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环太湖区域旅游地域界定

(一)区域旅游地域界定理论依据

旅游地域系统作为一个社会与地理相耦合的实体单元,既具备其社会性质特征,同时具有地理空间特征。作为一个特殊系统,主要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整体性

根据地域分异规律,旅游地域系统无论从功能上还是空间上都是一个完整体系,其同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同体,山水同源、文化同根,这使得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共享同一核心吸引物;其次是空间同体,系统各个要素处于同一区位(行政区域),或同处于核心城市某方位,或同处于某一流域,或同处于某一特定交通或河流沿线;再者是市场同构,因资源的相似性和空间的同一性,使得旅游地在旅游消费行为和地域市场结构上,具有相同的特性。

2.空间性

首先,旅游地域系统是一个“大旅游区”的概念,具有明显的边界和相应的空间吸引范围,这种界限可以根据旅游中心地与周边社区功能联系程度或者外部旅游交通与中心地的衔接地带来确定;其次,旅游地域系统作为一个空间实体单元,是旅游资源、旅游接待与服务设施等的空间载体,所有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联系都发生于此一地域空间;另外旅游地域系统的空间性还体现于地域特殊性,不同地域系统具有不同的组成要素,如经纬度、地质地貌、动植物、气候等自然条件和文化类型、风俗习惯、建筑风格、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素质等人文要素。

3.层次性

从要素结构上看,旅游地域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所构成,每个子系统由不同的旅游要素而构成,如旅游主体子系统(旅游者、旅游客源)、旅游客体子系统(旅游资源)、旅游媒介子系统(旅游交通、接待设施、服务管理、信息宣传等),同时特定旅游要素还具有自身的层次性,如旅游资源等级、旅游交通等级、旅游饭店等级等方面;从产品功能上看,一个完整的旅游地域系统都具备三个功能体系,即以观光游览为主的观光产品体系,以娱乐、购物、运动健身、文化体验为主的休闲产品体系,以康体疗养、会议会展为主的度假产品体系;从地域层级上看,旅游地域系统有高低等级之分,低级旅游地域系统隶属于高级旅游地域系统。

4.开放性

旅游地域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部环境存在物质与信息等能量交换。从空间上分析,旅游地域系统作为旅游中心地,其与外界的联系主要发生在旅游通道、旅游腹地和客源地之间,具体表现在人才、物质、资金、技术与信息等方面的交换。因而旅游地域系统不是自给自足的独立系统,其发展始终离不开外界环境的支持,这一点类似于城市生态系统始终需要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人为地输入。

此外,旅游地域系统的开放性还体现于内部游憩空间的放性。旅游地域系统是景区(点)体系、交通体系、城镇体系的有机组合体,游憩活动并不局限于景区(点)空间,而是通过交通体系与城镇体系相联系形成一个旅游体验网络。

5.公共性与盈利性

从系统基本特征之一目的性的角度看,旅游地域系统的目的性应一分为二,即公共性和盈利性并存。公共性主要表现在,旅游地域系统为当地社区和腹地城市居民提供公共游憩空间,同时与城镇服务体系相结合,为游客和居民提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如旅游交通客运专线、旅游一卡通等;盈利性主要表现在,旅游地域系统为旅游企业、政府、开发商以及当地居民提供了景区门票、导游解说、旅游商店、餐饮饭店、农家乐、度假地产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收益点。

6.互动性与持续性

旅游地域系统内部各要素在“需求—供给”机制的引导下,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这种互动关系使旅游地域系统始终保持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同时自身处于稳定发展状态。例如,随着旅游地的知名度提升,游客接待量从规模到层次将逐步扩大和丰富,进而促进旅游接待与服务业的升级(旅游饭店、旅游购物、农家乐/酒店),同时将反馈到旅游产品的开发(从观光游览到休闲娱乐,到度假)逐渐衍生发展,这一结果亦将要求旅游地交通可达性的条件升级……旅游要素之间的互动关联最终将促进整个旅游地域系统的发展升级。

此外,除了系统要素的互动关联外,系统的互动性还体现在旅游地域系统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的互动,如产品的补充、客源的输送以及线路的对接等。

