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时代的工艺活动,以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为最早。江苏东海爪墩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镞、石锤、石球、尖头石器等2000余件,吴县三山岛旧石器时代遗迹出土石器5000余件:此为江苏出土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典型案例;东海大贤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水晶、石英等玉质材料的打制石器,被认为是现代东海水晶雕的鼻祖。
江苏新石器时期遗迹如高邮龙虬庄遗迹、邳县大墩子遗迹、武进县城寺墩遗迹等,各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现按苏北、苏南两部分,梳理江苏地望新石器时期遗迹及其出土文物如下:
先说苏北地区。高邮龙虬庄新石器时期遗迹距今约7000 ~ 5000年,是江淮地区迄今发现最大的新石器早期遗迹之一,1993年被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出土玉璧、玉玦、玉璜、玉管等玉器,“灰陶猪形壶”既证明了新石器时期江淮先民的烧陶技术,同时也是江淮地区先民将野猪驯化为家猪的典型例证(图1-1);灌云县大伊山新石器时期遗迹比龙虬庄遗迹略早,发现石板拼合的长方石棺墓20余处,墓内随葬陶器有:钵、釜、鼎、盆等,与青莲港文化出土彩陶风格接近,部分藏于南京博物院。1953年、1957年两次发掘新沂县马陵山南部花厅墓地,南区4处墓葬出土文物呈现出大汶口早期文化特色,北区22处墓葬出土文物呈现出大汶口中晚期文化与良渚文化的交汇,出土陶器如鼎、宽鋬杯、贯耳壶等,玉器如琮、璧、环、镯以及锥体玉琮等。邳县大墩子遗址是苏北大汶口文化又一处典型遗迹,出土许多有典型意义的陶器:“大口鼓腹平底钵”与中原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彩陶造型接近;“灰陶贝形壶”有江淮自身象生造型特色(图1-2);“彩陶器台”于红陶外壁用颜料等距离排列空心半圆和菱形,线条简率粗放,原始彩陶的天真意味消遁,代之以规矩冷峻,与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彩陶风格接近;徐州高皇庙出土的“白陶鬹”则与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白陶鬹造型相近。扬州蜀岗东新石器时代遗址、海安新石器时代遗址各出土过玉琮、玉璧。
图1-1 [新石器早期]灰陶猪形壶,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著者摄于南京博物院
图1-2 [新石器时期]灰陶贝形壶,邳县大墩子遗址148号墓出土,著者摄于南京博物院
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于露天堆烧陶器,继而初建窑口,封窑欠严,黏土中铁元素在氧化焰中充分氧化,便烧成红陶;在红陶泥坯成型以后,用细陶土调成泥浆抹于陶坯表面形成“陶衣”,再用颜料绘饰图案,然后,烧制为彩陶。先民在烧陶活动中发现,窑口密封断氧,铁元素得以在还原焰中还原,便烧成灰陶,可见,灰陶烧制难度比红陶为高;白陶的烧制,则需要精选氧化铁含量低的黏土并且进一步窑口密封断氧提高窑温。当先民还没有能够把握烧陶控氧技术时,以氧化焰烧成的红陶为多;随着陶窑出现和封窑技术进步,以还原焰烧成的灰陶渐成常见;原始社会晚期,终于出现了精选泥土、用陶轮加工、再以千度以上高温烧成的白陶。可见原始时代,江苏地望烧陶技术在不断进步。
