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南洋中学

组织保安队不久,丁文江就卧病在床。一开始是喉病,后来又感染了猩红热,直到1912年3月初才完全康复。病愈后,丁文江应邀前往上海南洋中学担任教师。1904年,丁文江就是从上海登船前往英国的,一别近八年,他发现上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有两个变化让他印象特别深刻,一是“戏园子的改良”,他很快就注意到在南京路附近开业的、“建筑物异常美观、能容纳两千观众”的新舞台。这里仍上演一些旧戏,但每天晚场都会上演几幕现代戏,这些现代戏演员“致力于使舞台成为我们国民生活的一面镜子,他们的努力非常成功”。另一个让丁文江印象深刻的变化是“当前我国妇女享受更多的自由”,受西方近代文明浸染的丁文江,很高兴地看到,女孩子们“用一双天足走在街上,登上有轨电车,坐在餐馆里吃饭”,而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但丁文江也认为,妇女解放运动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新时代的一些中国女性似乎“并不满足于当代的妇女选举权运动,她们甚至采取组织古希腊传说中的亚马孙族女兵团的做法,试图胜过古人”。这大概就是梁启超所说的“矫枉必过正”吧!

时年25岁的丁文江,被南洋中学校长王培荪请去教生物学等课程。南洋中学与丁文江少年时向往的“南洋公学”仅差一字,前者是中等学校,至今仍是上海著名中学;后者是高等学校,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学前身。这两所学校虽各自独立,但有人事上的关联,南洋中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896年的“育才书塾”,1900年,毕业于南洋公学师范院的王培荪先生接掌育才书塾,此后,王培荪曾去日本考察教育,1904年归国后将书塾改名为“南洋中学”,并成为首任校长,直到1952年才因病辞去校长职务,不久就去世了。王培荪善于识人,四处延揽教师人才,在他的治理下,南洋中学很快声誉鹊起,曾被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称为“中国之伊顿”,培养出文学大师巴金、摄影大师朗静山、杰出外交家顾维钧等一大批人才。

在南洋中学任教的短短一年时间里,丁文江除了生物学,还教过化学、西洋史、地质学等。后来追随丁文江学习地质专业、成为中央大学地质系系主任的李学清,当丁文江在南洋中学教“地质学入门”时,正在南洋中学读书。李学清说,他以前“不知地质学为何物”,而丁文江的讲解往往从日常生活入手,又平易又生动,让这些初学者对地质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比如丁文江教他们什么是“侵蚀”:“夏天阵雨之后,马路上之泥土,为雨水冲洗,石块露出,此之谓侵蚀。”虽然当时南洋中学的实验设备等不够完善,但丁文江能够因地施教,使一批中学生开始了解地质知识、喜欢地质学。两年后他在北京办地质研究所,所招收的学员中就有一部分是他在南洋中学教过的学生。

除了教书,这一年,丁文江还为商务印书馆编写了一本《动物学》教科书。曾在南洋公学任职、时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的张元济先生,一向重视现代教育,自任职商务印书馆以来,大举出版现代教科书。1903年,他推出的“最新教科书”大获成功,蒋维乔在《编辑小学教科书之回忆(1897—1905)》一文中说:“此书既出,其他书局之儿童读本,即渐渐不复流行。”1912年,正值清政府覆灭、民国初创时期,张元济思维敏捷,意识到有变更教材的需要,筹划出版一套供中学和中等师范学校用的新教科书,内容涵盖植物、动物、矿物、几何、代数、化学等方面,其中《动物学》一书,张元济请丁文江编撰。张元济在1912年11月20日的日记中记载:“编译:请丁文江在君编动物学,全书计润四百元。住西门外斜桥公兴里三十号。”这套教科丛书于1914年出版,实现了从“格致”到“科学”的转变,为我国现代教科书奠定了一个全新的基础。而《动物学》也是丁文江的第一本著作,他与商务印书馆数十年的交往自此而始。

编撰《动物学》的稿费和在南洋中学教书所得,丁文江主要用在了大家庭里。当年丁家举全家之力供丁文江留学,如今,丁文江一旦开始有了收入,就立即担负起整个大家庭的经济、教育重任。他不仅赡养父母,还将四弟文渊以及同父异母的姐姐、大哥、三弟三家各一个孩子带到上海读书,费用全部由丁文江承担,负担不可谓不重。但丁文江此时是个刚刚留洋归来的、意气风发的青年,《字林西报》说:“他第一次服务经验的获得,系在他回国以后,担任南洋中学教员的时候。那时,他已经有些自负的神气,说他未来曾是新中国的创造者。他的朋友,也以上海的狄克魏鼎登(Dick Wellington)相许。” Dick Wellington是英国传说和童话中的人物,非常机敏,由小人物而一步步获得成功,最后富可敌国,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迹流传。《字林西报》的这段文字,没有相关书信、日记可为佐证,不过,他在北京的一个好友,倒确实认为他专业能力强,并且做事干练认真,因此正极力推荐他担任北洋政府工商部地质科科长,希望他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这位好友就是丁文江的江苏同乡、同在日本留学的张轶欧。张轶欧当时在北京政府工商部当矿政司司长,他自己学采矿、冶金出身,对于国内相关专业人才状况了如指掌。1913年初,张轶欧向老朋友丁文江发出了邀请:你是学地质的,在中学教书能发挥什么专长?还是到工商部来做地质调查吧!本来就没打算一直当中学老师,希望能找到合适机会从事真正地质工作的丁文江,立即接受了张轶欧的邀请,从南洋中学辞职,2月赴北京,去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报到,开始了他一生挚爱的地质事业。 xkfmDAN+9bcH2bP+sLASJZ9p4dOkPSPAoyvAxL7aPXPF0atdDk5AR0hsLqSqOuD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