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尤利西斯》导读

被兰登书屋评为“二十世纪百佳英文小说”第一名的《尤利西斯》身载了诸多传言,其中之一就是这是一部让人望而生畏的“天书”,即使打开也很难往下读。但是,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即只要读了八十页还没放弃,你就能读完且有可能读懂这部“天书”。事实上,把《尤利西斯》读完了的人,最终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杰作。梁文道就曾说,这本书他读了快三十年也没读完,但到读完时,就只能感叹“《尤利西斯》之后,再也没有事情是小说做不到的了”。这也许是因为乔伊斯在这部作品中,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毫无保留地写了出来,并赋予了它们诗的质感和深度。其实,《尤利西斯》并不是一本旨在刁难读者或只为研究者创作的“天书”,当代爱尔兰著名学者迪克兰·基伯德(Declan Kiberd)就将其称为“对普通人的日常琐事现实的礼赞”。这里说的普通人不只是爱尔兰人,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乔伊斯用这部作品表现了日常生活,揭示出常常被我们忽视的意义和价值,也开启了欧洲现代文学的新篇章。

一位我敬重的学者曾说,只要读懂两个人,就可以读通英国文学了,一个是莎士比亚,另一个是乔伊斯。这句话无疑会引起争议,细思却不无道理:读懂莎士比亚,英国古典文学的思想和语言就基本明白了;读懂乔伊斯,看英国当代文学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读不少欧洲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也能比较轻松了。

不算各种外围作品,一般公认莎士比亚有三十九部戏剧、两首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相比之下,乔伊斯正式出版的只有两部诗集(共四十九首)、四部小说和一部戏剧,而且诗歌和戏剧在各自的体裁领域影响不大,因此需要精读和深悟的不过四部小说,其中《尤利西斯》无疑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尤利西斯》不但是阅读欧洲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作品,而且是打开这一领域的“万能钥匙”。

乔伊斯本人的诗歌和戏剧虽然不算杰作,但他却影响了现代主义的诗歌和戏剧。艾略特的《荒原》被称作“现代诗歌的里程碑”,有人称该诗模仿了《尤利西斯》,至少在结构上非常相似。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戏剧的经典,自从两个流浪汉在光秃秃的舞台上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人之后,现代戏剧再也无法像原来那样了。而贝克特年轻时曾追随乔伊斯,像学徒一样替他抄写、打杂,乔伊斯的女儿露西亚甚至爱上了贝克特。可见,乔伊斯的语言不但使现代小说焕然一新,也改变了现代诗歌和戏剧,并为二十世纪及其后的文学树立了新的传统。

乔伊斯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一是因为他可以当之无愧地说将一生完完全全奉献给了文学创作。乔伊斯出生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爱尔兰,当时的爱尔兰正如“五四”时期的中国,一边争取民族的独立,一边复兴本民族的文学和文化,即叶芝等人领导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虽然乔伊斯对这一运动不甚认同,最终远走海外,汇入同样如火如荼的世界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但是,正是当时爱尔兰逼仄的生存空间和浓郁的文学氛围,让文学成了他想象人生和自我实现的主要场所。乔伊斯也确实有这个能力。他从小学起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写作天分,也有在保守的爱尔兰力排众议推崇拜伦和易卜生的深刻的文学品位。此外,他对生活细节有着过人的记忆力,这个记忆力又因勤奋而更为突出——他的家中并没有多少家具,却有大量的书籍和成箱的卡片笔记。乔伊斯一生中只短暂尝试过学医、办剧团、开影院,也做过几个月银行职员,但是都匆匆放弃,甚至在学校教书也未能持久,很快就变成了家教,课上主要还是在谈自己的创作。他并未给妻子留下多少财产,儿女们也是自由成长,最终并无很大成就。一个天才用自己的一生来思考和创作,其作品的凝练和完美也就不难解释了。

更重要的是,乔伊斯从不重复自己,更不会沉湎于舒适领域。与他同时期的毛姆著述近百种,大都却只是较低水平的重复,乔伊斯的作品则都会在前一部的基础上有质的飞跃。他的四部小说(集)《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夜》,可以说完成了从现实主义到前现代主义到高端现代主义(high-modernism)和先锋派到后现代的逐次提升。而且,如果说前两部作品还只是在他人已有的风格上加以完善,那么后两部则完全是引领性的,不仅在无人之地开拓出了道路,而且直接就开拓出了已经成熟了的完美道路。在后两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中,乔伊斯用高度诗性的语言写长篇小说,对表述方式做出了全新反思,精准把握现代生活的脉搏又赋予其传统的厚重,对人性和存在有着全面深刻且具有宗教高度的思考。这其中任何一点都可以单独成就一部经典,而乔伊斯却有能力把它们完美地融入一部作品。也正因此,打开《尤利西斯》,也就看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语言风貌。

