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科场失意,安知非福

19世纪的最后十年,国家内忧外患加剧,清政府风雨飘摇,各处暗流涌动。鸦片战争以来的多年遭外国欺凌,渐渐使得普通知识分子也意识到,当今世界的文明,在于科学与民主,孔孟之学在现代世界已腐朽不堪。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哲学、文学书籍被大量译介过来,新知识像一股清新的风,使生活在古老帝国的年轻人感到新奇和振奋,同时也愈发感受到陈腐旧学的无用、可笑和令人窒息。在维新人士的不懈努力下,备受诟病的八股文乃至整个科举考试都快要走到尽头。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起了“变法”运动,虽然不过百日即遭到守旧派的镇压,但维新思想的传播却势不可挡,日渐深入人心。据丁文江的四弟丁文渊说:

戊戌政变的那一年,在君二哥刚好才到了11岁的年龄,那时他还在黄桥家乡我们家里的私塾读书,然而已经受了这个变政运动的很大影响。他在私塾里,早是一个很出色的学生,在戊戌政变失败以后,他就和他的几位同学互相约定:从此发奋努力,以图救国;不再学八股制艺,要从事实学;不再临帖写字,以免虚耗光阴。那时他们的所谓“实学”,就是要研究古人的言行,实事求是,不尚虚伪,于是乃从攻读正史着手。当时的同学,除了练秋大哥以外,还有顾甸青表叔和一位本家叔祖绣春。其中真能力行不衰的,只有二哥和甸青。

丁文江被新时代的空气所感奋,本来就个性独立、思想自由的他,不愿再浪费时间学习假大空的八股文。但没有合适的引导者,丁文江此时只能与一二知己摸索,这些锐意求知的乡下少年,见识毕竟有限,对于近代数学、物理、化学知识一无所知,他们仍与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一样,以为认真读史、考证历史就是“实学”。

时代风气已经转变,即使是朝廷里的守旧派也不得不承认八股文和试帖诗是无用的了,但实行了千年的科举制度本身还是难以立即废除,丁文江也没叛逆到不去参加科举考试的程度,一转眼,他已13岁,老师和父亲认为他完全可以去考秀才了。考中秀才,就可以继续考举人、考进士,踏入仕途,光耀门楣。即使将来屡试不中,有了秀才的身份,也可以当个教书先生。做官或者教书,这是旧时读书人几乎仅有的两条出路,13岁的丁文江,也按部就班地沿着这条千年来读书人的“天梯”向上努力。

按理说,有“神童”之誉的丁文江,考秀才应当如探囊取物,但考场的事就是这么难以预测,这一次,他竟然落榜了。对于成绩一向优异的丁文江来说,落榜很令人意外,以至于他去世后,相处几十年的同事、挚友翁文瀚为他写传记时,理所当然地推想他必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院试”。胡适也曾推测,以丁文江之才,大概不会考不中。但事实是,丁文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科举考试,以失败告终。

没有考中秀才,对于神童丁文江当然是个打击,但这并不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师友亲朋都认为,这只是他第一次下科场,他才13岁,有的是时间和机会再去争取功名。然而,从小就极有主见的丁文江却不这样想,尽管只有13岁,他已经开始设想人生的别种可能性。

丁文江参加院试的那一年,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此前,决意变法的光绪帝改革教育制度,先是设立了“京师大学堂”,又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发布上谕,命令各省将书院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高等学”(大学)、“中等学”(中学)以及小学。尽管有戊戌政变的波折,科举制度直到1905年才被正式废除,但在此之前,敏锐的新时代有志青年,思想变化一日千里,科举之路对他们而言,已不再是唯一选择。

就在丁文江考秀才失利前两年,上海新开办了一所“南洋公学”,它的创办者是洋务派大臣盛宣怀。这所“公学”不同于此前洋务派办的各种地位较低的“技艺教育”学校,而是着眼于提高“实业教育”的地位,仿效西方大学学制,旨在培养高等实用人才。实业教育的蓬勃兴起及地位提高,主要是受鸦片战争以来屡次遭受外侮的刺激,尤其是1894年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朝野上下痛感于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的显著提升。“救时之材”的严重缺乏,使得大力发展专门化、职业化教育成为急需。老大帝国虽极不甘心,却不得不承认:要想增强国力,避免落后挨打,从根本上来说,必须学习西方、改革教育方式,使中国的教育能跟得上新的世界形势。

于是,19世纪末,培养高、中、低各层次的实用人才的各种实业学堂,在国内一些“领风气之先”的地区陆续开办起来。华洋杂处、受西方影响最深的上海一马当先,光绪二十二年(1896),洋务派大臣盛宣怀仿照近代西方大学学制,在上海筹备创立南洋公学。南洋公学设立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四院制”,是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和小、中、大学三级学制最早的试点。1897年,南洋公学开始公开招收师范生,并且在招生广告中说:公学不仅不收学费,学习优秀的学生还可以获得奖赏,特别重要的是,公学毕业生在地位和待遇上优于科举出身的进士。其中,特别优秀的学生还将由学校出资送到国外留学。

这些优厚的条件,对大批有志于新学的青年学子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第一年就有上千人前来应考。经过多轮考试,校方从中选取了三十名学生进入师范院。第二年,“中院”(中学)开始招生。1901年,不打算再参加科举考试的丁文江,筹划去考南洋公学,这一选择在当时颇为新锐,即使十年后也还是一条对于青年人而言不错的出路:如1902年院考失利的叶楚伧,1903年考入南洋公学;1910年,未来的物理学家兼喜剧作家、比丁文江小七岁的黄桥人丁燮林,也考入南洋公学,毕业后被学校出资送去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

