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陷阱,假设一个完全有效且被正确使用的KPI管理,它又会为企业带来什么?
有的企业并不是将KPI管理执行走了样,而是在坚定不移地贯彻。事实上,一些管理基础深厚的企业的确是依靠一把手的强力贯彻,将KPI管理做出了高度。在这类企业里,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若干KPI。其利用平衡计分卡的逻辑,将KPI分解到事无巨细,力图对每个环节进行控制,企业内也充满了竞争的紧张感,犹如军队一般高效运作。这难道又有什么问题吗?
这类KPI管理会带来控制,但控制的另一面是“僵化”,即让企业流连于自己的“标准化动作”,而忘记了目的是什么。这种倾向正是被热议的“KPI主义”,员工忘记了自己存在的目的是释放才能,管理层忘记了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创造用户满意,他们都只管数字;资本方也喜欢从简单的数字中解读企业的“基本面”,倒逼企业“大干快上”,杀鸡取卵……
工业经济时代要求的是标准品,追求的是规模经济摊薄单位成本,增加利润空间。但互联网时代要求的却是个性品,追求各个部门、团队、员工作为价值节点充分互联的范围经济,以及形成的网络效应。如果企业恪守KPI主义,埋头赶路,不看市场,不管用户,就会导致组织僵化,无法充分互联,失去匹配市场的机会。
举例来说,在海尔这样极度柔韧的组织里,员工作为创客可以发起“连接”。几位员工发现,电商崛起后人们对于三四线城市的物流服务有强烈需求,而市场上缺乏足够的服务。因此,他们成立了“电商物流小微”(具有经营权限的公司或模拟公司),将海尔在全国的6000多家服务网点改造成了配送点。这些服务网点有人(服务人员)有车(配送车辆),完全可以提供配送服务,甚至基于它们的能力,还能提供上楼安装电器、降低货损的高品质服务。结果,这项服务果然“一炮而红”,2016年这个“小微”的营收约为19亿元。
这就是典型的组织柔性形成的商业模式创新,资源供给是现成的,用户需求也并不是很难发现,只是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就做出了一个大市场。
但要将供需连接起来,没有海尔的“企业平台化”是不可能实现的。试想,如果是金字塔组织,人人都紧盯KPI,有谁会主动去发现用户需求?发现了也会视而不见,因为与KPI无关,做错了还可能受惩罚。在这种“不做不错、多做多错”的氛围下,企业一定会失去创新和激情。
说到底,KPI管理依然是让员工“听领导的”,而不是“听用户的”。KPI管理中的“薪源”是上级,员工的目标是通过完成KPI而向上级套现自己那部分薪酬预算,在这样的情况下,员工还会重视用户吗?企业犹如一块被分好的蛋糕,员工生怕看见用户需求会增加自己的麻烦,于是,大家同仇敌忾地抵御“外敌”,所以,外部人力资源进入都会引起紧张,企业成为一个彻底的封闭系统。
回过头看,部门墙和隔热层并没有随着KPI管理的引入而消失,当每个人都盯着头上的KPI,部门墙和隔热层反而越来越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