旅游地域系统的互动性是保障其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这种自组织协调作用机制不是绝对的。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外界环境因素(市场、投入与管理)对系统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成熟,国民休闲需求与旅游意识将不断提升,因此外界因素的这一影响是积极的;由此可以说明旅游地域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将保持着稳定运行。此外,旅游地域系统的持续相对性,同样说明一点,即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是可介入的,并在介入因子的推动下不断处于可优化状态。

21世纪全球发展的总态势已经基本表明:研究世界,不能不研究中国;研究中国,不能不研究“长三角”;而研究“长三角”,则不能不研究“环太湖”。太湖只有一个,但“环太湖”的影响和作用却是全方位的。通过对环太湖旅游相关文献的总结,发现目前环太湖旅游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环太湖整体为研究对象,一是以环太湖周边苏锡常湖四个城市为依托展开太湖研究。

环太湖迄今为止,其实还是一个泛概念,不但有多观点、多角度的认识差异,更有多方面难以确定的实际因素和问题的存在。周鸣岐等(1994) 在太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中,根据太湖资源利用现状,将环太湖旅游带划分为湖心区、湖西区、东太湖区、湖东及洞庭山湖区、竺海湖区和五里湖区。卢炳根(2002) 等认为环太湖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引下,市际间的旅游经济合作亦存在着广泛的可能性,为此提出建立环太湖旅游经济区的构想。喻学才(2007) 提出环太湖旅游圈,主要指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境内环绕太湖周围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及太湖水体、岛屿、半岛,具体地说,主要是指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和常州以及浙江省的湖州和嘉兴。居易(2007) 从行政区域关系考虑,指出“环太湖”概念所涉及的范围至少有三个层面:一是只涉及江苏和浙江两省,即指与太湖湖面直接接壤的周边区域。二是不但涉及江苏和浙江两省,也涉及上海的部分区域,即基本包括了太湖流域的主要区域。三是行政区划所涉及到的太湖流域片,则就关联到了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安徽五个省市。与此同时,另一种与这样三个层面相对应的“环太湖”概念也便提出,而且或许还更为形象:其第一层面是环太湖城市圈,当然主要集中在江浙两省;第二层面是经济合作圈,江浙两省加上海市,即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形成“长三角”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组合;第三层面是旅游文化圈,包括了江、浙、皖、闽、沪五个省市,其重点是长江文明和太湖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遗存和自然人文景观。李松柏(2014) 在研究环太湖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区域旅游合作时,指出环太湖地区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和湖州四市(图2-1)。

目前,国内学者对环太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层面:一是环太湖沿岸线性地带,主要方向为生态旅游带、环湖游憩带以及环湖旅游景区、岛均旅游开发的点、线层面研究;二是环太湖地区,包括江苏苏州、无锡、常州以及浙江的湖州四个城市区域,主要方向为环湖旅游圈、休闲体育圈、环湖旅游产业带以及环湖城市群的线、面层面研宄;三是太湖流域,即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地区,主要方向为旅游文化圈、经济合作圈、区域旅游带以及湖泊滩地资源等面层面的研宄。

基于研究经费、时间及精力的考虑,以常州市、无锡市、吴江市、湖州市、长兴县、宜兴市“环太湖城市圈”作为本研究环太湖旅游区域地域范围确定的准则,同时也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便于环太湖旅游的操作与管理。环太湖区域的几个城市,各自为政,缺乏互动,在目前太湖管理机制下,环太湖整体旅游格局较难形成。而从行政区划入手,可以在环太湖旅游的操作方面进行更为深入和具体的探讨。

2.有利于促进产生出资源集群效应。国内学者按照地理空间分布、风景资源类型及特色,将环太湖旅游带划分为不同的风景旅游区,即太湖东岸的名山秀水和吴越史迹区,太湖泛舟及湖岛观赏区,无锡太湖和古运河龙舟赏景区,苏州古城区风貌和古典园林区,宜兴洞天竹海和陶都览胜区,田园风光区,湖州“湖中音乐厅”和南浔园林区等著名景区主要分布在这些市域。

图2-1 环太湖市域

3.有利于改进和提升涉及客源市场、路线开辟、资源共享等具体利益时的经营机制和经营方法。

4.艾慧丽(2007) 将旅游地域系统空间划分为大尺度旅游地域系统(国家或者国家的某一区域为地域边界)、中尺度旅游地域系统(省级行政区域为边界)、小尺度旅游地域系统(市级行政区域为边界)等三种类型。在确定环太湖旅游地域范围时,采用的市级划分属于小尺度旅游地域系统类型。

