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美学与文艺美学

一、作为理论话语的文艺美学

从现有资料看,“文艺美学”这一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70年代台湾学者王梦鸥的《文艺美学》。这一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一,第一次使用了“文艺美学”一词;其二,标示了一种现代性的思想,即认为文学“之所以成为艺术品之一,则因同是服务于审美目的。是故,以文学所具之艺术特质言,重要的即在这审美目的” ;其三,虽然王梦鸥先生当时并没有明确的学科意识,但却直接启示了当时执教于北京大学的胡经之先生对文艺美学学科的思考。

1980年,胡经之先生在昆明举行的首届中华美学学会成立大会上提议,建立和发展文艺美学学科,并首次正式提出如下新主张: 文艺理论或文艺学不能满足于仅仅讲文艺的政治性、阶级性,而应让文艺学回归其审美品性,从而需要引进美学视野;同时,“高等学校的文学、艺术系科的美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讲授哲学美学原理,而应开拓和发展文艺美学” 。1982年,他分别于《美学向导》、《大学生丛刊》上发表《文艺美学及其他》、《“文艺美学”是什么》两篇论文,初步探讨了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等问题。与此同时,他在北京大学开设了《文艺美学》课程,并招收了文艺学专业下的区别于哲学美学的文艺美学的硕士研究生。1985年,胡经之主编的《文艺美学论丛》第一辑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胡先生又发表了《文艺美学——文学艺术的系统研究》一文。1986年5月,山东大学中文系等六家单位发起召开的首届全国文艺美学研讨会,就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研究对象、范围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除胡经之的文章外,有关文艺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其学科定位等问题的研究论文主要有:王世德《什么是文艺美学》(《美育》1983年第4期)、 周来祥《文艺美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东岳论丛》1984年第4期)、陈炎《三足鼎立的文艺学:文艺社会学、文艺美学、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分野》(《文学评论家》1991年第2期)、姚文放《论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学术月刊》2000年第4期)等。主要书籍包括:王世德《文艺美学论集》(重庆出版社,1985年)、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杜书瀛《文艺美学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等。

1999年11月,由《文艺研究》编辑部等四家学术单位共同举办的“文艺美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就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进程、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文艺学(二级)下设“文艺美学”(三级)学科。2000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山东大学建立文艺美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学科正式列入强化建设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之内。而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也包含了文艺美学的类别。据不完全统计,30余年来,有关文艺美学的学术论文有400多篇,学术专著180余部,召开全国性会议三次以上。而胡经之先生也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我国文艺美学学科诞生的关键人物——“文艺美学教父”

文艺美学一词由胡经之作为理论概念提出,但其背后关联的是北京大学的整个美学和文艺学的学术倾向。朱光潜认为美学是艺术理论,哲学系美学研究团队杨辛、叶朗、阎国忠等都认为,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的。北京大学的美学丛书以“文艺美学丛书”为名,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出版种类有20余种。中国文艺学的重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室,老资格的学术带头人钱中文和杜书瀛,都是文艺美学的支持者和论述者。杜书瀛《文艺美学原理》(1992年)、钱中文《文艺美学: 文艺科学新的增长点》(2001年)集中表达了对文艺美学的理论思考。中国文艺学的另一重镇——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室,占据了文艺理论的教学主流,以童庆炳为首的理论团队编写的种种文艺理论著作,认为文学首先是审美意识形态,实际上是把文艺美学作为文艺理论的核心。山东大学确立了文艺美学基地,其学术带头人曾繁仁和谭好哲以文艺美学为己任,曾繁仁撰写了《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产生及其发展》(2001年),谭好哲著有《论文艺美学的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2001年)。文艺美学的光芒不但在上述各个中心闪耀,且四射向全国: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朝闻主编的“艺术美学丛书”由多家出版社分别出版了10余种,四川大学王世德著有《文艺美学论集》(1985年),辽宁大学王向峰主编有《文艺美学辞典》(1987年),浙江大学王元骧写了《文艺美学之我见》(2001年)……以上是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活跃在文学理论界的一代研究者,改革开放后毕业的新一代学人,如王一川、王岳川、陈炎、姚文放、王德胜等,都是文艺美学话语的参与者和发布者。从以上这些学人为代表的言说,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关于文艺美学的理论话语。

这实在是文艺理论美学化的奇观。当文艺理论需要借助美学之力去冲击僵化传统的森严壁垒时,文艺美学就应运而生了,甚至一度呈现出超常的繁荣景象。可见,文艺美学的诞生正是文艺理论寻求美学化的必然结果。其时,高涨的文艺美学热潮内部包含着一种美的第一性逻辑: 文艺总是美的,美是文艺的基本特性,而其他特性总是从属于美的特性的。

二、作为学科定位的文艺美学

新生的文艺美学属于什么性质的学科?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学界就文艺美学学科定位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① 文艺美学是一般美学的一个分支,是对艺术美独特规律的探讨;② 将文艺美学作为文艺学的分支学科,国家教育部的学科专业及专业方向设置即如此;③ 文艺美学介于文艺学与美学之间,既相关于美学,又相关于文艺学;④ 文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⑤ 文艺美学是文艺学与一般美学相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以上诸说虽具体有别,但基本都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是这样两种:一种是交错说,另一种是特殊说。

