下,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成就卓著。各种文化产业园区,各个动漫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国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被点燃,一派繁荣。

一些学者开始把研究方向转向文化创意产业这个相对来说的新兴领域。论文发表数量急剧增长,相关方面的书籍相继出版,各种关于文化产业的会议不断召开。学界形成了研究文化产业的热潮。

创刊可行性:文化创意产业相对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而言,是一个新兴领域,一些学者纷纷把精力和研究方向转向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从而形成一批学术成果。到了2008年,公开发表的有关文化产业的文章大约1 580篇,各种报纸上的文章大约1 430篇,在这种情况下,《复印报刊资料》应该拥有一本关于文化产业的学术期刊的呼声很高。在此形势下,经过严谨论证、专家咨询,结合业界与学术领域的状况,我们创办了一本新刊《文化创意产业》。

创刊时间:经过专家咨询、论证,2009年第1期《文化创意产业》正式创刊——双月刊,16开本,64页。顾问是国家行政学院祁述裕教授。专家团队聚集了北京、上海等地本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文化厅人员,具体有:陈少峰、崔成泉、范建华、范周、高宏存、胡惠林、花建、金元浦、李怀亮、厉无畏、齐勇锋、王永章、熊澄宇、向勇、尹鸿、章建刚、张晓明、赵洪川。

新刊的创立,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对学界、对文化产业领域发展的一种积极反应和应对。《复印报刊资料》是反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优秀成果的主要学术阵地,覆盖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覆盖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及论文,在这些学术成果中“优中选优”,把能够反映学术领域的精品学术成果选出来,对学界和学术有引领作用。因此,当文化产业在2006—2007两年迅速发展的时候,2008年书报资料中心就开始筹备新刊《文化创意产业》,从而快速反映文化产业的学术科研成果。

二、稳固发展——被业界认可

1.研究论文内容的梳理和把握

全面把握,精选论文。对公开发表的文化产业学术论文进行系统梳理,及时准确把握整个学术研究概况,梳理行业内的重点问题,站在理论制高点上,及时准确反映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内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随着产业的发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领域逐渐拓宽,深度上也在逐步推进。最初几年,理论界比较关注“文化产业”的学科归属和概念辨析。学者热衷讨论“文化产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还是“版权产业”这类问题,例如,胡惠林的《对“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政策性概念的一些思考》,祁述裕的《文化产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单世联的《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关于“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一点思考》等文章,都是对文化产业概念的辨析。叶舒宪、向勇等人做过《中国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专题讨论)》,探讨文化产业的学科归属及建设问题。之后已经开始让位于“文化产业行业标准划分”等深度理论问题,国家政策层面上“法律制度建立及完善”问题研究也在深入,并出现了对全国范围内盲目建设的“产业园区”“动漫基地”的反思,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过热的冷思考。

文化创意产业是跨行业跨学科的领域,包括设计、影视、动漫、游戏、艺术品买卖、非遗开发以及文化旅游等具体行业,各个行业的发展也带动相关问题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中。随着各个行业研究的深入展开,尤其是动漫产业、游戏产业、影视产业等热门行业,整体论文水平都有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责编在选稿的过程中,特别关注各个行业的深度论文,尤其是能指出行业实际发展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的论文,选稿中力争做到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问题,尤其重点关注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对策的文章。比如2011年第6期转载的《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市场准入的缺陷与完善建议——从〈魔兽世界〉审批权争议说起》,就是针对当下游戏行业的管理问题的深度解析。2010年第4期转载的《九问中国动画——对当前国内动漫产业发展的思索》是对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深度研究。

文化产业是一个同现实发展紧密相连的产业,同科技发展、新媒体发展,以及国家宏观政策都密切相关。从文化产业文章中出现的一些关键词如“中国创造”、“互联网+”、科技与文化产业、“文化+”、转型升级、“创客”、“网红经济”等就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在不断发展不断更新。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问题,也是我们《文化创意产业》要及时反映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选文也会关注关于当下热点问题的好文章,比如2016年第6期上刊发的《三问“网红经济”》就是对新兴经济形式“网红经济”的回应。2016年第2期《“互联网+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思考》、2016年第1期《“创客文化”的历史图景与未来路径》等文章都是对文化产业领域新问题的反映。