不过,正因为乔伊斯每部小说都是在前一部的基础上提升的,因此要读懂《尤利西斯》,首先需要读懂他的前期作品。乔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虽已成为欧美学校文学教程的常用选本,习惯了听故事的中国读者,却依然可能遇到一些困难。因为阅读乔伊斯,首先要习惯通过文学去认识人性和人生,而不是打发时间或者寻找心灵鸡汤。在乔伊斯这里,“真”是最高法则。而呈现那些在生活中被忽视的、尚未被表现过的真,呈现既有实体也有精神的真,也是文学应该追求的。和鲁迅的短篇小说类似,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也写出了爱尔兰人的国民性。暴露了当地人社会生活和精神品格,折射出了中产阶级的普遍人性。与此同时,书中的象征手法、顿悟结构、虚构与现实的互指,都为传统的写实手法增添了新的维度,并将成为乔伊斯后面作品的基础手法。

如果说《都柏林人》是在探索社会,那么之后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则开启了反思自我的前现代主题,这一过渡在《都柏林人》的最后一篇《死者》中已经有所呈现。《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既开启了前现代作品关注绝对自我和艺术自由的主题,也继续了表现手法上的探索。日后将成为乔伊斯标志的“意识流”叙述手法,在这里得到正式呈现并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手法包括视角(内聚焦)、结构(自由联想)、叙述(自由引语)和语言(碎片化语言)等一系列变化,熟悉了这种文体后再打开《尤利西斯》,难度会降低很多。事实上,现在已经没有人会特意去创作意识流小说了,但是随着文学重心从外部行为转入内心感受,意识流手法已经被打散、拆解,变成了当代欧美文学的常规叙述方式,在很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这也是欧美读者会比习惯现实主义叙述的中国读者更容易进入乔伊斯作品的原因。

不过,必须看到的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对叙述手法的实验并非只是为形式而形式,甚至也不只是为了现代主义在一般意义上的“求新”。乔伊斯在形式上的尝试只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呼应主题,达到形式上的真实——意识流的叙述策略之所以如此,都是为了更真实地表现人类潜意识状态下意识的流动状态。其二,乔伊斯认识到了语言本身具有的表意能力,而这是超越了与他同时代的意识流小说家的。在罗兰·巴特用《零度写作》指出语言符号的独立表意功能之前三十多年,乔伊斯就认识到语言表述方式本身就是包含意义的,叙述风格并不只是作家的一种偏好,里面也包含着价值取向。比起内容层面上的说教,蕴于表述方式中的价值取向虽然无形,对读者的影响却更为深远。如果说乔伊斯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只是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那么写作《尤利西斯》时,则有意识地对语言问题进行了大规模探讨和反思。因此,像阅读传统小说那样仅仅关注情节、主题乃至人物塑造是远远不够的,《尤利西斯》的思想还包含在它的叙述方式之中,这也是全书十八章之中包含有十余种不同叙述风格的原因。

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尤利西斯》的主题是什么,这也是让多数《尤利西斯》的读者感到困惑不解的问题。中学阶段的训练已经让我们习惯了去寻找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寻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但这些并不是乔伊斯关注的东西。打开《尤利西斯》之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抛开这些习惯性期待,敞开自己,搁置评判,接受《尤利西斯》。因为乔伊斯已经颠覆了众多文学观念,目的就是帮助读者从习惯中解放出来,获得新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用百度搜索“尤利西斯”可以看到,很多人依然在用批判现实主义的解读方式努力概括主题思想,比如“揭露殖民统治的罪恶,弘扬爱尔兰民族解放精神”“以驳斥反犹太主义为镜子,批判爱尔兰的精神瘫痪及欧洲的狭隘思想”等。国际乔学界在谈论《尤利西斯》时,也会用“主题”(theme)这个词,不过,研究者们倾向于认为全书十八章,每章都有自己不同的主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容。这也说明《尤利西斯》是无法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的,只读部分章节也无法概括出该书的全貌。当然,我们的确可以梳理出小说主人公的主要活动:广告推销员布卢姆因为猜到妻子摩莉下午将在家中与情人幽会,工作之余依然在都柏林城中游荡,偶遇当天早晨因与室友冲突而决心另找住处的大学毕业生斯蒂芬,并把他带回家中小坐。斯蒂芬离开后摩莉因布卢姆的上床入寝醒来,回想着她与众多情人的经历,最终认识到她与布卢姆的爱。作为现代版的《奥德修纪》,小说表现了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寻找和回归。这确实是《尤利西斯》的一个重要主题,但并不是全部。

