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家世及生平

刘向的四世祖是刘邦的同父异母幼弟刘交。刘邦起兵反秦之时,刘交追随左右,深得汉高祖器重,后来被册封为文信君。汉朝建立之后,刘邦鉴于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大肆分封同姓为诸侯王,刘交也因功被封为楚王,“王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在刘邦实行分封的过程中,多数诸侯王是仅凭血缘关系获得爵位,而刘交不仅有血缘纽带的因素,其本人也富有才华。刘交“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刘交少时就受到儒家的影响,受封楚王后,他任用了大批儒者。“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元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世或有之。”楚元王刘交重视儒学及儒生,为其家族成为汉代著名的儒学世家奠定了基础。

刘向曾祖父刘富是刘交的儿子,刘交儿子众多,刘富未袭王位。刘富生刘辟疆,刘辟疆“好读《诗》,能属文”。汉武帝时期,刘辟疆不肯出仕,清静少欲,以诗书自娱。汉昭帝时期,霍光秉政,不敢专擅,起用刘姓宗室子弟参政,以减轻朝廷内外对其擅政的疑虑,“遂拜辟疆为光禄大夫,守长乐卫尉,时年已八十矣。徙为宗正,数月卒”。辟疆之子刘德,“修黄、老术,有智略。少时数言事,召见甘泉宫,武帝谓之‘千里驹’”。刘德后因参与谋划并拥立汉宣帝之功,被封为关内侯。刘德性情仁厚、乐善好施,经常救济生活困难的亲戚、宾客。刘向、歆父子正是在渊源深厚的学风、家风下成长起来,在学术思想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上所述,刘向、刘歆父子之所以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与他们深厚的家学背景息息相关。从楚元王刘交开始,经刘富、刘辟疆、刘德,到刘向、刘歆父子,皆以诗书传家、以学问立身,正是楚元王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和提倡,为家族的发展、兴盛、延续打下了牢固的根基。刘交子孙众多,刘富虽然未能承袭王位,但他这一系却传承最久,并且出了刘向、刘歆这样的大学者,可见随着新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血缘分封在政治中的作用有所下降,官员的升迁、任免不再取决于血缘世袭,还取决于个体文化素养。所以,汉代才有“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的说法。皇室宗亲的身份给刘向、刘歆父子提供了出仕的机会,但在这种“世卿世禄”制逐渐走向衰亡的时代,良好的家世、家学和家风以及个人的才华、学识,才是他们父子取得学术成就的最重要因素。

刘向作为宗室子弟,十二岁就任为辇郎,成年之后,又因品行修养被擢升为谏大夫。当时,汉宣帝效仿汉武帝,选拔了一批名儒俊材侍奉左右,刘向因能“通达能属文辞”,得以与王褒、张子侨等人共同侍奉宣帝,他的文才也得以展露,史书记载,他曾“献赋颂凡数十篇”。可见,刘向虽然凭借宗室恩荫进入仕途,但其升迁则是依靠自身的才华。正当刘向逐步向权力中心靠拢之时,他却犯下了大错,一度中断了他的仕途生涯。宣帝晚年也像汉武帝一样,喜好神仙方术,恰好刘向家族也深受楚地道家文化熏陶,他的父亲更是“修黄、老术,有智略”。刘向为迎合宣帝的爱好,献上淮南王刘安所作《枕中鸿宝苑秘书》,并信誓旦旦告诉宣帝可用书中之法铸造黄金,汉宣帝命令按照书中秘方制作黄金,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自然以失败告终。刘向论罪当诛,在亲族的大力营救下,刘向才免除死罪,在此过程中,他的父亲刘德病死,“大鸿胪奏德讼子罪,失大臣体,不宜赐谥、置嗣。制曰:赐谥缪侯,为置嗣”。虽得以苟免,但刘向也经历了丧父与失爵的双重打击。

