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投入大学生活

每个进入大学的学生都曾为跨越这道门槛付出艰辛的努力。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环境的变化,有人困惑了、有人松懈了、有人迷惘了。我们在象牙塔里应多一份理性思考,想一想怎样适应大学生活?怎样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奋斗目标?怎样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完成从中学向大学的转变、从迷惘向清醒的转变、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度过丰富的大学生活。

一、从中学向大学的转变

1.生活角色的转变

对一些从未离开过父母的大一同学来说,大学是独立生活的开始,是个人奋斗的一个新的征程,也是一次角色的大转变。因此,如何独立生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同学对高中时期父母的面面俱到,长辈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的辛勤耕耘还记忆犹新,然而进了大学,在摆脱束缚、“获得解放”的同时,面对的是许多以前从不用去考虑的生活琐事。步入新环境,要摆脱“事事有人管”的依赖心理,变“有人管”为“自己管”。这就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计划能力、理财能力等有一定的要求。导引案例中的李柔对“洗澡要排队,衣服要自己洗,食堂的饭菜又难以下咽……”的很难适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大学初期的生活角色、生活方式的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挑战,只有积极地适应环境,才能使自己由中学思维向大学思维转变。

2.人际交往的转变

人际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的对象、人际交往的方式和人际交往的要求等方面。从人际交往的对象看,中学时代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同窗好友、父母师长,但到了大学,各地来的同学素昧平生,重新组成新的集体,生活在同一公寓,性格习惯各不相同,常常难以适应。

新生刚入学的一两个月,也是人际交往的“问题高发期”,其中包括:“寝室病”、“状元病”、“独生子女病”等。

所谓“寝室病”是指和高中不同,大学人际交往以寝室为单位,因此寝室关系也至关重要。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由于各自的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不同,同寝室同学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导致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形成自我封闭的孤僻性格。实际上,日后你会发现,良好的寝室氛围将会是大学里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发现,有的大学生宿舍出了“一窝”研究生,这种人才成“窝”的现象反映的是宿舍氛围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所谓“状元病”是指很多新生在高中都是佼佼者,刚到大学会延续“分数”的心态,彼此之间容易因此产生摩擦和矛盾。对此,一定要把心态放平,不能再用高考时的分数衡量自己和别人,要认识到大家不管从哪里来、以前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如何,到了同一所大学、同一间寝室,就是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

所谓“独生子女病”是指很多同学都是独生子女,难免会不愿主动与人交往,特别是当性格、生活习惯发生冲突时,更加容易因为缺乏沟通而产生矛盾。对此,大学生一定要学会与人交朋友,不要因为陌生或者觉得没什么事求别人,就封闭自己。可以通过一起参加一些体育运动、集体活动来增进了解和沟通。据资料显示,90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群体中占44%,90%以上的90后独生子女对大学生活有明确或者较为明确的目标,所以在人际关系中过分强调竞争,忽视合作、缺少团队精神,导致许多有关人际关系的问题。据调查数据显示:62%的大学生感觉人际关系较为复杂,21%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跟人交往,12%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力不从心,5%的大学生没有真心朋友。

3.恋爱、情感的转变

如果中学生的爱情还是一个争论的话题的话,当你踏进大学校园的时候,爱情就已经是个躲不开的话题了。美丽的小河畔、绿色的校园里,随处可见一对对亲密的身影。大学生正处在求学、求职、求偶的人生阶段,心理与身体的发育要求有健康的人际交往,特别渴望与异性的交往。他们在感情方面往往比较执着,但由于缺乏经验,经常为感情的纠葛而忧郁、苦闷和烦恼。有的同学忙于谈恋爱,而对学习不够重视;有的同学害怕别人抢走自己的异性朋友,整天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由于现实中的许多原因,一些恋人不得不分手,对感情的执着和痴迷使得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失恋问题,往往陷入情感的漩涡而不能自拔,甚至产生自杀报复的仇恨心理,在高校中因学生恋爱危机而发生的自杀、报复事件时有所闻。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谈恋爱持赞成态度的为55.3%,持反对态度的为13.3%,31.4%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而对于失恋后是否自暴自弃影响自己学业,65.3%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自暴自弃,14.7%的学生介于中间,20%的学生认为自己会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所以不用刻意克制自己的想法,也不要盲从或者存在猎奇心理,在遇到消极心理时要及时调整对自我的认知,给自己减压。