2.了解《文化创意产业》来源期刊情况,同主要来源期刊进行深入交流

复印报刊资料《文化创意产业》是全文转载的二次文献期刊,全文转载国内公开发表过的论文。来源期刊包括文化产业专业期刊、综合性期刊和以书代刊的论文集。具体来说,专业性期刊主要包括《中国文化产业》《创意世界》《产业经济研究》《文化产业导刊》《文化产业研究》《中国文化产业评论》《文化产业》等。综合性期刊中把文化产业作为特色重点栏目的刊物有《东岳论丛》《福建论坛》《深圳大学学报》《同济大学学报》《山东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等。还有的学报也会偶尔出现关于文化产业方面的组文,例如《武汉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艺术百家》等。此外,《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学习时报》等报纸也有文化产业方面的文章刊载。还有一些期刊刊载了信息介绍、政策解读、投资引导等。以书代刊的专辑性刊物《文化产业评论》和《文化产业研究》,是业内非常好的两本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论文集,文章质量很高。复印报刊资料《文化创意产业》以学术性为主,把以上各个期刊包括报纸上的学术论文集中进行梳理,围绕近期学界和业界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及重点问题,选出其中最能反映学术前端和最具学术水平的代表性的文章,根据内容设定栏目,然后结集发表。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集中反映了整个学界文化产业领域的整体科研情况。从2009年创刊至今,将近10年,所发表论文虽然只有600余篇,但却是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优秀学术成果的集中反映,整个学界关注点的脉络也可以从近10年的论文中得以窥见。

3.研究者队伍的掌握和分析

从研究队伍来看,学者的知识背景越来越丰富,有哲学背景的、文艺学背景的、经济学背景的、管理学背景的,学者也形成了梯队,一线领军学者开始带动培养年青一代学者。尤其令人惊喜的是,一些学者开始和业界直接接触,或者一些从事文化产业的经理人也开始把实践中的问题形成学术论文,使文化产业研究的整体水平得以提升。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学术编辑,了解整个文化产业的研究者队伍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文化产业是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的行业,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先后建立起国家级的重点研究基地,这些基地是文化产业研究人才的集中地。根据梳理,这些基地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后来陆续建立的研究中心或基地有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云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

笔者根据文化产业领域内的论文发表情况梳理了作者,将这个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列出来,可能不是很全,但是大部分学者已经在此(见表1)。

表1 文化产业领域内著名学者

picture
4.精细的栏目策划

在新刊创立之初,责任编辑和专家顾问就对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和文章所涉及的学术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思考,根据文化产业的行业特征和论文内容进行分类,并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栏目。创刊之初的主要栏目有概念辨析、政策分析、热点透视、域外视野等。随着学界研究的深入,文化产业领域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前沿问题、争议问题的凸显,《文化创意产业》也在依据学界和研究成果的情况,及时调整刊物的栏目及选题。截至目前,已经形成几个固定的栏目——理论研究、政策解析、行业分析、域外视野、个案分析等。

《复印报刊资料(文化创意产业)》这个专题每年需要筛选的文章数量有1 200~1 500篇,每一期的文献数量是250篇左右,涉及文化产业理论、文化产业政策及研究、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影视产业、动漫产业、艺术品拍卖、文化旅游、演艺业、音乐产业等各个行业,还有关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议综述等的文章,内容广泛、丰富、全面。面对内容如此丰富的稿件,《文化创意产业》尽可能地全面展现给学界、业界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全貌,包括文化产业各个研究细分领域高水平的论文,境外发展情况、经验的总结等,既要尽量做到全面,又要重点突出。因此,我们在设计栏目的时候,才会根据整个文化产业的论文内容去选择栏目,才会有“理论研究”“政策解析”“行业分析”“区域文化产业”“域外视野”等栏目。这和一些刊发文化产业文章的期刊不同:那些综合性期刊一期可以策划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去组稿,例如“互联网+”“网红经济”“创客”“文化产业园区”等。而《文化创意产业》则不同,稿源多,内容丰富,站在一个全国范围的理论高点上,所以,必须把控全局,突出重点,起到对整个学术领域甚至期刊界引导统领的作用。因此,我们策划栏目的时候,设定了常用的栏目和偶用的栏目。常用栏目包括:“政策解析”——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的分析、解读、阐述;“理论研究”——基本理论分析、学理性的论述;“行业分析”——具体行业的发展、问题、前景分析(动漫、旅游、会展等);“域外视野”——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经验、理论研究;“个案分析”——具体个案分析。偶用栏目包括:“产业观察”——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发展前瞻;“人才培养”——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问题;“区域文化产业”——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研究;“概念辨析”——文化产业相关概念分析;“学术动态”——会议综述及书评。

