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清末民初的中国地质事业

李学清说自己在1912年丁文江讲授“地质学入门”之前,“不知地质学为何物”,大概因为他当时只是个中学生,见闻不广。事实上,早在19世纪中期,西方地质学就已开始传入中国。一些来华传教的传教士,如英国人慕维廉(W. Muirhead),1854年在上海墨海书馆出版了一本中文版的《地理全志》,其下编卷一为“地质论”,这是中文书刊中第一次出现近代意义的“地质”一词。慕维廉在《地理全志》中对地层进行了分层叙述,书中还附有一张地质年代表,首次将地质科学知识较全面地介绍给中国人。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近代地质学开始大量、系统地传入中国。如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曾出版《金石识别》,译自英国《矿物学手册》(J. D. Daina,Manual of Mineralogy),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西方地质学译著;还出版过《地学浅释》,译自英国《地质学纲要》(C. Lyell,Elements of Geology),这本书首次完整、系统、详尽地介绍了西方近代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主要内容。此外还有《链石编》《宝石兴焉》《银矿指南》《求矿物指南》《相地探金石法》等。进入20世纪后,从日文翻译、转译的外国地质学著作数量更多,到辛亥革命前,已有几十种中文版地质学译著出版,其中多数是地质学教材。

在清朝最末的十年中,由于探矿、采矿的需求增多,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有很多人选习地质专业。1903年8月,在日本学习地质学的鲁迅以“索子”的笔名,在浙江同乡会刊物《浙江潮》第8期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地质略论》的文章,这是中国第一篇以近代地质学理论研究中国地质的论文。1906年7月,他与同学顾琅合编的《中国矿产志》(内附《中国地质矿产全图》)由上海普及书局出版,这是国人首次以地质科学为依据对本国矿产所作的初步概括。

在国内的地质学教育方面,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就已经开设了以矿物学为主的“金石”课,稍后成立的福建船政学堂,也开设有地质学课程。1889年,广东水师学堂设立了专门的“矿学堂”,此后,各地的“矿务学堂”“路矿学堂”陆续兴办,如鲁迅就读的南京路矿学堂(附属于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和1903年,清政府相继颁布《钦定高等学堂章程》《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学堂章程》,将地质学列为高等学堂的必修课程之一。1909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在“格致科”下创立了“地质学门”,这一年地质学门从京师大学堂高等学堂德文班的毕业生中招收了五个学生:王烈、邬友能、裘杰、陈祥翰、路晋继。格致科的教师主要是外籍学者,具体到地质专业,就只有一个德国教授梭尔格。地质门的主课有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岩石学实验、化学实验、矿物学实验、古生物学、古生物实验、晶象学、晶象学实验、地质学实验、矿床学、矿物学研究等。此外还有普通动物学、骨骼学、动物学实验、植物学、植物学实验等辅修课。1912年,随着民国成立,“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堂”,“格致科”改称“理科”,地质门的课程增加了很多,如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实验、测量学及实习、制图术等。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早的地质学专业,但是直到1913年,只有两个学生毕业——陈祥翰、路晋继中途退学,王烈于1913年2月去德国留学,只有邬友能、裘杰以甲等成绩于同年5月毕业,获得学士学位,而这两个毕业生后来也没有从事地质工作。由于学生人数太少,开课费用高,这届学生毕业后,不仅地质学门,整个北京大学的理科都暂时停办了。

中国的地质行政部门则始自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地质科。辛亥革命成功后,1912年元月,孙中山在南京组建了临时政府,下设外交、财政、教育、交通、实业各部,其中实业部有农政、工政、商政、矿政四个司。1912年春,与张轶欧同样出自南洋公学的章鸿钊,受邀南下,在南京实业部矿政司下组建了“地质科”,张轶欧任科长,章鸿钊为副科长。章鸿钊当时满怀希望,对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周密的谋划布局,他提出应对全国的地质资源进行调查,发公文让各省征调地质人才、地质参考品、各省舆图及矿山区域图说。他还在《中华地质调查私议》一文中提出,应:“专设调查所,以为经营之基;树实利政策,以免首事之困;兴专门学校,以育人材,立测量计划,以制舆图。”此时他已提出设立地质调查所、地质研究所的构想,张轶欧也很赞成他的主张,但还没来得及详细筹划,时局就发生了变动。

为了争取袁世凯支持革命,为了国内和平,刚上任一个多月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宣布了辞职的决定。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实业部大部分职员被留用,章鸿钊、张轶欧等人作为“留用人员”也一同北上。在北京,实业部被拆分为农林部和工商部,张轶欧1912年9月被任命为工商部技正(技术职员,三等文官,行政级别相当于司长),1913年1月任工商部矿政司司长。地质科被划入工商部,章鸿钊一开始仍做地质科科长,但由于北洋政府财政紧张,地质专业人才极度匮乏,他的主张得不到支持、所制定的地质发展规划难以展开,无奈之下,章鸿钊从工商部辞职,转去农林部任“技正”。同时,他还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系教地质学、矿物学等课程。章鸿钊辞职后,地质科形同虚设,于是张轶欧“急约”丁文江来京,主持地质科事务。 FJnT33lfuZq/rUuen1uyWl+Yr+Xy3tudhqVgl8vYxyPUQyao+HNreAdZBZ802vC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