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淮南子》的宇宙论

《淮南子》的哲学思想建基于“道”。如所周知,“道”的概念出现很早,最早指“道路”之意,《说文解字》说,“道”是“所行道也”。而“道”的概念在老子、孔子那里早就成为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泛指最高的原则、原理、准则。特别是《老子》中多次谈论“道”,仅在五千多字的《道德经》中,“道”字出现了76次。何为“道”?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即“道”是难以言说的,可以通过语言表达的“道”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道”。但“道”也是一种特殊的存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见“道”中既可成就实在的“物”,也包涵抽象的“精”和“信”,在老子那里,“道”还是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难以明言、玄之又玄的感觉。《淮南子》为了构建自己的宇宙论体系的需要,在黄老思想的基础上对“道”的理论进行了新的阐释。

《淮南子》继承、发展老子的观点,把“道”作为自己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概念。“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这说明“道”是比天地还要广阔的存在,遍布于整个空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无限的永恒性。但“道”也不是人们在经验世界中凭借感觉器官而感知的,它是一种玄之又玄的神秘存在,它“禀授无形”,而又从“无形”中派生出世间万物。质言之,“道”存在但却不实有。

如同先秦道家,《淮南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本原,将难以言说的“道”进一步系统化、具体化,把宇宙生成过程系统的构建起来。《淮南子》明确了道—宇宙—气—天地的生成顺序,即“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正是有了具体的天地之后,世间万物才能在这个确定的空间中生成、演化。《淮南子》对老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在对先秦“阴阳”、“五行”等概念的吸收与运用,即“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力万物”。这种生成顺序也是一种由虚到实的转化,从虚无的“道”演化为无形而实有的气,气分浊清,清明的部分融合成了天,浑浊的凝结成地,天地之间的精华孕育阴阳,阴阳交汇就形成了四季,四季的差异渐渐衍生出万物。反过来说,正是因为“道”生万物,所以“道”也就天然地成为天地万物运行的准则,所以人也要努力去认识“道”、顺应“道”,甚至去求“道”,以符合最高的准则。《淮南子》无(道)中生有(气)的宇宙万物生成理论对后世解释世界的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淮南子》对“气”在宇宙衍化生成中的作用也加以重新阐释,认为“气”从“道”中产生,“气”是一种具体物质,它有轻、重、冷、热的特性,阳气热而轻,阴气冷而重。《淮南子》正是通过对阴阳二气不同性能的发挥来解释宇宙万事万物的衍生变化,如“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地之含气,和者为露。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盛则凝而为霜雪”。可见风雨雷电、雨露霜雪皆为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所产生,这种“气”论思想一方面丰富了“气”的概念,成为后世以“气”论物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系统化的阴阳五行之“气”理论,为“天人感应”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所谓:“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诛暴则多飘风,枉法令则多虫螟,杀不辜则国赤地,令不收则多淫雨。”强调的是君主施政要合于天地,根据自然的变化来检验政治上的兴衰成败。《天文训》中根据自然变化,建构起了一整套人类的行为准则,“阴气极,则北至北极,下至黄泉,故不可以凿地穿井,万物闭藏,蛰虫首穴,故曰德在室。阳气极,则南至南极,上至朱天,故不可以夷丘上屋,万物蕃息,五谷兆长,故曰德在野”。这种根据自然变化安排人类生活的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特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强调自然法则作为人类生活准则的依据,对中国人理解日常生活的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思想主要继承了先秦道家的观念,是早期中国人对宇宙本源和世界生成的探索和解释,这种宇宙生成理论在逻辑上还不免粗糙和牵强附会。但这种宇宙观对中国人的思维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道”和“万物”不是截然分离的,道生成万物并寓于万物之中,对万物的运作起着规定性作用,在中国思想史上,成为“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发展变化中的一个环节。 ANY+QqZuNK3EJaDKnivdnnjVFAb/5KC8hQi1HDOq4/8adt/tgKO1iYfWe6Y4StA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