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船到了沅江北岸的常德,丁文江在这里改乘坐小火轮去长沙。出发前,丁文江到常德城中的邮局寄信,寄信时,他偶然在邮政局的柜台上看到出售邮务报告的布告,就要求买一本,结果被请到楼上的“洋总办”办公室。这位“洋总办”是一个二十多岁、黑头发、棕色眼睛的外国人,就好奇是什么人想要买邮务报告,结果发现丁文江是刚从欧洲回来的留学生,会说流利的英文。洋总办像在沙漠里发现绿洲一样,拉着丁文江的手连声说:“你是我的乡亲!你是我的乡亲!”他坚持请丁文江到家里去吃午饭,开了一瓶香槟,还亲自煮了一壶咖啡,跟丁文江聊了两个小时。他告诉丁文江作为一个外国人独自住在中国内地的痛苦,不断地说:“这是活地狱!活地狱!”
吃完饭,洋总办特地派人送丁文江上了小火轮。丁文江此时心情十分愉快,觉得旅行中最艰难最危险的部分已经结束,从此可以一路坐轮船舒舒服服地回家,不用担心下雨,也不用担心险滩。结果,一到船上,他大失所望,这只是一条载重二十多吨的小火轮,全船只有一个非常狭小的“官舱”,舱内的木板床又窄又小,还爬满了臭虫,条件比他在沿途住的客栈好不了多少,湿热程度跟他在劳开住的客栈差不多。船上供应的饭菜只有一碗白盐水汤,里面几片豆腐,一碟生咸菜,一碟辣子,一大碗糙得不能下咽的红米饭。更让他郁闷的是,本来按照地图,船一出常德就应该进洞庭湖,但实际上船一直在内河里走,从常德到长沙四百三十里的水路都是如此,看不到洞庭湖的影子,这让丁文江非常失望,很后悔没有继续坐那位卸任知府的船,直接从常德到汉口。
小火轮终于抵达长沙后,丁文江去拜访了阔别多年的恩师龙璋先生。龙璋于1907年因母亲辞世回到故乡湖南,从此再也没有做官。1911年7月中旬,当丁文江去拜访龙先生时,他正忙得不可开交。原来,热心于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龙璋,回到湖南后大办学校和公司。早在1903年,当胡元倓从日本学成回到湖南时,还在泰兴知县任上的龙璋就同胡元倓一起筹划,共同出资创办了明德学堂。他致仕回乡后,还主持或参与创办了南云商业学堂、湖南铁路学堂、观海学会等。
在振兴实业方面,先是知府彭文明等人于1899年创办的开济轮船公司经营不善,力邀龙璋接办,龙璋正忧虑湖南的内河航运业有被外商垄断的危险,当即慨然允诺,接手后花了不少心血整顿。到1910年,开济轮船公司已有七艘船,成为当时湖南省内河航运业中华商经营的最大的轮船公司。 1911年,龙璋又接任湖南瓷业公司总经理的职务。湖南瓷业公司位于醴陵,由熊希龄等人于1905年创办,龙璋接任后,为公司筹集了约30万元的资金,并对公司进行改造和扩大,使瓷业公司成为当时湖南最大的公司之一。龙璋直到1913年才不再担任瓷业公司总经理,在这期间,湖南瓷业公司一直为湖南立宪派的活动提供资金支持。辛亥革命前,龙璋还创办过贫民工艺厂、军用干粮厂、百炼矿物公司等,成为当时湖南实业界的领袖之一,1909年,他被推举为湖南商务总会的第四任总理;1911年,又被推举为湖南农务总会经理。
除了办学校、办实业,龙璋此时还忙于政治活动。他既是立宪派的活跃人物,又支持革命。湖南著名的立宪派人物如杨度、谭延闿等,都是龙璋的朋友。杨度于1907年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了宪政公会,并在湖南成立分会,而龙璋不仅参加了这个分会,还被选为常务委员。1911年,谭延闿参与发起“宪友会”。当年7月4日,长沙各界人士召开宪友会湖南支部的“发起会”,龙璋是会议的临时主席。7月7日,当丁文江正同卸任普洱知府坐着民船穿行在潕水、沅江上时,宪友会湖南支部正式成立了。7月9日至10日,当丁文江仍然在沅江上为躲避险滩担心时,立宪派组织的“辛亥俱乐部”成立了湖南支部,龙璋先生被选为候补常议员。这一时期,龙璋还忙于“保路运动”。为了争夺对湖南铁路的领导权,龙璋、谭延闿等湖南本地著名绅士发起组织了“保路”领导机构“湘路股东共济会”,抵制清政府借外债办铁路。1911年4月保路斗争趋向激烈,龙璋参与组织了“湘路协赞会”,筹划自筹资金修建铁路。
龙璋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辛亥革命,却被称为“共和大功臣”。开“中国内地革命之先声”的长沙华兴会,就是在龙璋家中正式成立的。华兴会会长黄兴,与胡子靖同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速成师范学习,1903年归国时,与章士钊一起去泰兴拜访了龙璋,对龙璋吐露了自己的革命主张,得到他的支持。不久,黄兴应胡子靖之邀,在长沙明德学堂担任教员,并在长沙广为宣传革命思想。1904年2月,黄兴等人在龙璋位于长沙的西园寓所举办了华兴会的成立大会,以“驱逐鞑虏,复兴中华”为号召。华兴会成立后,龙璋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援助,还用自己的船为华兴会运送武器。黄兴等人因革命活动被捕,又由龙璋出面保释出狱。1911年初,当同盟会决定在广州起义时,湖南革命党人准备响应,龙璋、焦达峰、陈作新等人在龙璋家进行了秘密筹划,但由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他们的计划也随之流产。1911年10月22日长沙起义后,人们在知县沈瀛的靴筒里搜出一份巡抚手谕“格杀勿论”的33人名单,第一名就是龙璋。为了表彰龙璋对革命的贡献,孙中山曾亲笔书写了“博爱”二字送给他,龙璋的后人至今仍珍藏着孙中山的这幅手迹。龙璋去世后,章太炎为他写墓志,称他“功与开国诸将齐”。
当丁文江在长沙见到龙先生时,龙璋虽然很高兴见到学成归来的得意门生,但由于正忙于各种事务,而且深知自己与革命党人的密切来往已引起清政府的怀疑,怕牵连到丁文江,因此两人匆匆一唔,未及深谈。二十多年后,当丁文江来到湖南衡山烈光亭,缅怀已过世的龙璋先生时,还向同游的友人讲述了1911年的这场师生会面,并赋有“海外归来初入湘,长沙拜谒再登堂”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