苏南地区新石器时期遗迹有:马家浜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首先发现于常州圩墩马家浜,出土物为形式多样的陶釜,“捏塑灰陶人面”浮雕加之以线刻,形象稚拙,弥漫着人类童年期的天真;吴县草鞋山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璜、玦、镯等简单玉器。北阴阳营文化遗址、昝庙文化遗址出土石器中,以穿孔石斧、条形石锛和石钺为常见;陶器中,以鼎、盉、豆、壶等为组合;玉器中,以璜、玦、佩、珠等为系列。如江宁昝庙文化遗址出土“三孔石刀”,石面细腻,钻孔距离均等,藏于南京博物院;浦口营盘山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出土“陶塑人面像”,五官和冠帽特征明显,简约生动,藏于南京市博物馆。踵其后,上海青浦崧泽文化遗址,出土“圈底陶匜”,却置时,成为猪首形雕塑,眼、耳、鼻、嘴俱全,既是用具,也是艺术品。
苏南地区新石器时期遗迹中最为著名的,是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良渚文化遗迹,出土大批玉神器如璧、琮、璜、环、镯、管、珠、坠以及锥形玉器、柱形玉器、冠形玉器、三叉形玉器等,为史前玉器提供了典型例证。武进县寺墩遗址是江苏境内最大的良渚文化遗址,寺墩3号墓则是中国出土玉神器最多的史前墓葬,一次掘得玉神器百余件。常州市博物馆对寺墩3号墓出土现场予以复原,倒卧于墓主周围的就有:玉琮33件、玉璧25件。寺墩墓出土的玉器,分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和武进博物馆,其中最宽的玉琮陈列在南京博物院(图1-3),节数最多的“青玉琮”(外壁雕成11节)作为一级藏品,陈列于武进博物馆。镇江丹徒县大港口磨盘墩遗址出土玉器半成品、钻孔未通的玉料、留有切割痕迹的玉料及石钻,丹徒烟袋山遗址出土玉琮芯料、句容丁沙地遗址出土治玉工具等,为江苏良渚玉器系在本地琢治提供了有力证据。武进寺墩遗址出土的“白陶鬶”,比龙山文化白陶鬹“流”变小而三足愈高,藏于武进博物馆。吴江梅堰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象生陶器“豚形灰陶壶”,江淮特色浓郁(图1-4)。1980年10月,江苏省文管会在宜兴杨巷镇东螺丝墩发现占地百余亩的新石器时代烧陶遗址,地表到处是烧红的土块及大量夹砂陶、红陶碎片,“红陶鼎”出土时,器形完整。苏南新石器时期烧陶遗址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苏南地区新石器时期已经有了烧陶活动。
图1-3 [新石器时期]玉琮,武进县寺墩良渚文化遗址4号墓出土,著者摄于南京博物院
图1-4 [新石器时期]豚形灰陶壶,吴江县梅堰良渚文化遗址出土,著者摄于南京博物院