(二)辐射面积

1.太湖流域旅游文化圈

依据对环太湖区域旅游地域的不同界定,环太湖旅游地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尺度特征。就环太湖周边旅游文化而言,其包括了江、浙、皖、闽、沪五个省市,总面积约为45.58万平方公里。就整个环太流域而言,其作为长江水系的一个支流区(图2-2),地处长江下游尾闾与钱塘江杭州湾之间,北抵长江,东临东海,南滨钱塘江,西以天目山茅山等山丘为界,流域面积36 895 km 2 ,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4%。地跨两省一市,包括江苏省苏南地区,浙江省的嘉兴、湖州和杭州市一部分,以及上海市的大部分。作为长江文明与太湖文明交相辉映的集中地域,缔造了典型的“江南水乡”文化符号,是古吴文化、古越文化、海派文化以及中原文化交融的核心地带。

图2-2 太湖流域地形图(张修桂,2009)

此外,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太湖流域作为长三角的核心腹地,定位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先导区。

2.苏锡常湖都市旅游圈

环太湖都市旅游圈,是指包括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四个地级市在内的环太湖地区,行政区划面积23 838.61平方公里、人口2 432.8万人,人口密度1 020.5人/平方公里。这一区域自古被誉为“苏湖熟、天下足”,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在经济发展上,这一区域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综合实力强,曾缔造了名震一时的“苏南模式”,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中一大鲜明亮点。苏、锡、常、湖环绕太湖,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四座城市先后都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享誉海内外的以拙政园、留园、退思园、寄畅园、狮子亭、沧浪亭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世界遗产,以周庄、同里、角直、木渎、西塘、南待、新市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以太湖鼋头诸、太湖湿地公园、东山西山、莫干山、宜兴竹海、安吉竹乡为代表自然山水,以苏州寒山寺、灵岩寺、光福寺、无锡灵山大佛、常州天宁寺、茅山道场为代表宗教朝觐圣地,以及以苏州乐园、常州恐龙园、动漫嬉戏谷、三国-水济影视城(中视基地)为代表的主题公园等多元化旅游品牌格局。随着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太湖四市己经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相互竞争而又互相补充的综合性城市旅游目的地。

3.环太湖核心区

环太湖旅游地域系统,作为苏锡常湖四市都市旅游圈的扩展目的地,其空间范围主要包括太湖水体、岛屿、半岛和环绕太湖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以及沿岸城镇社区(包括苏州吴中区、吴江市部分区域,无锡滨湖区、高新区、宜兴市部分区域,常州武进区部分区域,湖州吴兴区、南爵区及长兴县滨湖区域等)。

就环太湖周边城市群面积而言(表2-1),其所覆盖的面积约为10 505.67 km 2 ,其中太湖水域面积2338.1平方公里、岛屿面积89.7平方公里,湖岸线总长405公里。

表2-1 环太湖市区面积

另外,已有部分学者(刘玉,2004) 对江苏环太湖旅游带地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由于湖州地区的旅游知名度较苏、锡、常地区弱,其影响辐射范围必定要小于苏锡常影响辐射范围,因而在确定“环太湖旅游区域”的影响辐射范围时,可以借鉴江苏环太湖旅游地区的线状辐射范围。根据前人对江苏环太湖旅游带客源市场的分析(刘玉,2004)①,可以确定“环太湖旅游区域”的国内客源主要集中于江苏、上海及浙江邻近省份,客源地在500 km范围内的比例也占据了绝大多数。

(三)行政区划

环太湖旅游圈的现有界定为:江苏省、浙江省境内环绕太湖周围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及太湖水体、岛屿、半岛。具体的说,主要是指江苏省的苏州市、无锡市、吴江市、常州市、宜兴市、以及浙江省的湖州市、长兴县(表2-1、图2-2),总面积约10 505.67 km 2 。区域内特有的古典园林、水乡古镇、湖光山色、都市风情等特色旅游资源构成区域旅游大环境。 I63hRtLnBjPJFzzSnGsjJrVfr7n8sH5kvrPcTnBEbDJ2c7wLZyPF3++j+5/jJzr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