在大学里拥有一份纯真的恋情是件幸福的事,对学习、成长和发展都有好处。但是,对于不少人来说,搭上了时间和学业后,爱情依然是空花泡影。所以,应顺其自然,毕竟人生有两大坐标:事业和爱情。如果我们把爱情作为横坐标,那么事业就是纵坐标,我们希望二者的协调发展。但对于每一人生阶段,它会有所侧重。对于为事业积累知识的大学生,应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情对大学生来说绝不是必需品,不要刻意强求。许多人那么急切地盼望恋爱,其实也不过出于随大流的虚荣,或是对别人卿卿我我的羡慕。导引案例中的李柔正是在这种心态下,走了一条不该走的路,我们应该以此为鉴。

4.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对中学而言,大学的学习氛围较为宽松,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多、学习的自主性强,学习环境由“硬”变“软”,这对自制力和自律性强的学生是十分有利的,而对自制力差的学生无疑是严峻的考验。

为了掌握大学的学习之道,首先要培养自己学习的自主和能动意识,变中学时代的“要我学”为大学时代的“我要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激发自己的成就欲望。由于自认为的“高考挫折”,加之社会和自我的错误认知,有些大学生入学时往往有自卑心理,缺乏强烈的成就动机。学习上表现为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中三种最重要的东西(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被一些小小的心理问题所纠缠。我们要转变自己的心态,找到自己的特长并创造条件把它发挥出来,逐步使之形成成就动机,并把这种成就动机转化为现实成功。

其次,要培养自己未来的职业角色意识,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在大众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面临着三大转变:一是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这种转变要求学生在角色定位上要从“精英”向“普通劳动者”转变。二是以学科为中心向以职业为导向的转变,过去,许多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都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现在,就大部分院校而言,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为导向,关注和职业相关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三是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为了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个目标,必须把目光放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而应用型人才对人的各方面能力,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要求我们以未来角色为依据,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现由应付升学考试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转变。在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要重视职业实践,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注意培养动手和创新能力,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第三,要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大学生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良好的习惯可以形成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性格可以促进人的成功。学习要有针对性、生活要有规律性、时间要有计划性。要克服随意性,注意掌握学习的节奏;要克服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要克服分散性,专心致志学习,特别要处理好学习与课外活动、人际交往的关系,尽量少去或者不去网吧,避免上网成瘾,荒废学业,影响身心健康。

二、从迷惘向清醒的转变

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终于“金榜题名”,这一目标的实现,使很多大学生感觉松了一口气。在“歇气”的一刹那,失去了追求的目标和动力。缺乏清醒的追求,大学生活便显得失落和迷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大学的目标,不像中学那么明确和单一,也很难像中学那样由老师和家长决定,因为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渐进的目标。在大学阶段确立的目标会对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与人的基本素质的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如果说高中里的目标比较单一、简明,包含较多的个人幻想成分的话,那么大学里的目标就应该更深刻、长远,包含更复杂的社会因素。这里包括三层定位:社会需要什么、我适合干什么、我能干什么。

1.个体的自我发展定位。

大学处在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大学阶段新目标的确立,实际上是人生目标的确立。我们只有站得更高,向社会、向历史、向未来、向生活的各个方面放眼展望,才能把握住恰当的目标,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当前大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各种考研热、出国热、考证热、创业热、经商热充斥校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面对众多发展方向与各种选择,许多大学生感到迷惘,处于盲目跟从状态,没有确定的目标。确定人生的发展目标是大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确定目标时,要注意以下三个结合:

(1)个人的奋斗目标必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国家的发展为当代大学生成就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国家的发展也有赖于大学生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我国社会的现实需要相结合才有意义,只有使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的奋斗目标相一致才会获得人生最大的成功。国家经济的发展,为我们创造了空前的机遇。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城镇化进程、“两型”社会建设、金融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崛起、网络“物联网”趋势、新能源汽车开发等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发展机遇。我们要审时度势,掌握国家经济发展趋势,选择国家需要的就业方向。

(2)个人的奋斗目标必须与自身特点相结合。人们的个体有差异、能力有高低,长短优劣各不相同。确定目标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大学生必须全面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充分扬长而避短。要清醒地认识自己,切不可人云亦云、毫无主见,也不可盲目从众、追逐潮流。个人奋斗目标只有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相符,才会产生强大的动力和持久的耐力;只有与自己的专业、能力、基础相关,才会具备坚实的基础和实现的可能;只有与自己的优势相配,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3)个人的奋斗目标必须与现实可能相结合。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反映了社会和个人的基本需求,但要把这种需求转化为现实可能性,就要努力创造实现目标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社会条件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但我们要适应其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自身条件是可控的,我们要把长远目标分解成若干阶段性目标,使长远目标在一系列近期目标实现的积累中逐步得以实现,我们还要制定“途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长期目标可以使前景清晰、动力持久;近期目标则使效益明显、效果直接;“途径”目标则可以使道路明确、头绪清楚。只有同现实可能相结合,奋斗目标才是真实的和可实现的。