除玉石器、陶器遗存以外,苏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工艺遗存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吴县草鞋山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三片双股经线、纬线起花的“绞罗纹葛布残片”及陶制纺轮、骨制梭形器、木制挑纱棒等纺织工具;吴江梅堰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纺轮7件、骨针56根:它们是苏南新石器时期先民能够织布缝衣的确证。常州圩墩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木橹、木桨、髹漆喇叭形木器座残片、髹漆筒形木器残片、髹漆木罐残片;吴江梅堰良渚文化遗址出土“漆绘陶罐”,外壁用金黄、棕红两种颜色的生漆绘几何图案,“漆绘陶杯”黑色陶衣上,用棕红色生漆绘几何图案:两器藏于南京博物院。吴县团结村良渚文化遗址也出土有漆绘陶器。它们是新石器时代苏南先民能够削制木器和用漆树液涂饰器具的确证。
当中原进入三代,江苏地望开启了融入中原文化、强化自身文化特色的历史进程。江苏三代遗址的考古工作,比较中原三代遗址的考古工作展开为晚,其成果集中在春秋战国遗址,而以春秋遗址出土文物为丰,其中,吴国青铜器、吴越陶瓷器考古为全国春秋战国考古业绩中的典型。
如果说新石器时期昝庙文化、湖熟文化遗址的典型形态是台形聚落遗址,西周至春秋,吴文化遗址的典型形态则是不挖墓穴、平地堆土起坟的土墩墓。江苏西周至春秋各土墩墓出土大量几何纹硬陶器、原始青瓷器以及青铜鼎、鬲等。其中,镇江市大港西周至春秋时期贵族墓葬、常州武进县春秋晚期淹城遗址、丹徒县北山顶春秋晚期墓葬、高淳春秋土墩墓等的发掘,各为江苏地望西周至春秋遗址考古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镇江大港一带是吴文化发祥地,分布着西周至春秋时期众多贵族墓葬。1982年,镇江博物馆发掘大港母子墩一座西周墓葬,出土文物900件左右,有几何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和青铜器。今武进县湖塘镇淹城遗址,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春秋时期地面城池遗址。其中央岛上设淹君殿,向外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共计三城三河卫护,东西长约850米,南北宽约750米。如今,古城墙尚有残留,约65万平方米的遗址范围被划为保护区域,入口建起陈列馆,专门展出淹城出土的春秋文物。1984年,丹徒县北山顶春秋晚期墓葬出土大量随葬品。
江苏地望战国遗址考古的重大成果,首推无锡鸿山越国7座贵族墓葬出土大批硬陶乐器与原始青瓷乐器、盱眙县南窑庄出土汉初窖藏战国中晚期文物。它们与江苏地望春秋遗址考古共同组成了江苏三代考古的华章。
夏商之际,江南进入了青铜时代,宁镇地区多处发现这一时期青铜炼渣,南京北阴阳营、句容城头山、江宁点将台等文化遗址出土青铜器的同时,还出土了铸造青铜器的工具,可证江南自身把握了铸造青铜器的技术。与此同时,中原铸造的青铜器连带中原青铜器铸造技术进入了江南,矿冶业成为这一时期吴国重要的生业形态,春秋吴国青铜器成为江苏青铜史上的华章。
吴国从西周初期据江苏宁、镇地区及皖南芜湖、铜陵等地区立国,春秋初期达于鼎盛。有学者将吴国出土的三代青铜器划分为中原型、地方化的中原型和地方型三种类型。这一观点,为后来多数学者沿用。其中,中原型青铜器数量较少,当地铸造的仿中原型青铜器数量极多,器形借鉴中原、纹饰巧加变化者多为本地独创。