交错说把文艺美学视为文艺学与美学相结合的学科,即属于交错学科。胡经之先生指出:“文艺学和美学的深入发展,促使一门交错于两者之间的新的学科出现了,我们姑且称它为文艺美学。文艺美学是文艺学和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专门研究文学艺术这种社会现象的审美特性和审美规律。” 采用交错说去界定文艺美学,确实有其无可争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把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文学艺术”,显然不想仅仅固守在文学范围。不过,在实际的学科分类体系里,文艺美学又不得不被落实到中国语言文学下属的文艺学(文学理论)学科领域里,从而与其“交错”属性不尽相符。在这方面,胡经之先生本人也感到了一种无奈,所以在论述中不得不一面申明“文艺美学不过是文艺理论的一个部类”,“在文艺理论的所有学科中,文艺美学处于最核心的层次”;一面又辩解说“文艺美学只是美学的一个门类,它不能代替其他部门”

与交错说不同,另一些学者认为文艺美学是研究文艺这种特定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的学科,因而是美学学科内部的一个分支学科。这就是特殊说。这种说法相信美学可以有社会美学、文艺美学或艺术美学、宗教美学、科技美学、实用美学等多种分支,而文艺美学不过是其中之一。杜书瀛先生认为“一般美学结束的地方正是文艺美学的逻辑起点”,与“一般美学研究人类生活中所有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不同,“文艺美学的对象是一般美学的对象的特定范围,文艺美学的规律也是一般美学普遍规律的特殊表现”。他还给我们画了一个坐标图

图2-1 文艺美学坐标图

可见,这种特殊说的实质在于把文艺美学干脆归属于哲学美学名下,而不是像交错说那样让它在文艺学与美学两边都可以找到生存的依据。特殊说也沿用胡经之先生的宽阔界说,把研究对象划定为全称性的整个文学艺术。这种特殊说颇有影响力,甚至连主张交错说的胡经之先生本人也承认这种特殊说有其合理性: “如果说,哲学美学主要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共有的普遍规律,那么,文艺美学就应着重研究艺术活动这一特殊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以及审美活动规律在艺术领域中的特殊表现。”

交错说与特殊说各有其合理性和困惑。交错说揭示了文艺美学在文艺学与美学两边同时吸取学科资源的可能性,但事实上它却又只能或主要生存在文艺学旗下,这使得它无法不与哲学美学维持一种若即若离或渐行渐远的暧昧关系。特殊说一面把文艺美学划归入美学,一面又强调它在美学中具有特殊地位,从而可以避免文艺美学在交错说中的不确定地位。但这样强调特殊化的结果有两方面: 一是把艺术的审美属性同众多的非审美属性相分离,造成艺术的特权化;二是在美学的包罗广泛的一般审美视野中,文艺美学无法获取在文艺学那里享有的中心地位,导致地位下降。显然,文艺美学到底是文艺学与美学的交错的学科还是美学中的特殊学科,各有利弊,难有定论。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没有分歧的: 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不限于文学而可以涵盖整个文学艺术。这是一种雄心勃勃的宏大学科抱负,由此可以窥见其时文学研究者高度的学科自信。

三、作为文化现象的文艺美学

文艺美学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其时恰好是中国文化转型时期,我国“新时期”文艺理论界急于摆脱庸俗唯物主义而寻求审美的文论。文艺美学所提出的文艺自律性诉求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它直接配合了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论争,顺应了时代的思想解放要求,批判了“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论”思想,要求将文艺从政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文学艺术以独立品性。由于文艺在中国的特殊地位,致使文艺的回归之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整个文化转型具有重要的影响,“文艺美学”也因此而名声大噪。必须承认和肯定的是,“文艺美学”的提出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学理依据的,它对传统美学的突破和超越至少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摒弃了传统认识论美学的抽象思辨的思维模式,从对美的本质的形而上的探讨转向对具体文学艺术的观照,是以较为纯粹的文学艺术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的;

第二,重视文学的审美特性而非认识价值,认为文艺的本质特征是审美,要求从审美的角度透视文艺作品而非仅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认识作品;

第三,较之于传统的认识论美学,文艺美学能更好地诠释和挖掘中国传统文论中零散的感悟式的美学观点,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现代转换,避免“失语”。

但反思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美学热,会发现其文化、政治原因大于学术原因。“80年代文艺学美学热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与当时整个社会文化思潮之间的深刻、内在的勾连,它们是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艺美学作为这场美学热衷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提出有着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正如胡经之先生在回顾自己提出“文艺美学”背景时所说的: “开放改革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憧憬和希望,审美理想之光引发了八十年代的新的美学热潮。但这时的美学已不是停留在哲学思辨,而是着眼于思想的自由解放,美被看成了自由的象征。” 学者陶东风则指出,“80年代美学文艺学热,乃至整个人文科学热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与当时整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的内在联系,在于它充当了当时思想解放(意识形态革命)的急先锋”,“在本质上带有强烈的功利性、意识形态性乃至于政治性”,“并不是什么文学的‘一般规律’的表现”

从今天的学科格局和学科视野的综合角度看,文艺美学主要是中国语言文学界从艺术视野考察文学审美的方式。在学科格局上,它固定地归属于文艺学(文学学);而在学科视野上,它从文艺学向艺术学和美学开放。文艺美学实际上相当于艺术整体视野中的文学美学研究。我们不妨做出如下结论: 文艺美学是文艺学或文学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在艺术整体视野中研究文学审美的分支性学科。

【基本概念】

文艺学 艺术学 文艺美学

【思考问题】

1.美学与文艺学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2.美学与艺术学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3.试概括文艺美学的学科特点。

【扩展阅读】

1.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杜书瀛:《文艺美学原理》,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Ipl+EGCcRaoeYsLkdNHCe3jOuHkftgeKvD7geQP8Yr5C+T+D7gOQA1ABxUaU5vR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