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流程桶”造就的新官僚

不少顶级企业家曾经或至今依然是流程再造的坚定支持者。例如任正非认为,流程再造就是要实现“端对端”的交付,即需求从用户端来,组织资源再交付回用户端。

但是,相对于企业家的无限热情,员工对于流程再造却表现冷淡。

一方面,员工担心企业以流程再造为由进行裁员。他们甚至普遍存在一种认识:企业采用流程再造,只是打着幌子来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员工也担心接受更加严格的工作监督。按理说,流程再造减少了节点,并让每个节点上的工作标准化,应该会给用户带来更大程度的满意。但由于节点上的工作标准化带来了更加严格的监督,员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扑克脸”,直接影响到了用户的感知。两个方面的副作用,让流程再造被扣上了“破坏士气”的恶名。

更激烈反对流程再造的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

原因很简单,中层管理人员“重复审批”的动作被认为毫无价值,所以,流程再造专家们更希望将所有的权力都下沉到“扳道岔”的人手上。于是,中层们反复强调流程再造可能带来的问题,例如流程节点之间的连接会导致推诿等协调难题。他们认为,与其如此,不如将权力放到一个人手中,让他来协调所有资源。这显然是对金字塔组织的捍卫,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中层管理人员在指挥和协调资源上的作用。

到底要主张中层管理人员的指挥和协调能力,还是要主张流程的标准化效用?

这是企业家的选择。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企业在开始规模扩张时,企业家会更相信制度(流程标准),而不是相信“人”(中层管理人员)。于是,他们更愿意花大力气进行流程再造,即便在初期将付出大量成本(建立标准的成本、磨合的成本、IT化改造的成本等)。当中层管理人员发现这个趋势不可逆转时,他们又会找出各种理由,拼命把自己的节点放到流程里。如果一个简单的流程上出现无数的节点,流程再造就背离了初衷。

由于流程本身的刚性,其变成了一个“桶状”的存在(或者更直观一点应该说是“管状”),任何外力都无法影响其内部,而内部的流动偏偏还极其缓慢。原因很简单,即便设置了“流程长”负责监督,但各个节点各有各的情况,缺乏横向对比,很难用处理速度和处理结果来考核。流程的各个节点又是必经之路,所以,对于节点的效率低下也只能容忍。看似简单的事情,用流程走下来就会无比冗长,于是流程拖沓就成为必然结果。

更严重的问题是逆流程形成的“无限循环”。由于流程上每一个节点都是必经之路,一旦某个节点做出否定审批,流程就必须逆转回上几个节点,直到“做对了”才能往下走,这就在链条上形成了“循环”。本来冗长的流程就变得更加冗长。实在推不动时,又必须开若干的协调会,这进一步降低了效率。 hvHqX1tmB4nzo2EsVvIxrFiEvf3CzynNp9mB7CLfLEvnTNLYqkyyYgmcmhjlPw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