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远方的呼唤

丁文江去日本约一年后,曾经回故乡黄桥探亲。他抄录了日本诗人西乡隆盛的一首诗,送给昔日私塾同窗丁绣春,诗中写道:“男儿壮志出乡关,学业不成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丁文江虽然不是这首诗的作者,但这首诗很能表现他慷慨豪迈的气概。自“壮志出乡关”后,虽然接触了很多新思想新知识,写文章、谈政治的日子也很快意,但丁文江还是有“学业未成”的遗憾。不过,完成学业的机会不久就来了。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丁文江原本相对平静的留学生涯,此时掀起了轩然大波。本来,日本和俄罗斯两国开战,与中国人应该无关,但这场战争的起因是日、俄两国争夺朝鲜半岛以及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战场却既不在日本,也不在俄国,而是在中国东北境内。祖国任人欺凌,成为别人抢来抢去的肥肉,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不仅悲愤、焦急,还要常常被周围的日本人嘲笑,许多学生大受刺激,无心读书。留日学生组织了多次大规模抗议活动,让清政府派来管理留学生的官员十分紧张。

恰在此时,江苏武进人吴稚晖从苏格兰写信给中国的留日学生,批评他们身为留学生却不好好读书,整天开会谈政治,虚度光阴。吴稚晖是后来的国民党元老,他在国内曾中过举人,此时已年近四十。1901年吴稚晖留学日本,一开始入读东京的高等师范学校,在校时由于发表了许多革命言论,惹恼了监督留学生的清政府官员,差点被递解回国。虽然吴稚晖最终没有被抓回国内,但也不能留在日本了,于是他1903年转去法国留学,1904年又去英国爱丁堡攻读古生物和进化论。去英国后,吴稚晖经常给庄文亚等在日同乡写信,指出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学习风气太差。他告诉庄文亚等人,英国教学质量比日本高,也没有日本那么浓厚的政治氛围,很适合读书,而且所需费用也不是很多,一年大概只要五六百元,当时在日本的留学开支也要四百元左右,差别不大。于是庄文亚同丁文江、李祖鸿等人商量,打算转到英国去留学。

李祖鸿是庄文亚的室友,同吴稚晖、庄文亚一样,他也是江苏常州武进人。李祖鸿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宝章是一位画家,晚清著名批判小说《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宝嘉是他的堂叔。李祖鸿比丁文江晚一年到日本,当时,他的六哥李祖虞以及很多旧友都跟丁文江熟识,于是李祖鸿很快也认识了丁文江。经李祖鸿介绍,庄文亚与丁文江成为好友。接到吴稚晖来信,庄文亚和丁文江都动了去英国读书的念头,丁文江甚至搬到了庄文亚和李祖鸿的住处,天天筹划留英事宜。

但是李祖鸿的家庭经济情况让他很犹豫。丁文江家是富商,兄弟虽多,但出国留学的只有他一人,举全家之力供他留英,问题似乎不大。庄文亚家境也比李祖鸿稍好。而李祖鸿兄弟有十人之多,父亲没有收入来源,全靠长兄、山东知县李祖年支持。此时,仅在日本留学的就有祖虞、祖鸿、祖植三人,经济负担很重。本来,七弟李祖鸿来日本留学,已是由母亲出面与长兄商量才得以成行,如果此时要去英国留学,他觉得可能会让大哥为难。

得知李祖鸿为经费的事犯愁,慷慨有侠义风的丁文江力劝他一同去英国,并且替他出主意:先斩后奏。丁文江说自己可以先替他出路费,在去英国的路上,李祖鸿再把此事向家中报告,商量以后学费的事。同在东京的六哥李祖虞和八弟李祖植是瞒不过的,也由丁文江出面,替李祖鸿向他们解释并请求兄弟们援助。商量的结果是,李祖虞、李祖植不但同意祖鸿去英国,还同意将家中刚刚寄到的、兄弟们半年的学费 300元全部先交给李祖鸿带去,让李祖鸿非常感念。

至此,丁文江、李祖鸿、庄文亚三人确定了去英国留学的计划,丁文江和庄文亚各自写信回家说明情况,等待家中筹措经费。这段时间,三人仍然住在东京的旅馆里,每天去一个侨居东京的英格兰教师家里学习英语,很快就读完了一册英文课本。李祖鸿和庄文亚此前多少学过一点英语,丁文江则完全是零基础起步。但丁文江很有语言天赋,办事能力也强,经过一两个月的准备,到他们出发去英国时,买船票、签证这些事都由丁文江出头去办了。年龄并不居长的丁文江,俨然成为三人中的“领袖”,此时已显示出他的果断性格和极强的办事能力。

丁文江家中答应先筹1000元左右给他带去英国,以后的费用再慢慢想办法。庄文亚家中答应给他四五百元的资助,但去英国后的学费就很难继续保证了。加上李祖鸿手中的300元,三人准备的经费大约有一千七八百元。他们对于路途的计划是:乘坐价格便宜的日本邮船,订三张三等舱船票,每人只要一百几十元。服装、吃饭和沿途的其他开支大约需要三五百元。这样,到英国后,还可以剩下好几百元。他们相约,在英国要住最简陋的房子、吃白面包喝白开水过日子,这样就不至于加重家中的经济负担。 q+Fj8EytMqg0gHFUa6ZTpzeGM3D0HiVNUuGT6+Us0o7SQWiccI2gLq5SGohKOTd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