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自办教育,培养人才

因为缺人,地质调查所一时之间无法展开工作,所需经费也就有限。当务之急是把地质研究所的教育工作开展起来。丁文江打听到北京大学停办地质专业后,一批地质学的书籍和从德国购置的仪器、标本闲置下来,于是他把这些书籍和设备全都借了过来,顺便把北大地质学教授梭尔格也一起请到地质研究所帮忙。

梭尔格是个性格直率的德国青年,来北大之前曾在柏林大学任助教,在北大时被同事认为“脾气不好”“根本看不起中国人”。丁文江跟他谈了几次,又看了梭尔格在北京西山的地质调查工作,认定梭尔格是“很可敬爱的学者”,力排众议把梭尔格请了过来。后来,丁文江不仅与梭尔格相处融洽,还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因此感叹:“可见外国的专门家不能与中国人合作,不一定是外国人的过失。”

但丁文江也不迷信外国专家。另有一个在北大教矿物学的德国人,听说地质研究所请了梭尔格,找到丁文江毛遂自荐,说他刚从山西井陉煤矿工作回来,有丰富的地质工作经验。但他拿来的一张井陉煤田地质图,丁文江一眼就认出是用李希霍芬的旧图放大的,因此没有聘用这个人。后来丁文江去井陉煤矿,遇到矿上的一位代理工程师、德国人戈尔登堡,才知道这个人因为北京大学停办地质专业,失业后来到井陉煤矿,准备找同乡谋一份工作,结果因为工作态度不认真、私生活混乱被赶走。临走前,此人把李希霍芬的旧图放大,戈尔登堡当时还觉得奇怪,“正不知道他有何用处”,听丁文江一说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拿去骗人的。丁文江说:“我于是又知道所谓外国的专家,不是可以随便乱请的。”

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是曾经做过实业部、工商部矿政司司长的何橘时,他对于地质研究所慷慨相助,不仅借书、借设备、借教师,还一并借出北京大学在马神庙的部分教室和宿舍,使研究所初步具备了办学条件。于是,1913年夏,地质研究所的组织者们一边订章程、定课目,一边开始招生,招生条件是“中学毕业学生学业优异、体力强健者”。根据研究所设立时所订的章程,研究所分为甲乙两种学科,甲科偏重矿物学,乙科偏重古生物学,学制均为三年,要求学生毕业后能达到“技士”的水平。

7月1日,工商部地质研究所入学考试在北京、上海两地同时举行,考试科目为国文、英文、数学三门。经严格考核后正取27名学员,备选9人。据地质研究所第一批毕业生之一朱庭祜说,1913年夏天,他在上海制造局兵工学堂附中读书,由于学校在“二次革命”时遭到炮击被毁,恰好听说地质研究所招收学员的消息,他就与同班同学谢家荣等人一起报了名。然而7月举行入学考试时,他却因正在生病,没能参加。看到同学谢家荣、刘季辰、唐在勤三人都考取了地质研究所,朱庭祜不甘心,要求去北京补考。丁文江在工商部内主持了对朱庭祜的单独考试,考试结束后,他对朱庭祜说:“你的国文和算术程度已够,英文尚差,应在暑假期中好好补习。”当时朱庭祜19岁,而主考官丁文江也只有26岁,朱庭祜对这位主考官的印象是“态度庄严,言语爽朗”,令他既尊敬又畏惧。

这一年10月1日,地质研究所正式开学,共有30名学生入学。一个月后,丁文江就同梭尔格去山西的太行山区进行地质调查了。地质研究所刚组建时,根据工商部的部令,担任教职的除了地质科原有人员外,还聘请了中外地质专家授课,由于地质学科特别注重实践,授课教师们除了教学任务,还有一半的时间要用于外出调查。所长一职暂时由丁文江兼任,等丁文江出去做地质调查时,再另派所长。于是,1913年11月,当丁文江去太行山时,章鸿钊就接替丁文江担任地质研究所所长一职。

研究所创立之初,教员奇缺,矿政司司长张轶欧也来帮忙,讲授冶金学。地质研究所当时的教师都是兼职人员,“教员无定额,除所长兼任教员外,半以部员充之。其余计时授薪而已。民国三年,由所长章鸿钊呈请派留比博士翁文灏,充本所专任教员,是为教员有专职之始”。在研究所教课的工商部(后改为农商部)职员,除张轶欧、章鸿钊外,还有邢端(当时的工商部技监,1917年担任农商部矿政司司长,教中国地理)等人。部外所请的专家主要是北京大学的教师,如王季点教化学、冯庆桂教动物学、冯祖荀教三角和微积分、王莹教物理学和德文、李彝荣教图画实习等。后来,从德国留学归来的王烈在研究所教构造地质学,德国学者梭尔格在地质调查的间歇也教过岩石学。在张轶欧的帮助下,1912年取得比利时鲁文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的翁文灏,于1914年成为地质研究所兼职教员,讲授岩石学、地质通论等课程,1915年初成为研究所的第一个专职教员。丁文江由于一直在外地进行地质考察,虽然主持了地质研究所的入学考试,却直到第二学年才开始授课。 hgPsTUkWih5rlC1ISyNTGycauzOXeM+Z5HbLLx2c/37m+I76JqSbtj1s+80M/2K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