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企业文化管理热潮

1982年7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特伦斯·迪尔(Terrence Deal)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Allan Kennedy)出版了《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一书。他们认为,每一家企业都拥有一种特殊的文化,无论是软弱还是强势,它都在整个公司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解构了企业文化包含的五种因素:企业环境、价值观、企业英雄、风俗礼仪、文化网络。

这本书几乎成为企业文化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也引起了企业实践界的关注,如果按此逻辑,直接塑造一种强大的企业文化,岂不是更能引导企业走向成功?同期的另外三部企业文化相关著作《Z理论》《日本的管理艺术》《追求卓越》也为这种风向加持,宣告了企业文化研究和实践的兴起。这些著作的共同观点是——强有力的文化是企业取得成功的“新金科玉律”。

对企业文化的探讨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1970年,麦肯锡拨出经费来研究“卓越企业”,汤姆·彼得斯和另一位顾问本内特被选中参与项目,通过资料研究来讨论“组织效率”。他们发现,以前使企业成功的因素,如战略、组织机构等已经超过了最高效率点,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开始边际递减。但与此相反,一些软性的因素,如领导力风格和企业文化,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汤姆·彼得斯于1982年出版了《追求卓越》,成为企业文化的领军人物之一。

企业文化管理观念的流行还切中了当时时代的痛点——日本企业一飞冲天,西方世界如何重拾竞争力?在竞争中处于下风的美国企业,一方面开始研究日本管理,另一方面也在思考自己的出路。前者的代表是帕斯卡尔和艾索思的《日本的管理艺术》,后者的代表是威廉·大内的《Z理论》。彼得斯比他们在公众中更有影响力,原因在于他给出了极其简单的工具方法论,将卓越企业成功的奥秘变成精心编制、松紧适宜、接近顾客等八个简单要素,让美国人感觉“原来像日本企业一样并不难”。

在学者、咨询师的倡导下,美国企业、欧洲企业开始更多地让员工参与管理,更加善待员工,更多地提倡热情地为顾客服务,更多地用形式打破金字塔组织里的官僚作风。典型例子是,原来西装革履的穿着被休闲风替代,原来的官阶称谓被直呼其名替代 ……企业文化的朴素描述也被精致的文案口号替代。

这样将管理简化的方式却遭到了德鲁克的强烈批评:“《追求卓越》让管理变得简单无比,似乎只要买几本书放在枕头底下,就可以成功了。” P/A1SsuE6/No2X3yxKVyMwSiz5yXePn3inGtDmbkXM5fdtJWGdAjl6TV0CYZQvT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