与以往毕业生地位低下的“方言馆”和各种传授技艺的“船政学堂”“路矿学堂”不同,南洋公学声称,其毕业生的地位高于科举出身的进士,这让思想略为保守的丁文江父亲也能接受,于是,丁文江报考南洋公学的事就被提上了日程。当时,报考南洋公学需要本地官员的推荐。恰在此时,泰兴县来了一位新县令,这位名叫龙璋的中年县令,改变了丁文江一生的轨迹。

龙璋,字研仙,生于1854年,湖南攸县人。攸县龙家是湘中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龙璋的祖父曾任国子监学正、候选教谕,父亲龙汝霖和二叔龙溥霖都是举人出身,学养深厚。三叔龙湛霖更是做过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刑部右侍郎、江苏学政,还当过光绪帝的侍讲官,贵为“帝师”。龙家与左宗棠家族、谭嗣同家族有姻亲关系,龙璋的父亲和叔父们都倾向于变法维新,龙湛霖在江苏学政任上时,曾“引入格致新法”,敦促各学堂培育“通西法”的人才。辞官回到湖南后,龙湛霖大力兴学,有学者认为,近代湖南得以领全国革命风气之先,其中就有龙湛霖“孕育后生,开全省风气”的功劳。

受父辈影响,龙璋很早就有“革旧图新”的意愿,支持洋务运动,赞成光绪帝的变法主张。1879年,龙璋父亲的朋友、曾协助曾国藩创建湘军的晚清名臣郭嵩焘从国外回到湖南故里,他是中国首位驻外使节,对西方了解之深,在当时的中国罕有人及。郭嵩焘认为,只学习西方的技术即仅仅“师夷长技”,无法起到富国强兵的根本目的,只有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实业,中国才有出路。对西方的赞扬与肯定,使郭嵩焘被很多人骂为“汉奸”“贰臣”,他在重重压力下不得不称病辞官回到湖南。郁郁之中,他见到了故人之子龙璋,没想到,两人纵谈天下事,十分投缘。郭嵩焘全面学习西方的主张正与龙璋不谋而合,这让郭嵩焘非常欣慰,引他为“英年知己”。郭嵩焘将自己在国外的见闻一一相告,进一步增广了龙璋的眼界和见识。

虽然家学深厚,并且23岁就中了举人,但此后龙璋多次会试落第,没有考中进士。按照清代官吏制度,举人也可以“选官”,于是,从31岁起,龙璋先后任江苏沭阳、如皋、上元、泰兴、江宁等地知县。光绪二十六年(1900),龙璋被任命为泰兴县令,作为一名有抱负、有责任感的父母官,龙璋在泰兴一方面兴修水利、扶持农桑,一方面不遗余力发展新式教育。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将泰兴襟江书院改为“县学堂”,第二年又改名为“泰兴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不仅扩建校舍、增添书籍仪器、延请教师,对教育内容也作了重大改革:设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体操、图画等十门必修课,手工、农业、商业、乐歌、英文等五门选修课。后来,龙璋又陆续在泰兴兴建了好几所新式小学,使泰兴县教育面貌为之一新。

和很多洋务派、维新派有识之士一样,龙璋认为振兴国家的关键在于人才。他到泰兴上任后,恰逢丁文江打算报考南洋公学,需要地方官推荐,而龙璋上任伊始就曾听说过丁文江是当地有名的神童,于是,上演了一出“县太爷召见神童”的传统剧。据亲友回忆,15岁的丁文江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泰兴县衙,一番交谈之后,龙县令觉得这位少年果然对答流利、才思敏捷。他决定进一步考察丁文江,出上联“隔水问樵夫”,丁文江大方应对“落日照渔家”。接着,龙璋给丁文江出了一道不同寻常的策论题——“汉武帝通西南夷论”。“西南夷”即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丁文江自出生以来,去过的最远的地方距离黄桥不过百里,对于万里之外的西南,他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书本。好在他喜欢读《史记》,《史记》中的《西南夷列传》是他所熟知的。据说,丁文江“下笔迅速,议论毫畅”,龙璋阅后非常惊喜,认为眼前少年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样条理清晰、分析透彻的文章,实是“国器”。他当场将丁文江收为弟子,从此悉心教导。

虽然《汉武帝通西南夷论》一文得到了龙璋先生的褒奖,但丁文江知道,自己对“西南夷”其实没有切身观察和真实的了解。多年后丁文江曾作诗自嘲:“十五初来从吾师,为学试论西南夷。平生走遍滇黔路,暗示当年不自知。”不过,“西南”从此在丁文江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那片遥远、陌生而神秘的土地似乎对他产生了无声的召唤。多年后,留学归国的丁文江特地绕道西南,多走了几个月异常艰难的路,由西向东回到故乡,就是为了亲眼看一看西南的风土人情,亲自走一走“滇黔路”。再后来,因为工作需要,他又多次亲自探勘西南各省,翁文灏在其所著的《丁文江先生传》中曾指出:丁文江平生所做的最重要的地质工作,“均系集中于滇黔及邻近诸省”。龙璋先生让丁文江作“西南夷”策论时大概没有想到,自己随口出的这道题,给中国造就了一个“西南通”。 f0Ee+d/dzBCrYuTAOSp6Du6MaNxHvobfY9TQZ16h6BG9Idr4QhcVldZhbVY3W/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