南京浦口龙王荡出土商代“兽面纹铜铙”,重达87公斤,花纹深峻,铸造精美,气势宏大,呈现出中原盛商青铜器的典型风貌,为南京地区出土最大最早的商代青铜器,藏于南京市博物馆;淮安市沭阳县万北遗址出土一批商代青铜器,鬲、甗、簋、豆及矛、戈等,与中原商代同类青铜器皿、青铜兵器造型接近,“饕餮纹三足铜鼎”通高24. 5厘米,口径19. 5厘米,口沿上立双耳,口沿外饰三组饕餮纹,为当地农民发现并捐献:藏于淮安市博物馆。
镇江丹徒县烟墩山西周土墩墓出土“青铜盉”“青铜弦纹鬲”“青铜附耳簋”“青铜兽面纹鼎”,丹徒县司徒砖瓦厂出土窖藏的西周青铜器,溧水乌山岗2号墓出土西周“青铜云纹方鼎”“青铜提梁壶”等多件青铜器,以图载史,记录了中原青铜文化融入江苏的进程。
吴国青铜器集中出土在江苏南部,而以春秋时期作品品质最佳,从形制到纹饰皆呈现出吴国特色,愈近春秋晚期,其数量愈呈增多之势。如丹徒县母子墩土墩墓出土“青铜鸳鸯形尊”,丹徒县司徒砖瓦厂出土窖藏的“青铜乳丁纹锥足鼎”,丹徒县烟墩山土墩墓、粮山土墩墓,丹徒县王家山春秋大墓、青龙山春秋大墓出土青铜器等,各各十分精彩,不少青铜器上有铭文“吴”字,可证为吴国所产。以下对吴国青铜器作进一步论述。
1930年,仪征县破口山西周邗国贵族土墩墓出土一批青铜礼器、饮酒器、兵器和工具等。其中,“子作父宝鼎”“青铜盉”等呈中原型风格,推断从中原进入;“青铜甗”与中原同类器物风格不尽相同,为吴国铸造;“四凤铜盘”口径纵84厘米,横78厘米,移地中原亦属罕见。1954年,镇江市丹徒县烟墩山西周宜侯墓出土一批青铜器。“宜侯夨簋”高15. 7厘米,口径22. 5厘米,直口深腹高圈足的形制与中原同类器物一致,内腹有长铭文12行118字,记录了西周初期分封制度和吴国早期历史,将江苏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溯到了3000多年前的西周早期,因其铭文的重要性和罕见性,文物界称其“吴国第一青铜器”(图1-5),藏于国家博物馆。如果说“宜侯夨簋”与中原同类器物风格相近,宜侯墓出土其他青铜器则在借鉴中原造型的基础上,纹饰趋于简练。1982年,丹徒大港母子墩出土一批西周早期青铜器:“青铜伯簋”呈中原形制而于鸟形双耳、周身浅浮雕凤鸟纹中见吴国生动作风;“青铜兽面纹簋”腹部饰浮雕兽面纹,口沿下方以蝶形浮雕牺首为界饰带状浮雕纹样,纹饰比中原同时期青铜器别致简练;“青铜鸳鸯形尊”(图1-6)通高22. 2厘米,口径18. 3厘米,腹部铸成鸳鸯形,素面不作装饰,双足外加后立柱以支撑全器,敦厚结实又灵巧生动,完全是平实富有意匠的吴地新风;“青铜提梁壶”器表光素只饰带状纹圆点纹,而于提梁与壶交接处饰一立雕牺首,提梁可以转动,壶盖飞鸟造型尤其简约生动;“青铜双耳鸟盖壶”壶鈕也铸为飞鸟造型,昂其双翅,露其首、尾,从造型到纹饰都体现出简约生动的吴地新风。母子墩出土的这五件青铜器,全部为国家一级文物,“青铜鸳鸯形尊”藏于南京博物院,其余藏于镇江博物馆。丹徒大港磨盘墩西周墓出土的“夔龙纹匜”,器身只饰一围带状夔龙纹,亦较中原先行见出简约生动的吴地新风。
图1-5 [西周早期]青铜宜侯夨簋,丹徒烟墩山宜侯墓出土,选自《镇江出土吴国青铜器》
图1-6 [西周早期]青铜鸳鸯尊,丹徒县母子墩出土,选自《中国美术全集》
图1-7 [西周]青铜凤纹尊,丹阳司徒砖瓦厂出土窖藏,选自《镇江出土吴国青铜器》
西周中期,吴国青铜器往往器表大片光素,带状纹样只作局部如口、腹、足等处装饰。如1976年,丹阳司徒砖瓦厂出土一批窖藏西周中期青铜器。其中,“青铜凤纹尊”通高34厘米,口径41. 4厘米,尊腹凿地浅起出两对大凤鸟纹,纹饰奔放流美,为国宝级文物,即使中原,也极少出土体量如此之大、铸造如此精美的青铜器(图1-7);“青铜棘刺纹尊”有对江南同时期原始青瓷纹饰的模仿。两器皆藏于镇江博物馆。溧水西周墓出土的两件“青铜扉棱簋”与当地出土表面饰棘刺纹的扁腹形青瓷簋十分相似,棘刺纹成为吴国独有的青铜纹饰。