2.个体的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职业定位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目前很多大学生并不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有人仅仅为一纸文凭而学习,为一张学位证而欢呼,看似目标明确,实际是无目标。这种无理想、无目标的盲目被动学习,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感受不到前进的压力,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如果大学生初入学就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很好的设定,就会加强学习和实践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就可以根据选定职业的特点和目标岗位的需求,获取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关的技能,提高相应的素质,还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适时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更好地为将来的就业做好相关准备。当然,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合适的目标。不能流于形式,定后束之高阁;更不能定位过高,过于理想化。近几年,不少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一直强调大单位、大城市和高收入,甚至为了这些不惜放弃个人的专业特长,不顾个人的性格和职业兴趣,造成职业规划与现实的脱离。同样,对于那些存有“这山望着那山高”心理的学生,也是职业目标不确定的一种表现。盲目的攀高追求与选择不仅影响个人目前的就业,也会对个体以后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3.个体目标实现途径定位

大学生职业规划要写在纸上,融合在学习中,一步一步落实在前进的道路上。1953年,美国耶鲁大学对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人生目标的研究调查,研究人员向参与调查的学生们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有人生目标吗?”对于这个问题,10%的学生确认有目标。研究人员又问了学生第二个问题:“如果你们有目标,那么,你们是否把自己的目标写下来呢?”这次,总共只有3%的学生回答是肯定的。20年后,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世界各地追访当年参与调查的学生,他们发现,当年白纸黑字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写下来的那些人,无论从事业发展还是从生活水平上看,都远远超过那些没有这样做的同龄人。这3%的人所拥有的财富居然超过了余下的97%的人的总和。可见把目标记录下来并努力付诸行动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如此看来,如果我们既把目标写下来,又有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还有清晰的实现蓝图,那么,我们离成功可能就更近。

描绘自己的职业蓝图,就是要确定自己职业发展的路线,是直达目标,还是“曲线救国”?是先就业后深造,还是先深造后就业?是先择业后创业,还是直接创业?要对自己的发展绘制一个路线图。有的专业,可以直达目标,有的专业就要“曲线救国”。比如,一个应用心理学的学生不可能一毕业就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一个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可能一下成为某个单位的处长、科长,要达到他心中的目标,需要走许多迂回的道路,这种道路可能是漫长的,可能是曲折的,只有设计一个最佳的路线,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有这么一个实际例子:一个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为了实现自己当编辑的梦想,整整用了5年时间,头两年到某报社打工,干一些收发的力气活,积累一些知识和人脉并小攒一笔,后三年读了清华在职媒体制作研究生,揣着专业对口的文凭回家,找着一份报馆策划的工作,然后逐步成为编辑。他的事例告诉我们,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就易于进入职业发展的快车道,否则,就会耽搁在路上。如果没有一个职业发展的路线蓝图,就容易走错路、走弯路、走回头路。

三、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从学校人到职业人是一种社会角色的重要转变。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有着将近20年的学校人生涯。大学毕业要进入职业社会、成为职业人,这在人生中是一个重大转变,表明一个人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要适应这种变化,不能等临近大学毕业时才为其做准备,而应将其提前,而且越早越好。所以,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要为此做准备。为了这个转变,在大学中我们要完成下面三个转变:

1.把关注的重点由知识转变为知识、能力、素质、方法并重

高中时,课上讲知识点、课后布置作业、期末组织考试,这便是典型的“中国式教学”——以知识为导向。完成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首先要改变以往以知识为导向的学习目标,将能力、素质、方法与知识并重。过去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知识一直唱“主角”。在知识经济时代,核心知识更新飞快,学生光掌握知识远远不够,还要具备跟上时代发展的能力。职业活动中的效率是与一个人的能力紧密相连的,为了适应职业的需要,我们应从知识、能力、素质、方法等方面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体系。要从道德修养、人文素质、价值观、各种能力等角度,建立可操作、可度量、可评判的学习目标体系,由目标体系牵引学习内容的更新、学习方法的改变。中西教学方法的差异主要在于,中国的教学以老师教为主,注重知识点,不太考虑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西方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的形成为脉络,注重学生的成长。我们应借鉴这些先进的教学思想,从职业所需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指标出发,有的放矢地转变学习方法,更新学习内容。不仅学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培养素质;不仅重视课堂内的学习,更要兼顾课堂外的探究与实践。