《尤利西斯》的一个独特之处,正是在于全书十八章每章既可以单独成篇,又被主人公的漫游路线串联在了一起。当年为了帮助困惑不解的读者,乔伊斯曾经告诉朋友斯图亚特·吉尔伯特各章的主要意象和技巧,后被吉尔伯特整理成表格,放入1952年出版的《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一书中。从该表可以看出,小说每章的空间、时间、器官意象、学科、颜色、象征以及叙述技巧都各不相同,彼此之间与其说是连续,不如说是各自为政的。这意味着,十八章有十八个不同的叙述,每种叙述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与此同时,它们又因为人物、意象等的呼应连成一体,形成了更大的叙述场。例如在第八章的开头,布卢姆从一位基督教青年会修士的手中接过一张关于以利亚将临的传单,他把它揉成一团扔进了利菲河。到了第十章,这团纸在两小时后出现在斯蒂芬弟妹们的场景中,很快又随着河水流入了克南先生的场景、海恩斯的场景、克雷尔的场景……直到第十二章布卢姆的形象与以利亚重合的时候,读者才意识到这张传单不仅是纳博科夫推崇的“标志时间流逝的工具”,也与主人公的主题存在隐喻对应的关系。又如早晨八点,都柏林的天空飘过一朵云。第一章中,这朵云影响了站在马铁洛塔楼上看海的斯蒂芬的情绪,到了第四章中,出门买早餐的布卢姆也看到了它。斯蒂芬与布卢姆对同一朵云的不同反应之下,显示出的是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模式。类似的呼应意象,《尤利西斯》中还有很多,正是它们把不同的章节不动声色地连在了一起。这也要求《尤利西斯》的读者在情节之外,也要留心细节,唯有如此才可能读出全书的奥秘。

呼应意象中最引人关注的,不外乎神秘的穿胶布雨衣的人。此人最初出现的场景是上午十一点迪格纳穆的葬礼,下午三点他又出现在下蒙特街上,边啃着没有抹黄油的面包,边从总督的车马前面穿过,“没磕也没碰着”。晚上十点,布卢姆与医科学生们走在路上时,这个神秘人物再度出现,甚至被猜测是不是鬼魂。关于这一人物,布卢姆在第六章中提出了询问,在第十一章中做出了猜测,第十二、十三章中又产生了联想;第十六章中,他直接作为“穿胶布雨衣的人”出现在报纸的报道之中,到了第十七章,又作为谜题被提了出来……这些呼应性叙述一次次唤起读者的记忆和好奇,并以一种新的方式把小说各个章节联系了起来。虽然在《尤利西斯》第十五章布卢姆的狂想中,穿胶布雨衣的人化身为布卢姆的祖父维拉格,但直到小说结束,他的身份也未确定。在传统小说中,这种身份成谜的人物是永远不会出现的。斯图尔特·吉尔伯特认为这个人物的原型是乔伊斯的父亲约翰·乔伊斯任收税官时的同事W. 韦瑟厄普,但是并无足够依据;有研究者认为这个人其实就是布卢姆,因为书中不断提到他的雨衣;还有人认为这是乔伊斯把自己神秘地放入了作品之中……总之,这一人物形象既出现在他所属的群体画像之中,又像报幕人一样穿梭于不同场次,并在幕布上投下自己的身影,营造出了一种时空穿梭般的多维感。

这正是乔伊斯叙述的奇妙之一——我们不用像阅读故事那样一口气读完《尤利西斯》,而是可以把各章拆开来读。但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理解,读者依然需要把十八个章节像拼拼图一样地阅读完成。之后,一幅现代都市生活的全景图、一幅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全景图就会浮现出来,此种博大恢弘是传统的单篇小说无法达到的。

不过,阅读《尤利西斯》,整体上还需要理解一些贯穿全篇的主题和表现内容。我将其概括为两对看似悖论的张力:一对是作品的先锋现代性与古典传统性之间的张力,另一对是作品的都市社会性与个人传记性之间的张力。

