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张道陵、葛洪、陶弘景的生平经历

张道陵,原名陵,字辅汉,后人在其姓名中加“道”字以示尊崇,后世道家门徒往往称其为张道陵、张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等。因张道陵在道教中享有极高的威望,所以其形象与生平事迹多被后人神化,不过正史中对他的描述却是寥寥无几,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存于《三国志》在对其孙张鲁的记载中,“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从这一条史料中,仅能知道张道陵是沛国丰人(江苏省丰县人),生卒年不详,曾在四川修道、传道,创立了五斗米道。虽然正史里不多见,但道教著述与民间传说对张道陵的生平叙说却十分丰富。相传张道陵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八代孙,生于东汉建武十年(34年),卒于桓帝永寿二年(156年),享年一百二十三岁。他少时聪颖,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和老庄之学皆能融会贯通,后入太学,学习儒家经典,曾一度任江州令一职。后隐居于北邙山中修道,又先后在不同的地点修炼,最著名的当属道教圣地龙虎山,张道陵在此修道并为当地民众治病,吸引了大批信众和追随者。在龙虎山修炼三十余年后,张道陵又开始新的求道征程,先后在河南嵩山和四川鹤鸣山传道,正是在四川,张道陵创立了最早的宗教团体五斗米道。《三国志》中详细记载了五斗米道的早期状况:

使人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为奸令。为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实无益于治病,但为淫妄,然小人昏愚,竞共事之。后角被诛,修亦亡。及鲁在汉中,因其民信行修业,遂增饰之。教使作义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隐,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五斗米道以老子《道德经》为宗教经典来教化信徒,并且依据《道德经》自创了《老子想尔注》,将老子神话为所谓的“太上老君”,塑造成为宗教崇拜的人格神。张道陵在其教派影响和传播区域内设立了二十四“治”,即设置较小的宗教教区,分别任命祭酒管理。祭酒集行政管理与传教为一体,逐渐发展为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使得早期道教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从上述史料还可看出,张道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在黄老道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诸多民间巫术成分,如治病之时,需要将自己的姓名、罪过书写下来,分别“上之天”“埋之地”“沉之水”,这种利用符箓巫术来祈福消灾、治病救人的方法,再加上从黄老道家中生发出来的养生、房中、导引等方术,具备了道家符箓派的早期形态。

葛洪生于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葛洪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葛系官至三国时期吴国的大鸿胪,父亲葛悌在晋朝统一南北后官至邵陵太守。葛洪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不幸幼年丧父,很早就担负起养家糊口的任务,艰难的生活坚定了葛洪的求学志向,他靠伐薪卖柴的钱购置纸笔,甚至“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虽然生活环境十分困顿,但葛洪依靠自己的艰辛奋斗成长为当时的名士。

葛洪曾参与镇压了石冰的起义,他因功被西晋朝廷封为伏波将军。但葛洪“性寡欲,无所爱玩,不知棋局几道,摴蒱齿名。为人木讷,不好荣利”。他对做官兴趣不大,却对神仙之道十分倾慕,遂决定投身仙道,以求长生大道。当其北上中原寻师问道之时,西晋王朝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导致天下大乱,生灵涂炭。葛洪在战乱中四处漂泊,后受广州刺史之邀,避祸岭南,葛洪在此潜心修道,完善道家修仙理论。晋室南渡之后,偏安一隅,为了拉拢当地士族,加强统治基础,遂封赏当地大批士族,葛洪祖上历代为官,本人亦有军功,遂被封为关内侯。

葛洪晚年崇道日笃,“欲练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他南下广东,隐居在广州罗浮山中修道、著述,著有《抱朴子》内外篇,《内篇》二十卷,宣扬神仙方术、鬼怪变化、驱邪避祸等仙道学说;《外篇》五十卷,探讨人间得失以及经世治国的儒术。除此之外,还有“所著碑诔诗赋百卷,移檄章表三十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十卷,又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技杂事三百一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葛洪由于擅长养生之术,活到八十一岁。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生于南朝宋孝建三年(456年),卒于梁大同二年(536年)。他是南朝著名的士族阶层,属江东望族陶氏家族。陶氏家族的兴盛起源于陶弘景的七世族陶睿,陶睿曾官至东吴荆州刺史,西晋统一南北之后,拜其为议郎、散骑常侍、尚书,其兄弟子侄也皆累世为官。陶弘景的祖父陶隆追随宋武帝南征北战,因功被封为晋安侯,其父陶宝贞虽官位低微,但由于士族出身,受到良好的教育,擅长草书和隶书,对经史百家多有涉猎,为当时的权贵所赏识。士族出身的陶弘景自幼好学,四五岁就开始读书和练习书法,他年幼时就能诵览诸子百家之书,史称“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十岁起,他就日夜研读葛洪的《神仙传》,从此开始向往养生之道。陶弘景成年之后,仪容瑰玮,“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博学多识,“善琴棋,工草隶”。由于他不凡的仪容和出众的才华,被齐高帝萧道成任命为诸王的侍读,授予官职。中年时,因其仕途不顺加之自幼倾心养生之道,遂辞官归隐。他在句曲山(今江苏茅山)建立华阳馆,自称“华阳陶隐居”,自此开启了隐居求道的生活。

在隐居修道过程中,陶弘景致力于两件大事,一是在茅山建立上清道派,该派“宗奉魏夫人或杨曦为第一代宗师,以传承、修习杨曦、二许所造的《上清大洞真经》及有关真诰、传诀为本门正传,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供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同时也兼习灵宝、三皇及天师道经界法箓”。魏夫人虽然是天师道信徒之一,但上清派发展到陶弘景时期摒弃了天师道中的许多糟粕,如房中术、民间巫术性质的祭祀仪式等,更加注重个人修炼。同时,陶弘景深知茅山道派的发展离不开上层社会的支持,他十分注意利用宗教来为政治服务。梁武帝萧衍在篡齐问题上摇摆不定时,陶弘景“上观天象,知时运之变;俯察人心,悯涂炭之苦。乃亟陈图谶,贻书赞奖”,坚定了梁武帝篡逆之心。夺位成功后,为感谢陶弘景的帮助,梁武帝为他在茅山上修建了朱阳观,供其修道、传道之用,同时,还为他提供了黄金、朱砂等大量炼丹原材料。

陶弘景隐居时期的另一主要活动是著书立说。陶弘景辞官之后,四处云游、遍访名师名道,搜集道家经典。在前人基础上,他系统总结了道家理论,创作了《真诰》《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作品,内容涉及道教源起发展、修仙方式方法以及神仙修炼体系等。此外,博学多识的陶弘景在医药、地理、天文历算、子学、经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也有突出贡献,其中对药物学的贡献最大﹐这与修道炼丹有关。汉末以来天下离乱,原来官府所收藏的文献很多都流失了,“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遗一”。特别是中医学方面,典籍遗散尤为严重,他搜集整理了《本草经集注》一书,该书“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别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副科条,区畛物类,兼注名时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为七卷”。陶弘景在撰述此书过程中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将其与自己养生、炼丹、行医中所积累的知识相结合,该书不仅对当时所能了解的药材进行了汇总,而且首创了对不同药物进行分类归纳的新方法,对传统本草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陶弘景在医学领域的著作还有《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名医别录》《药总诀》《养性延命录》等。 Hj1nkitKWJhPz99cxprssvkaKNW2bJLI/1/5AwOnIVnhv/SqjmrP6NHkO+0cOkC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