2.把学习的重点由理论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结合

大学生在课堂里学的基本上是书本知识,我们应该把书本知识变成劳动的工具,以便适应今后的工作。实际上,企业更看重实践能力。有关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实践动手能力”排第一,“专业知识”排第二,“交流表达”排第三。因此,大学生要多去实习,可以自己找机会,经常查询一些公司的网站,关注社会上开展的适合大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当代职业社会是一个万花筒般变幻着的复杂世界,在校大学生不能再像古人所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要随时关注并适当地介入火热的社会生活,在学习之余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这对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身能力、了解社会环境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充分锻炼自己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对社会、对职业工作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的了解,掌握社会对职业需求的动向,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坐标和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

大学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进入大学后,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工作都将向大一新生们招手。丰富的社团活动是大学的一个特点,当面对各种各样社团的时候,你应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条件进行选择,借此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扩展视野。

3.把思维的重点由“消极等待”转变为“积极进取”

学校人的经历使我们形成了“要”的心态,未成年人的过去使我们形成了“要”的习惯,向父母要、向老师要、向学校要、向社会要。当把这种“要”的心态带到工作中之时,就会要工作、要职位、要环境、要轻松的事、要各种福利待遇,要不到宁可不工作,或者要不到而逃避,继续保持“要”的心态,加强“要”的资本。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学习生涯一路走来,进入社会以后,必须迅速培养积极的心态、主动的心态。做了二十多年社会财富和家庭财富的消费者、享用者,要尽快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供给者。大学生要培养主动、积极的心态,主动学习、主动创造、主动工作。要在实践中逐步克服学校人的思维定势,培养社会人的积极态度。有一位学生,在每天老师上课前,总是不声不响地为老师擦好黑板,为教室拉好窗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毕业后,老板发现,她工作中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在学校中培养的积极心态变成了工作中的奉献、敬业。

学校是讲究严密计划的,所有的学习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安排的,教学大纲又是学校和老师拟定的,学生不需要操心教学计划,只需要按时上课、完成作业、考好成绩;而在组织中,不是所有的工作都已经安排得按部就班,也许很多工作是随机的,也许很多应该做的工作压根没人想到……一个有事业心的员工需要积极探索、创新性的工作。

学校里是讲究宽容的,在学校里,如果和同学不能融洽相处,你仍然可以当一个不合群的“小鸭”,保持自己的个性,孤芳自赏;而在组织中,如果你不能和同事搞好关系,有一天会被组织认为不能进行团队合作而抛弃你。在学校里,如果你不喜欢一个老师,你可以不去听他的课,可以期盼着下学期换一个老师;而在组织中,你必须适应上级的管理风格、学习上级的优点,因为上级是没有准确的任期期限的。

职业人与学生的心态有重大不同,将“要”的心态变成“给”的心态、等待的心态变为积极的心态、孤芳自赏的心态变为积极适应的心态,是成为职业人的关键。因此,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核心是从“要”到“给”,从被动到主动,从“自我”到适应。在大学里应学会主动创造、主动协调人际关系、主动为他人和集体服务、主动与同学老师搞好关系,为走向社会创造条件。

当前,能否迅速适应新环境、新岗位,日益成为企业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成为毕业后首要选择,但每个大学生从“象牙塔”到职场,都逃不过这个适应期,很多新人在初上岗的情况下,没有能够快速认清环境、评估自我、调整心态,做到角色转换,从而最终影响到了个体职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培养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大学生时,也不能忽视培养大学生快速融入职场的心理素质。只有帮助他们掌握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的能力和手段,才能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一致,实现个人行为与环境需要的一致,才会是社会认可、企业需要的人才。

专题小结

(1)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活的重要特点表现在: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治、思想上要自我教育、学习上要高度自觉。尤其是在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上,比起中学的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除了继续发扬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外,还要适应大学的教学规律,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做到生活的适应、学习的适应、情感需求变化的适应。

(2)大学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发展的产物,它是现代高层次国民教育的基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的场所、思想文化的摇篮、知识创新的前沿、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3)大学生活中,要逐步完成从一个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主动适应大学生活;要逐步完成从目标模糊向目标清醒的转变,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要逐步完成从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为将来的职业生活做准备。

复习与探索

(1)俞敏洪曾经发表过一个关于“树”与“草”的励志演讲,很有价值,值得我们停下脚步来品味一下: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

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

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

你吸收雨露阳光,

但是长不大。

人们可以踩过你,

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

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

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

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

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

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

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

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

自己成长起来。

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

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

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

活着是美丽的风景,

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材,

活着死了都有用。

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2)谈谈你对大学学习的理解及今后的打算。 +v1F6XBzHXH9wPPt3LRyJvvuzJ26RHfHC04O2rFap6z06IAGn1zWiQ7oWM+w1d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