乔伊斯虽然是爱尔兰人,但从1904年起就生活在欧洲大陆了。二十二岁到三十三岁(1904-1915)之间,他主要在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生活和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1915-1920),乔伊斯移居至中立国瑞士的苏黎世,三十八岁起定居巴黎二十年。只在去世前一年、五十九岁生日即将来临之际(1940年十二月中旬),乔伊斯才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移居苏黎世,但是一个月后就去世了。

现在说到的里雅斯特人们往往感到很陌生,但在二十世纪初,作为里维埃拉的主要港口,的里雅斯特是一个繁忙的国际化大都市,经常有艺术家和哲学家光顾,除了乔伊斯,还有伊塔洛·斯韦沃、弗洛伊德、德拉戈汀·凯特、伊万·参卡尔、西皮奥·斯拉塔佩尔、翁贝托·萨巴等。直到今天,维也纳风格的建筑和咖啡馆仍然遍布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直到1920年意大利正式吞并的里雅斯特,城中的斯洛文尼亚族群遭到法西斯主义的迫害后,该城的重要性才逐渐降低。

对乔伊斯更重要的,是他在苏黎世和巴黎生活的时期。1915年秋季,乔伊斯移居苏黎世时,流亡苏黎世的罗马尼亚人查拉、法国人阿尔普以及另外两个德国人在伏尔泰酒店组织了名为“达达”的文学团体。1919年他们又到法国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之后巴黎就成了达达主义流派的基地,布洛东、阿拉贡、苏波、艾吕雅、皮卡比亚等都参加了达达的活动,而乔伊斯也于一年之后定居巴黎。虽然达达激进挑衅的文学姿态引来社会的不满,达达主义流派的成员也在1923年举行最后一次集合后宣告解散,许多成员转向了超现实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达达主义作为先锋艺术的主力,用它的行为艺术制造了当时欧洲现代文化的主要景观,搅动了当时的生活,即使反应一开始是负面的,却无人可以无视。巴黎的一些大学生就曾把象征“达达”的纸人扔进塞纳河“淹死”,以表达对达达主义的憎恨。达达主义否定一切的姿态和先锋激进的表现形式,确实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达达主义者们在苏黎世开始以及后来转战巴黎的时间,差不多与乔伊斯是同步的。因此,乔伊斯本人虽然并未参与运动,《尤利西斯》却是在达达主义的文化氛围之中创作出来的。乔伊斯于1914年正式开始创作《尤利西斯》,前几章以意识流手法为主,但是从第七章开始,乔伊斯开始对更多的文体和叙述手法进行尝试,第十章中更是出现了文体狂想的大爆发,之后的每一章也都是打破叙述想象的过程,已非意识流手法所能涵盖。《尤利西斯》第七章的创作始于1917年,到1921年《小评论》的两位编辑被纽约防范罪恶学会起诉,乔伊斯已经完成了前十六章。也就是说,《小评论》连载的三年,正是《尤利西斯》创作的高峰期,完成了第七章到第十六章的内容,而这十章也是文体越来越自由挥洒,越来越肆意实验的阶段。既巧合又必然的是,1917年到1921年这段时间,也正是乔伊斯在苏黎世见证达达主义的诞生,然后又继达达主义之后移居巴黎,见证了达达主义走向高潮的时期。即便乔伊斯未与查拉等达达主义代表人物有直接接触,达达主义作为一个广受争议的高度行为主义的艺术团体,被当时的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与他们同在一城的乔伊斯就算慢热,三年时间也足以让他熟悉达达主义冲破一切束缚、探索一切艺术表现的可能性这一艺术理念了。可以说从达达主义开始,西方的文学和艺术观念的范式已经被彻底改变了,而《尤利西斯》的前后部分不同的文体风格正体现了这一叙述范式的转变。