江苏出土春秋时期青铜器中,标新立异的吴风最为明显。1985年,镇江谏壁王家山春秋墓出土大小成序的一套三件春秋早期“青铜人面纹錞于”,圆肩,弧腹部内收,前倾的不对称造型很有创意,十分引人注目,为国家一级文物;同墓出土春秋时期“青铜带盖提梁盉”,梁上、流上、足上立雕、高浮雕兽首精美,壶盖与壶身以多环链条连接。王家山春秋墓还出土一批薄胎刻纹青铜器,如“青铜盘”,内壁刻狩猎、乐舞、宴饮,匜内壁刻宴乐、攻战。谏壁粮山春秋墓出土春秋“青铜带流甗”,两旁双套耳上接吊链,可供悬吊;腹部有流,可供蒸煮过程中添水:也是饶富创意的吴国青铜典型器物。
常州武进县春秋淹城河中出土一批青铜器。“牺簋”“钩
”“双兽首三足盘”一组共7件,各以标新立异的吴地新风成为一级文物。“牺簋”宽39厘米、口径23. 7厘米,造型为吴地独有,纹饰以中原青铜器的云雷纹与吴地流行的印纹陶纹样组合;“双兽首三足盘”通高15. 8厘米、口径26厘米,造型轻巧,三足可以滑行,方便用者取物(图1-8)。如果说溧水西周墓出土的两件青铜“扉棱簋”与当地出土表面饰棘刺纹的扁腹形青瓷簋十分相似,淹城出土的“蟠虺纹鼓腹尊”,颈、腹棘刺纹则与当地同时期印纹硬陶上的棘刺纹有明显联系。淹城还出土大小组成序列的一套七件“青铜勾
”。同类成套“青铜勾
”,在江苏高淳顾陇公社也有出土。
图1-8 [春秋]青铜双兽首三足盘,武进县春秋淹城遗址出土,著者摄于武进博物馆
丹徒县北山顶、六合程桥所出青铜器,为江苏春秋晚期青铜器的典型例证。丹徒县北山顶春秋晚期墓葬出土青铜器有:列鼎、编钟、编镈、錞于、缶、匜、鸠杖、兵器、车马器等400余件,器身大多光洁,以雷纹、蟠虺纹等带状图案作局部装饰,钟、镈上有相同铭文72字,鼎与鼎盖内侧有相同铭文48字,缶盖有铭文31字,矛有铭文9字,还有完好的石编磬一组12件等:足可证明这批青铜器为同一主人请同一工坊工人铸造。这批青铜器上的文字,是研究春秋晚期江苏历史极可宝贵的实证资料。六合程桥1、2、3号墓出土一批春秋晚期青铜器,有编镈、编钟、鼎、匜、簠、剑等等,造型丰富,艺术价值与丹徒县北山顶春秋晚期墓葬出土青铜器相接踵,编钟隧间的纹样似乎是中原流行的象首鸟身纹,细辨却是江南几何折线纹的巧妙组合,一批带铭礼器有助于对墓主身份的考证。
江苏地望出土重要的吴国青铜器还有:邳州刘林墓出土春秋时期“青铜方壶”,壶颈光洁,壶腹浅刻纹样,扉棱不再是铸造青铜器时留下的范缝,而成为后期加工铸造的片状装饰;高淳春秋土墩墓出土三尊“青铜鼎”;苏州虎丘春秋墓出土“青铜提梁盉”“青铜鼎”;盱眙县博物馆藏春秋时期“青铜匜”等。江苏地望出土的吴国青铜器引起海内外学者广泛关注,镇江市博物馆曾就江苏出土吴国青铜器举办“吴文化青铜器精品展”,1985年进京举办“镇江文物精华展”,引起文物界内外轰动。
春秋,吴地干将、莫邪以铸剑著名,吴公子季札挂剑的故事记于《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县洞庭山消夏湾出土春秋时期“青铜复合剑”,剑脊、剑刃分次铸造,剑脊含锡量低取其坚韧,剑刃含锡量高取其锋利,为春秋工匠的杰出创造。湖北江陵望山战国楚墓、马山战国楚墓分别出土“吴王夫差矛”“越王勾践剑”,其上错金为铭文,可证此矛此剑来自吴越。