汉宣帝为加强思想统治,亲自主持召开了石渠阁会议,这次会议给刘向的仕途生涯带来转机。面对“儒术日盛”的局面,汉宣帝在汉武帝所立五经博士的基础上增加了科目和人数。“会初立《穀梁春秋》,征更生受《穀梁》,讲论《五经》于石渠。复拜为郎中给事黄门,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汉宣帝死后,刘向迎来了其官场生涯的黄金期。大臣萧望之、周堪等人极为器重刘向,将其引为同道,“望之选白宗室明经达学散骑、谏大夫刘更生给事中,与侍中金敞并拾遗左右。四人同心谋议,劝道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上甚乡纳之”。但好景未长,以萧望之、刘向等人为首的士大夫官僚集团与外戚、宦官的矛盾加剧,在几次政治斗争中,外戚和宦官逐渐占据上风。刘向作为反对外戚、宦官的主要人物,两次上书劝谏皇帝,要求“退恭、显以章蔽善之罚,进望之等以通贤者之路”,“放远佞邪之党,坏散险诐之聚,杜闭群枉之门,广开众正之路”。刘向的两次上书招致了外戚和宦官的极端仇视,他们在汉元帝面前诋毁刘向,使其先后被下狱、贬官,最终在家赋闲十余年之久。但刘向并没有因此而颓废,赋闲期间,他关心时政、著书立说,作《疾谗》《救危》《擿要》《世颂》等,从篇名就可看出,这些著作充分展现了他在政治上的忧愤情怀。

汉成帝即位后,宦官势力被削弱,“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向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数奏封事,迁光禄大夫”。这一时期,刘向虽然成了秩比两千石的官员,但手中并没有实权。元帝时期,尚有萧望之、周堪等人可引为同道、共同进退,到了成帝时期,能够匡扶时政、刚正不阿的儒臣越来越少,外戚王氏一族则权倾天下,“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专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侯”。尽管如此,刘向仍坚贞不屈,他表示:“灾异如此,而外家日盛,其渐必危刘氏。吾幸得同姓末属,累世蒙汉厚恩,身为宗室遗老,历事三主。上以我先帝旧臣,每进见常加优礼,吾而不言,孰当言者?”他数次劝谏皇帝要求“黜远外戚,毋授以政,皆罢令就第……褒睦外内之姓,子子孙孙无疆之计也”。遗憾他的赤胆忠心并未感化暗弱的成帝,反而引来了外戚的嫉恨,他们不断对刘向进行防备与打压,“上数欲用向为九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终不迁。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年七十二卒”。可见,刘向一生为保存汉室江山而奋斗,无奈世无明主,外戚、宦官当道,使得他的抱负难以实现,“卒后十三岁而王氏代汉”。

刘歆是刘向的幼子,“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但在成帝一朝,刘歆受到其父与外戚斗争的牵连,难以升迁。“左右常荐光禄大夫刘向少子歆通达有异材。上召见歆,诵读诗赋,甚说之,欲以为中常侍,召取衣冠。临当拜,左右皆曰:‘未晓大将军。’上曰:‘此小事,何须关大将军?’左右叩头争之。上于是语凤,凤以为不可,乃止”。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刘歆这一时期在政治上的失意却并非坏事,他得以把自己的才华全部投入到校书任务中,西汉末年这次校书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前代所罕见。刘向父子对政府掌管的皇家书籍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整理,具有深远意义。刘向去世后,刘歆子承父志,完成了此次校书工作,并且编撰了我国第一部官修目录学著作《七略》。

校书的同时,刘歆在仕途上也迎来了转机。西汉末年,王莽凭借外戚身份掌握大权,因“莽少与歆俱为黄门郎”,有了这层亲近关系,王莽“举歆宗室有材行,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贵幸”。汉哀帝驾崩后,王莽再次推荐刘歆,“太后留歆为右曹太中大夫,迁中垒校尉、羲和、京兆尹,使治明堂辟雍,封红休侯”。由是刘歆成为王莽集团的重要人物,专门负责“典文章”。王莽篡汉后,大封有功之臣,刘歆被封为“国师,嘉新公”,“是为四辅,位上公”,此时刘歆已位极人臣,进无可进。王莽新朝建立之后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王莽猜忌之心渐重,许多昔日王莽倚重的大臣被诛杀,刘歆的两子一女也被王莽所杀。刘歆、王涉等人密谋劫持王莽,“东降南阳天子”,可惜刘歆等人谋事不密,事情败露,刘歆自杀。

刘向一生坎坷,仕途生涯时起时落,面对西汉末年外戚专权的局面,他仍抱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希望“刘氏长安,不失社稷”。面对外戚一次次的打压,他多次上书匡扶时政,至死不渝,可谓是饱学之儒、守节之士、社稷之臣。刘歆在学问方面不输其父,但在政治取向上,却与其父截然相反,刘向一生都在和外戚、宦官作斗争,而刘歆则党附外戚王莽,一度官运亨通。客观上看,刘歆作为汉室宗亲,也许并无意帮助王莽篡汉,但他作为王莽的心腹,备受到世人诟病,实属自然。 6eD2yCl0kw5NcTb1tD1ZqgKFjFbJxzL6FwwTI7PRybuKkWpSMjYpO4/G0Uc8I/5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