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黄桥丁家

丁文江的先祖原先居住在苏州(一说浙江),于南宋时期或元朝初年迁入距离黄桥镇东南六公里的“丁庄”,明朝万历年间又由丁庄迁入永丰镇(今黄桥镇)。到丁文江出生时,丁家在黄桥镇已居住了三百多年,繁衍成人口众多的大家族,是当时黄桥镇的“四大家族”之一。与明清时期的很多大家族一样,丁氏家族有着严格的家规,尤其重视子弟的教育。虽然家族成员世代以经商为主,但也出过官员,丁文江的高祖父丁椿担任过庐州卫守备的职务,负责漕运公粮。丁椿的二弟丁桂是国子监生员,当过浙江通判、台州同知,为官廉正勤勉,据说曾得到林则徐的嘉许。

图1 黄桥镇丁文江故居一角

在宦游安徽、湖北、江西等地之后,丁椿回到故乡黄桥镇开设米店,成为富甲一方的士绅。丁桂后来也回到故乡,同样做起了买卖粮食的生意。丁椿店号“丁万昌”,丁桂店号“丁均昌”,他们的三弟丁楷的米店则号为“丁利昌”,加上一些其他丁氏族人陆续开设的米铺,整个丁氏家族居住的巷子成为黄桥镇上著名的粮食买卖一条街,因此被称为“米巷”,巷名沿用至今。

丁椿做过漕运官,熟悉各地粮食差价,为人又精明能干,很快就从粮食交易中赚了一大笔钱。积累财富之后,他开始大量买入田地,据说有几千亩之多。他还仿照当时军机大臣潘世恩府第的格局,修建了一座大宅院,有大小房屋百余间,还有一座五百多平方米的内花园。宅院外有一座占地五千多平方米的外花园,名为“东山别墅”,园东、园北环有小河,直通长江。这座大宅院,就是丁文江出生和他度过人生最初岁月的地方。

道光十一年(1831),丁椿与二弟丁桂、三弟丁楷一起出资,设立了“丁氏义庄”。一般的家族都会有祠堂,但设立“义庄”的却很少,因为设立义庄有着相当高的条件。根据清廷的规定,设立义庄需要有足够的田地、房屋、现金,并且财产必须超过百万(银圆)。据光绪年间《泰兴县志》记载,丁氏兄弟三人为设立义庄,曾两次捐出田产和房屋,这些田产房屋的收益,除了用于丁氏家族的祭祀之外,其余都用在了设立家塾、接济贫困族人等方面。自此,丁氏族人无力读书者得以入学,年老贫困者有一定的赡养费和医药保障,无力殡葬者的棺木、丧葬费用也由义庄提供。百年之后的1934年秋,丁椿的玄孙、时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丁文江,聘请了一位金陵农大的毕业生,将丁氏义庄作为改良粮食品种、发展禽畜业的实验基地,还在义庄内办起农民夜校、畜牧兽医学习班等,使义庄不仅惠及丁氏家族,更令整个社会受益。 5A6CJl6gOHq5cMzGAVlAjGIGsTTMMwf7bC0qhZsL5N/ZPNtBPSLyeWO2yaRhqox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