盱眙县窖藏、涟水三里墩出土的青铜器,是江苏出土战国青铜器中极为重要的一页。1982年,盱眙县穆店乡南窑庄汉初窖藏内发现一批战国中晚期金属文物。“重金青铜络壶”(图1-9)周身与立雕兽首上满饰错金云纹,肩部一围青铜箍上,加铸立雕兽首、高浮雕衔环兽首各四只,壶身饰数重镂空青铜蟠龙梅花纹网络,口沿刻“重金”等铭文11字,圈足外缘铸“陈璋”等铭文20余字,所以,此壶又名“陈璋壶”。它集错金、失蜡法铸造等多种复杂工艺之大成,装饰上再叠加装饰,工艺复杂,程序精密,标新立异,纹饰全无形上意义,表现出战国先民创造思维的活跃和工艺技术的精湛,据考证为贵族生活的量器,作为国宝级文物,藏于南京博物院。同窖还发现汉初黄金铸造的豹形兽,重达9公斤,居全国出土金器重量之首;还有:楚国郢爰11个、汉初马蹄金饼25个等。
图1-9 [战国中期]重金青铜络壶,盱眙南窑庄出土,万俐供图
1978年,淮阴市清浦区高庄战国墓出土刻纹青铜器、青铜马车饰件、双囱原始瓷带盖熏炉等战国文物,以“云雷纹青铜盘”二件为重要,“青铜马车饰件”为考证战国车制提供了实证。1965年,涟水三里墩西汉墓出土战国晚期青铜器,成为江苏地望出土战国文物的又一重要案例。“立鸟兽首衔环青铜壶”,壶盖周缘铸三只立鸟翔其双翅,翘其尾巴,中央立鸟遥望前方欲作高远之飞翔,壶底铸三只立鸟扛起底足,壶身嵌绿松石纹样并且磨错光平,左右饰一对兽首衔环,环上线刻精美纹样,与“陈璋壶”同样表现出战国青铜器精巧灵动的时代新风(图1-10),为国家一级文物。此墓还出土“铜质鎏金犀牛和驯犀人”“铜质鎏金大象和驯象人”等,犀、象大而驯兽人小,造型拙重厚实,开汉代雕刻气魄深沉雄大先风;“青铜鹿”既写形又传神,连小鹿稚气纯真的神态也刻画了出来。可见战国时期江苏地望,重享受的政教文化已经取代了重鬼神的巫教文化、重王权的礼教文化。
图1-10 [战国晚期]立鸟兽首衔环青铜壶,涟水三里墩出土,选自《南京博物院名宝展》
商周两代,华南、江南印纹硬陶烧造工艺成为烧陶工艺领军。用瓷石类黏土或高岭土类黏土制坯,黏土中氧化铁含量较红陶为低,烧成温度可达1200℃,印纹硬陶成为原始青瓷先声。原始青瓷逐步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点,然而,烧成温度尚不稳定,胎体中泥料未尽烧透,釉面尚欠均匀,表现出从陶向瓷转换时期的特征。1980年,江苏省文管会在宜兴杨巷镇东螺丝墩发现新石器时期烧陶遗址百余亩,地表到处是烧红的土块和大量陶器碎片,甚至发现器形完整的灰砂红陶鼎一只,证明江苏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已经具备了烧陶能力。江苏地望西周至春秋土墩墓中出土大量釉陶器、印纹硬陶器、原始青瓷器,甚至发现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同窑烧造。从釉陶器到印纹硬陶再到原始青瓷,是先民精选泥土、提高烧成温度、封窑技术进步的产物;原始青瓷器的问世,则是陶瓷工艺史上质的跨越。
江苏地望西周至春秋土墩墓中出土的印纹陶器和原始青瓷器,以吴国王室大墓中出土原始青瓷数量既多,质量亦高。其表面多拍印重圈纹、云雷纹或窃曲纹。句容县浮山果园土墩墓出土文物102件,原始瓷器就达68件,江苏文物局在此建成“土墩墓遗址博物馆”,藏句容、金坛两地西周至春秋土墩墓几何印纹陶器、原始青瓷器等约3800件并已对外开放。武进湖塘土墩墓出土的西周“原始青瓷盖豆”,瓷质坚硬,器形完整,钮、鼻上各各捏塑成绞索形状。武进春秋淹城河中及头墩出土几何印纹陶器、原始青瓷器300余件,食器有:尊、豆、簋、盆、盘等,盛储器有:罐、瓮等,炊煮器有:鬲、甑等,盛水器有:壶等,“原始青瓷三足鼎”造型脱却商代的凝重变为灵巧实用,外壁堆塑几何纹,捏塑绳纹纽,开江南日用器皿灵巧风气之先声,为国家一级文物(图1-11)。淹城遗址已建成博物馆对外开放。丹徒县南岗山土墩墓、金坛县连山土墩墓、宜兴县黄梅山土墩墓、江阴县土墩墓、吴县五峰山土墩墓等各出土西周至春秋印纹硬陶器、原始青瓷器。