达达主义只是先锋文学运动中影响乔伊斯的众多因素之一。苏黎世和巴黎在当时可谓世界文化的中心,它们给包括乔伊斯在内的众多艺术家带来的,是整个艺术观念的改变。当时,即便远在美国的作家如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都要赶赴巴黎接受洗礼。这个洗礼的过程,就是创作风格发生剧变、进入全新境界的过程。评论很少强调作家创作风格的不同阶段,至多把这种变化理解为一个连续的、逐渐深入的过程,很少会像理解画家风格的不同阶段那样,承认同一位作家可以在不同阶段,从艺术观念到艺术手法都发生本质性的转变。梵高在荷兰时绘画以写实为主,1886年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接触日本浮世绘作品后,画风巨变,被后世推崇的风格到了此时才开始形成,因此他的绘画常被分为荷兰时期、巴黎时期、巴黎后时期三个阶段。虽然梵高的画作在荷兰时期已经极具功力,但若没有巴黎时期开始的华丽转身和巴黎后时期的凤凰涅槃,他是无法取得今天的国际巅峰的地位的。乔伊斯同样如此。他的《都柏林人》虽然使用了象征等现代技巧,但也主要以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手法和观念为依托,创作目的也是批判社会;《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虽然使用了意识流小说的内部聚焦和自由联想,但是仍与传统叙述夹杂在一起。而正是在苏黎世和巴黎的洗礼下,《尤利西斯》不仅达到了现代主义的巅峰,而且呈现出先锋艺术的很多特征。或许有人会说先锋派在时间上比乔伊斯一般被归入的高端现代主义发生得早,但是两者可以说是两条不同的艺术方向,高端现代主义是象征派开启的现代主义的成熟发展,先锋派则可以说是后现代的先驱。事实上正因为《尤利西斯》中也包含着先锋性,之后的《芬尼根的守灵夜》才会最终走向后现代,被视为后现代的鼻祖。

不过,乔伊斯比彻底抛弃传统的达达主义更伟大也因此能够更持久的地方,也是他会被归入高端现代主义的原因之一,是他在像达达一样拥抱未来和创新的同时,又把自己的艺术深深植入传统的土壤。是他开启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方式,他和艾略特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那就是艾略特所说的“平行线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奥德修斯在古希腊世界的漂泊与《尤利西斯》中布卢姆在二十世纪都柏林这一现代都市的漂泊平行且呼应。两者在人物、事件和意象上的呼应人们已经说得很多,这里不再赘述。得指出的是,《尤利西斯》中的呼应不只这些,他还通过象征、用典、戏仿等各种手法,把比如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以及不可胜数的历史、宗教、文学、民谣等典故融入小说,表面看是卖弄学识,或者形成了当代所推崇的“百科全书体”,但本质上,这一结构体现的是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这些现代生命观,通过让《尤利西斯》在描写现代人的都市流浪的同时,也将其变成记忆的“奥德修纪”,从而改变了达达主义因一味求新而流于轻薄的缺陷,为现代存在揭示了它的纵深的时间维度,赋予了它历史的厚重感。而这种打破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观念,又正与提出意识流这个概念的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时间观不谋而合,或者更确切地说,正是因为文学发展到了意识流这一阶段,过去、现在和未来才可能在文本中紧密交织,现代与传统才可能有机地融合在个体的生命之中,因为意识的联想是不受时空的限制的。

乔伊斯的作品具有高度的自传性,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虽然《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对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不无嘲讽,而不像未正式出版的《英雄斯蒂芬》,有着更符合常情的自我美化,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尤利西斯》中的斯蒂芬都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加工而成,这一点已经毫无疑问了。至于《尤利西斯》中布卢姆和摩莉的原型是乔伊斯自己和妻子诺拉,还是像他在1906年写给弟弟斯坦尼斯劳斯的信中透露的那样,是受都柏林一位叫亨特的犹太人的启发,已经无法考证了。因为从布卢姆开始,乔伊斯笔下的主人公与之前相比,有了更多的艺术加工。布卢姆对被背叛的疑惧、摩莉的性欲及其不加标点的叙述风格,都有乔伊斯和诺拉的影子。不难看出,乔伊斯后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多个原型的融合、加工和升华,更符合艺术创造的原则。这也表明《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较之前作品有着本质性的飞跃,乔伊斯的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乔伊斯后期的作品依然被公认为具有高度自传性,一是因为他仍将年轻时的自己投射在了作品之中。《尤利西斯》中的斯蒂芬和《芬尼根的守灵夜》中的山姆身上,都有他本人的影子。更重要的是,这两部作品的背景,依然是他的家乡都柏林——他不仅是在写自己,也是在为都柏林作传。其实,乔伊斯在二十二岁之后,就没怎么回过家乡了,但他却以照相机般的精细,准确复原了都柏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城市风貌。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都柏林城毁灭了,人们可以根据《尤利西斯》将其复原。值得注意的是,被乔伊斯准确记入书中的,不只有物理景观,还有当时发生的事件。1904年六月十六日那天的赛马、报纸和总督出行等等,都在小说中有所展示,这也补充了只记载大事的官方城市史。此外,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不只有砖石建筑而成的城市空间,还有由当天的市民活动组成的时间。在这个意义上,说《尤利西斯》是都柏林传也不为过。事实上,这是文学史上首部为一座城市作日常生活传记的小说,其中丰富而精准的细节,让都柏林真正在文字中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反过来,《尤利西斯》也在影响着这座城市。现在的都柏林,用各种活动、建筑、影像、文字,将《尤利西斯》融入自己城市的血肉之中,并将乔伊斯视为永恒的勋章。我们今天去都柏林旅游,不仅需要普通的导览地图,最好也得有《尤利西斯》这本文学的地图。

