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4 建筑与网络

论理写作时,我通常先把有关同一个话题的笔记集中到一起。成文过程中,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几段话,都有所见,但它们连不起来;不是它们互相矛盾,而是,着眼点相差很远。把它们连起来,所费的力量远大于写出这几段话。你会问:为什么非要追求体系性?并列放着不好吗,硬行连到一起多人为啊。然而,系统说理本来也是说理的一种自然倾向。并列放着当然也好,但连在一起,展现不同端绪不同旨意之间的联络,使得原本的旨意获得一种新的意义,惊鸿好,水滨也好,惊鸿照影,别一幅景象。

系统地说理,把零星道理连成一片,是一项有其特点的工作,需要专门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我们平常人都能东说出一种道理,西说出一种道理,但只有尽心于说理之业,才能把道理连成一片。所以,尽管人人都会说理,系统说理却像是个专业。

系统性是区分哲学—科学家和感想家的一个重要标志。系统性的简易标志是体系文体。柏拉图开始了这种文体,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此后,从卢克莱修到康德、黑格尔到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哲学家通常采用体系文体。

最典型的体系文体是建筑式的。在一个体系建筑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或依稀地区分出最高原理、次级原理、再次级原理等等层次。《纯粹理性批判》是这种建筑模式的典型,康德在该书中且有专章讨论体系的建筑术:“我在建筑术名下所理解的是(建构)体系的艺术……建筑术是关于我们一般认识中的科学性的东西的学说……在理性治下,我们的一般认识绝不可以构成一首狂想曲,而必须构成一个体系。” 胡塞尔接过了康德的理念。据他认为,在他之前,哲学还“根本没有任何学说体系。这里的一切都是有争议的,任何一个表态都是个人信念的事情,都是学派见解的事情,都是‘立场’的事情”。现在,胡塞尔要来(如果从哲学史上说,是又一次来)为“未来哲学体系”奠定基础,“以一个确定无疑的基础开始,像任何一座出色的建筑物一样,自下而上地耸入高空”。 历史上有那么多哲学家(更不知有多少无缘“进入历史”的哲学爱好者),认为此前的所有哲学都是从头错起,于是立志为哲学从新奠基,每一个都相信,从他开始,哲学将获得稳固的基础。怀抱此澄清宇内理想的,胡塞尔大概是伟大哲学家中最后一位。

20世纪,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在很大程度上依于对哲学和科学的相异性质的理解,越来越意识到这种建筑模式的体系形式扭曲了穷理的努力。他们放弃了体系构造。后期维特根斯坦采用的方式尤接近于散点透视,他在《哲学研究》序言里曾说明采用这种方式的理由。建筑模式的体系形式的式微反映了现代思想家对哲学的新理解。

放弃体系文体并不意味着放弃了穷理的系统性。帕斯卡尔的随感录并不是感想汇集,其中的洞见体现出对世界的一种整体的、结构性的理解。孔子、尼采、后期维特根斯坦也一样。人类理解有穷理倾向,有寻求连贯、融贯的倾向,但这种倾向不一定要向“建筑学”发展,它也可以向网络发展。网络式的体系的基本思想是,哲学固然追索原理,但并没有唯一一套固定原理,每一个道理与其他道理互相交织。实际上,康德体系,胡塞尔体系,如果不从外观而从实质看,本来就更近于网络而非建筑,在这个体系里,有些部分交织得紧密,有些部分松散相连。不仅每一个哲学体系是一个网络,而且,各个体系也不像一座座并立的建筑,而作为各有特色的网络编织在更大的网络之中——康德体系的一部分与休谟编织在一起,一部分与卢梭编织在一起,一部分与沃尔夫编织在一起,后起的黑格尔体系,又有大片大片与康德体系编织在一起。各个体系不同而相通,通而不同。

近代哲学曾十分关注“从哪里开始”、从何种原理开始的问题,然而,网络没有开端。我相信,穷理必定是循环式的,而非线性的发展,相应地,从哪里开始是教育的艺术,而非逻辑的必然。

与网络式相比,建筑式更倾向于把系统性视作发明。因此,针对康德这段话,胡塞尔争辩说,哲学的系统性,或用他的话说,“科学的系统性”,不是发明的,而是发现的、发掘的。关于发现道理还是发明道理,前面已经论及,大意是说,一般说来,穷理在一个意义上是发现,在一个意义上是发明。实际上,网络观念恰恰适合来说明这一点。随着不同的基本洞见转变,依乎不同的大道,各种道理会有不同的组织,呈现不同的面貌。一批线条,这么看形成这样一幅图案,那么看形成那样一幅图案,都是发现,但这里,“发现”不预设原理的现成性和系统的唯一性。哪些道理是大道,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孰轻孰重,孰彰孰隐,固然并非全无标准,却没有普遍接受一成不变的标准。道理在哪里拢集,原理就在哪里。 S3mV5/hJao2ZrIhYNN6o3fXIL04FED+R498uFxaVxNPMEsbIGgTFOivN/vgzqS+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