图1-11 [春秋]原始青瓷三足鼎,武进县春秋淹城遗址出土,著者摄于武进博物馆
春秋末,范蠡助勾践灭吴以后,隐居以陶致富,人称“陶朱公”,宜兴留下了一连串范蠡遗迹,如蠡墅、蠡河等,宜兴西渚乡吾桥遗址先后出土春秋战国独木船16只,船上装有大量釉陶器和几何印纹陶器,可与此段史实互相印证。烧陶业成为春秋末至战国时期越国重要的生业形态。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无锡地望隶属越国治下118年。江苏无锡鸿山发现7座越国贵族墓葬,出土玉器、琉璃器、生活用具等文物2300余件,其中,硬陶乐器、原始青瓷乐器达500余件,有:钲、铙、缶、磬、甬钟、纽铎、纽镈、錞于、句
等13种(图1-12),品类之多、数量之丰,在中国音乐考古史上无有先例。2010年,鸿山遗址博物馆在无锡与苏州交界处的鸿山遗址开放。遗址原样保留了厚达数米的战国原硬陶器、原始青瓷器覆压层,堆积之厚、数量之丰,令人惊讶(图1-13);展厅陈列有鸿山出土的青瓷器、玉器、琉璃器等,“玉凤”体量虽小却剪影优美,被选作无锡市市徽,“镂空蛇形琉璃器”以其奇特造型引人注目。
图1-12 [战国早期]原始青瓷乐器,无锡鸿山出土,著者摄于南京博物院
图1-13 鸿山遗址战国硬陶器、原始青瓷器覆压层,著者摄于无锡鸿山博物馆
江苏地望战国原始青瓷重要遗存还有:1978年,淮阴市清浦区高庄战国墓出土战国时期“双囱带盖原始青瓷熏炉”。炉高40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31厘米,胎坚质密,通体挂釉,有双囱口,腹部饰两排错列的镂空三角形气孔,平底下有三只圆柱形矮足。设双囱是为拔风助燃,香料充分点燃后盖盖,香气就会从三角形气孔中袅袅飘出。其造型简朴甚切实用,为淮安博物馆镇馆之宝。
除青铜器、陶瓷器遗存之外,江苏地望还出土商周时期漆器、玉器、石器等。高淳夏家塘西周土墩墓除出土陶器、青铜鼎外,还出土五张长五六米、宽两三米的巨大石床。1992年,苏州博物馆在浒墅关挖掘春秋中晚期真山大墓。其棺椁经过清理后,被认为系套合的七棺两椁。棺床中部叠压彩绘漆皮达数十层。考古人员从中清理出七层漆棺漆皮,均为黑漆地上用赭黄色漆、红色漆彩绘兽面纹,历两千余年仍然艳丽如新。棺椁内出土漆器3件,均已残破,漆皮呈黑、红两色,绘云雷纹和变形云纹,一侧散落有百余件磨洗为兽面纹、夔纹的绿松石镶嵌部件。经考证,此墓系第一代吴王寿梦墓葬。1986年,苏州严山东麓出土春秋时期吴国王室窖藏玉器402件,有珮、璧、璜、环、管、珠等,品种繁多,磨洗精致,浅浮雕蟠虺纹繁缛细密,同时出土大量风貌不同的邻国玉器。真山大墓七层彩绘漆棺、镶嵌绿松石的漆器,严山窖藏吴国王室玉器等,证明了春秋时期吴国经济实力的雄厚和手工技艺的先进。
比较春秋,江苏地望出土战国漆器器形较为完整。如邗江县西湖胡场前庄战国墓出土“夹纻胎漆圆盘”,藏于扬州市博物馆;邗江西湖乡战国墓葬出土“夹纻胎漆圆盘”两只,分别藏于扬州市博物馆和扬州唐城博物馆;邗江县西湖果园砖瓦厂战国墓出土盒、盘、案、卮、耳杯等漆器10件,藏于扬州市博物馆。
西汉,江苏地望宗室国据濒海临江的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经济开始繁荣,文化走向昌盛。如果说江苏地望三代考古业绩尚难与中原全面比肩,江苏地望汉代考古业绩特别是江苏地望汉代宗室王墓考古业绩足令世人震惊。它有力地证明了:汉代,江苏文化特别是工艺文化已经在全国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