三、影响力提升——力争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已经有稳定的客户订阅群体,得到业界、学界的学者、研究者的认可。这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品牌和学术影响力给予的良好平台,在此平台上,我们带着更高的眼光和要求寻求进一步发展的路径,使我们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成为行业的领头羊是我们的追求。为此,我们通过优秀论文评选,聘请业内专家参与撰写“中国学术热点趋势报告”,联合主办、协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等活动来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影响力。

1.举办“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文化产业是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的新兴的朝阳产业,不仅国家政策层面向其倾斜,而且业界资本也纷纷看好这块宝地,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作用下,产业近十年得到长足发展,一派欣欣向荣。业内也有多种奖励和奖项设立,如“最佳创意奖”“最佳园区奖”等等,但是还没有针对学界尤其是学术论文设立奖项。鉴于这种情况,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在平等商议之后,决定共同举办“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此次评选活动涉及评选的发起原因、评选论文的初步遴选、评审专家人员的确定、评选规则、获奖论文的篇数等很具体的事情,都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与国家行政学院经过多轮商议、论证完成的,力求做到科学、严谨、公开、公正,令学界信服。第一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评选”从启动到最后完成历经近半年时间,颁奖会议于2014年12月28日在国家行政学院召开,出席会议的嘉宾都是国内文化产业领域的专家,评选活动结果及获奖嘉宾名单由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此次评选的论文范围是《文化创意产业》2009—2013年全文转载的400多篇论文,经过主办双方的初次筛选,最后确定82篇优秀论文送给专家评审。《文化创意产业》转载的文章本来就是在全国各个期刊和报纸上“优中选优”的文章,现在又进一步经过仔细筛选,确保文章质量的优秀。对评审专家的邀请我们也经过了多番商榷,仔细权衡,最后确定8名。所有专家评委都没有论文参加评奖,地域上有京内、京外,类别上有学者专家也有政府专家,专家地域广、专业领域宽。关于评选标准,我们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制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评价标准”,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在权重方面进行了调整,最后确定专家依据五个指标,即政策推动程度、产业发展指导程度、学术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难易程度进行逐项打分,指标的确定尽量做到科学、客观,符合文化产业领域的特征。详见表2。

表2 文化创意产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

picture

此次活动的评选结果:获奖文章为20篇,一等奖3篇,二等奖7篇,三等奖10篇。依据每名作者获奖论文只限一篇的评选规则,如果同一作者的两篇文章同时进入前20名,则去掉得分较低的那篇文章,后面的文章依次进入获奖范围。获奖名单见表3。

表3 第一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picture

续前表

picture
2.组织聘请业内专家参与撰写《中国学术热点趋势报告》

由《学术月刊》编辑部、《光明日报》理论部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创始于2003年,评选结果受到学界广泛关注。从2015年开始把评选活动的后期成果集结出书——《中国学术热点趋势报告》,上篇为“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出来的十个入选条目和十个提名条目,以及代表性文献归纳摘编;下篇为下一年度的学术趋势展望。学术展望部分邀请各个学科和领域的著名专家进行学术预测,为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提供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方向引导。

《文化创意产业》虽然没有学科归属,但是我们也给这个新兴领域留下了空间,邀请刘士林、祁述裕、高宏存等学者撰写文化产业的学术趋势与展望,从而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在学界的影响力。

3.争取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内学术机构合作,联合主办高端学术会议

最近几年,为了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力,我们也在寻求和一些学术机构合作,通过联合主办、协办高端学术会议,合作一些科研项目,提升自身在业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总之,是鼓励编辑积极走出去,多和学界学者交流,甚至合作。

2009年《文化创意产业》创刊,就是《复印报刊资料》对新兴学术领域的一种回应,而且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学术研究论文的质量提高,论文数量的增多,我们也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比如页码从最初创刊时的64页到2015年增加到88页。这是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对整个中国学术期刊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责任、担当,同时也是贡献。 bKGJf3nk70TLm30a1Am75W29/F39UYiFvWFfjT/Oz7HSCJRxLd9A0Hwu0IMa1Oy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