乔伊斯在都柏林生活的时候,全城包括郊区人口不过40.44万,而那时印度的加尔各答就已经有上百万人口。即使如此,那一年的《爱尔兰时报》仍不无自豪地称都柏林为大英帝国的第二大城市。这是因为当时欧洲城市的规模普遍不大,在此背景下,四十多万人口的都柏林,就不只是城市,而可以称之为都市了。乔伊斯在短篇小说《两个浪子》中,也对都柏林做过这样的称呼。尽管与今天相比,当时的“都市”不过是一座小城,但对于那些习惯了人口稀少、宁静亲密的村镇生活的人来说,这一生活密度带来的变化,已经足以让他们震惊了。二十世纪盛行一时的未来主义,一定程度上就是应工业时代和都市社会而生,探索表现这一新生活的文学形式的。与这一思潮不谋而合,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也探索了表现都市的方式,而且他的作品更为丰盈,涵盖了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部作品让读者感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众多的人物形象——光出场人物就有八十多个,更别说被提到的了。这跟只聚焦于几个人物之间爱恨纠葛的传统小说完全不同,因此容易让读者有身陷迷宫之中的感觉。不过,这正是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想要呈现的现代都市社会的感觉。一个鸡犬相闻的乡村或只有两三条大街的小城,与一个要用一天去走的都市,个人获得的能否主宰周围环境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口密集造成的成千上万的人穿梭忙碌,自己只是被裹挟其中的感觉,正需要像《尤利西斯》那样用近百个人物才能营造出来。第十章中十九个同时发生的场景,更是将都市的这种复杂空间感、共时性,以及个体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的迷宫感前所未有地传递了出来。这样的心理体验之于现在生活在城市之中的读者,想必也不会陌生。

对于都市来说,个体不过是万千人流中的一朵浪花,但对于个体而言,自己的活动轨迹依然是生活的中心,不管这个生活因为都市变得多么零零碎碎、头绪纷杂。乔伊斯成功地通过布卢姆日常的一天,将这种新的存在方式表现了出来。作为广告推销员的布卢姆不需要坐在办公室,因此可以通过漫游与整个都市生活相融合——这一天他完成了购物、远程联系(去邮局取信)、去机构(报社)处理公务、使用公共服务(图书馆)、参加社会活动(丧礼)、去医院(探望产妇),当然还有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餐馆、酒吧和路边售货摊,甚至还去了妓院,也有符合人们对都市生活期待的偶然艳遇(海滩远观格蒂)。除了看剧(经过了剧院),当时人们对都市生活的想象悉数包括其中。布卢姆的活动如同近景,同时发生的其他八十多人的活动如同远景,共同构成了都市生活从微观到宏观的立体画面。近景和远景因斯蒂芬这一形象的交互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小说三位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又赋予了个体存在更深刻的时间厚度。总之,通过社会与个人这一对张力,乔伊斯使当代都市生活获得了立体的生命。面对现代都市这一时代景观,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率先探索出了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新的文学语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情节叙述的新的文学范式。

《尤利西斯》是一部现代生活的史诗,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史诗性小说,而且是实实在在用诗歌语言写成的小说。它的叙述从表面上看也许略显零散,深究起来,却是句句都有诗歌般的准确凝练,也极具韵律感,其语言表现力之强大甚至超出了散文,更不用说和普通的小说做比较了。而此版《尤利西斯》的译者萧乾在1949年之前就作为“京派”代表作家享有文名,他和文洁若扎实的中文功底使他们的翻译语言自然优美,有着不逊于原文的美感。读者几乎可以像打开任何一部优美的中文小说一样打开《尤利西斯》,在阅读布卢姆的故事的同时,也是在阅读自己的故事。如果你到现在还没有打开或者读完《尤利西斯》的勇气,那么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了。

yo3zIY9798XI9a+E91ZB7duFdsnVbyNWxUYI69C1goFHqI6LfphMcZX0gevDLrK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