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市场关系是最好的联结

商业世界有魑魅魍魉的存在,但市场关系是最好的联结方式,在组织里也如此。这种关系的好处在于,它没有“道貌岸然”,只有公平互惠。

市场里本来就没有温情,再多“高大上”的概念,本质上都是用钱来驱动人,没有金钱激励作为动力机制,员工“云化”“共享”不起来。所以, 要用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来塑造文化,而不要希望用文化来解决管理问题。

其实,从企业文化这个概念上看,它也可能是组织能力的同义词。在我2010年提出的组织能力三明治模型中,底层是组织价值观,中层是组织规则,顶层是组织知识,这和企业文化的概念本来就高度重合。

我们来谈谈企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吧。

一个创始人带领创业团队把企业做起来了,他们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知识储备成为企业文化的胚胎,奠定了企业文化的基调。而后,他们用自己的标准选人,决定谁走谁留,谁升谁降……企业文化犹如一个孩子,开始长大。员工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而后,他们会形成一些关于组织规则的共识,大多数员工的行为特征都被校正调整到同一个频道上(如海尔的创新创业文化、海底捞的加班文化)。再后来,在行动的过程中企业就会将这些共识沉淀成制度、方法、SOP(标准运行流程)等知识,犹如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螺旋上升模型一样逐渐累积。

所以,主张塑造企业文化,本来就是主张全面提升管理系统的同义词,这是没有营养的废话。脱离管理系统的重构谈文化塑造,本来就是天方夜谭,老板定义不出文化——你可以把文化挂到墙上,但没办法把文化放到员工心里。

2017年3月,我陪同海尔CEO张瑞敏赴美国进行商务考察,其间我们探讨了一个问题。我问:“我接触的大多数国外前沿学者,都认为激励员工更多的不是钱,而是创业的热情。如果按照这种逻辑,为何需要人单合一这么精巧的机制设计(把‘账’算清楚),直接找到一些有激情的员工就是了,您怎么看?”

张瑞敏回答:“关于员工需求真正是什么,马斯洛、泰勒、梅奥都给出过解释,泰勒认为员工是经济人,于是企业就设计了相对严苛的考核体系;梅奥认为员工是社会人,企业又开始给出更加亲和的环境;马斯洛认为员工的需求有多个层次,于是我们将组织设计得更加复杂。我们还一直在这些理论中摇摆,但这些理论都没能解决真正的问题,我们永远在找员工需要什么,而不是让他们去寻找自己的目标。海尔的人单合一,就是把用户的价值与员工的贡献连接起来,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

道理再简单不过:当员工的收获来自他们为用户创造的价值时,员工可以自己去寻找自己的意义。获得物质利益还是精神收益,不是由企业或老板来定义的,而是由他们自己去寻找的。其实,用户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同时,员工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老板们根本无法“定义”,这道难题的解法应该是——企业搭建平台来满足创客的需求。这才是我们走向机制设计的意义。 T5fclBtGBg8Gv0+x1hQ066z1cty2QU5aDaqCvSPJV6VFkL1v5MKpFZtIKCxUaH5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