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真的搞懂阿米巴了吗

稻盛和夫作为探索者,他的出发点和当下企业一致,部门只有把自己变成公司,有经营的动力,才会开源节流,才会形成合力,达到更高的经营绩效(相对于金字塔组织的企业)。

但是,部门之间原来是有墙的,大家在领导的要求下做事情,领导再负责考核。在这样的模式下,每个部门的绩效实际上都不可能被精准考核,你有你的指标或目标,我有我的指标或目标。即使你的绩效得分比我高,我也可能不服。道理很简单,大家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部门的贡献不能横向比较,只能用得分而不能用货币衡量时,大家就有了偷懒的空间。有的人说“自己和自己的历史比”。笑话!我可以找出100个理由证明我今年的业绩下滑或增长缓慢是合理的。

我高度赞同稻盛和夫提倡的“要让经营像玻璃般透明”。但经营的度量需要一套会计系统,对于有财务专业知识的人来说并不难,但对于企业的非经营部门或非经营者来说,却太难了。稻盛和夫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把公司的会计系统变得简单,变得“小白也能上手”。只有让员工能算得清账,他们才能参与到经营中去。国内有人曾经诟病稻盛和夫“原创”的这套会计系统,认为没有任何创新,据此质疑阿米巴模式的合理性。事实上,简化会计系统的方向绝对没有问题,这是必走的一步,但重点根本不在这里。

试想,如果每个部门都能够把自己创造的收益用货币量化,不就都有了经营的动力?在阿米巴模式中,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业务交接采用支付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A部门交给B部门的半成品,B部门必须用钱去买,只有在这种购买成立后,业务流程才能继续往下走。这个理念和海尔提出的市场链相似,如果每个环节都用真金白银去购买上一个环节的产出,每个人就一定是“最苛刻的绩效考核者”,谁会浪费自己的钱?如此一来,每个环节都必须竭尽全力讨好自己的下游用户,这样企业生产的终端产品就一定是最优质的。直到这一步,阿米巴模式都没有任何问题。

稻盛和夫还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核算方式,即“单位时间附加价值核算”。说简单点,某环节产生的附加价值等于购买价减去成本价(包括进货成本和本环节产生的成本),用这个附加价值除以工作时间,就等于“单位时间(产生的)附加值”。由此一来,阿米巴的经营者就会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单位时间附加价值”上。

但是问题来了——价格怎么确定?谁来决定购买价或成本价呢?

稻盛和夫的办法是“领导定价”。什么样的领导能够核定出某个环节的附加价值呢?他必须既是“圣人”又是“能人”!“圣人”代表领导不偏私,不会为自己的“关系户们”多核定一点价格;“能人”代表领导无所不知,了解市场上各类生产要素的价格,了解企业的成本结构,了解改进的空间……但问题是,这可能吗?

很多管理模式从逻辑上说是绝对成立的,但逻辑成立并不代表可以落地,因为现实中不可能出现逻辑中的假设。

阿米巴的逻辑是成立的吗?我认为成立。但其假设的情境根本不可能出现——你到哪里去找一群“圣人+能人”似的领导?即使领导是“能人”,但只要他不是“圣人”,他所谓的“公平定价”就一定会被质疑。再想远一点,即使领导是“圣人”,但只要阿米巴的经营者不是“信徒”,也不会相信他是“圣人”。所以,阿米巴的前提是,领导是“圣人”,经营者是“信徒”。这时,领导即使不是“能人”,也会被相信是“能人”。

此时的组织是什么?不就是宗教吗?如果组织已经成为宗教,文化已经可以牵引所有成员全力以赴,阿米巴岂不是多此一举?所以,很多人在实施阿米巴失败或干脆根本不尝试时会说:“阿米巴需要的是稻盛哲学的支撑,但这种哲学的推行太难了!”如果稻盛哲学真能贯穿企业,是否采用阿米巴模式又有什么关系呢? Xy7VIIqkL6P/SUzLmzAhTgmHSQ2579UMRo0KQ/NLFSpx4PtVE8MgY1hdEChFBcW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