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关键要有属于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是一门学科得以成立的前提,同时这也决定了该门学科的内容构成及其在整个人类知识系统中的定位。对于美学研究的对象,历来争论颇大,一直有不同意见,迄今尚无定论。
西方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四种看法:
(1)美学的对象是美。这种看法始于古希腊的柏拉图。柏拉图在严格区分“什么是美”与“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认为美学的沉思对象是“美”,而不是“美的东西”,因为前者是永恒、绝对的美本身,后者只是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18世纪鲍姆加登也把美的对象定位于美,认为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美学便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学科。
(2)美学的对象是艺术。这种看法最早为古罗马的普罗提诺所持有,他认为艺术可以体现本体和传达美,美学应当以艺术为思考对象。这一倾向后来被谢林(F. Schelling,1775—1854)、黑格尔继承和发展。谢林将他的美学著作直接命名为《艺术哲学》,认为艺术远比自然界更直接地使人类理解自己精神世界中最美好的东西,当自然通过艺术作为自己的媒介时,自然的灵魂在艺术中变得更为清晰了。阿多诺评价说,自从谢林发表《艺术哲学》以来,美学已逐渐把全部的注意力都倾注在艺术的研究上。黑格尔虽然同意按照已经形成的习惯用法使用“美学”这个名称,但在其《美学》一开篇就指出,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他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该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
(3)美学的对象是人的审美心理、感受、意识。康德的“鉴赏判断”,立普斯的“移情”,布洛的“心理距离”,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升华,荣格(C. Jung,1875—1961)的“集体无意识原型”,萨特(J. Sartre,1905—1980)的“想象”等,都是这一观点的体现和发挥。
(4)美学的对象是世界现象的全体。这是现当代西方哲学和美学研究的重要取向,这种取向在尼采(F. Nietzsche,1844—1900)那里较早凸显出来。尼采认为,传统真理论(逻辑学)已经日薄西山,不能再用来把握世界和生存,取而代之的应当是艺术论。艺术论不是别的,而是艺术的形而上学,它完全可以对世界和生存做本体论思考。海德格尔晚年通过阐释美学与艺术揭示存在之道,陈述“诗意地栖居”,描绘天地人神四方游戏的始源存在局面,也体现出以全体世界现象为美学对象的取向。
中国当代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也有与西方大致相近的四种意见:
(1)以洪毅然(1913—1990)为代表,主张美学的对象是美,认为美学顾名思义是关于美的科学。
(2)以朱光潜、马奇(1922—2003)为代表,主张美学的对象是艺术,认为艺术是最高形态的美,最集中体现了美的规律,只有从艺术的美入手,才能更好地揭示自然的美与社会生活的美。
(3)以蔡仪为代表,主张美学是关于美、美感及艺术创造的科学,而不单单以艺术为研究对象。
(4)以李泽厚为代表,主张美学的对象应定位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审美关系为中心,从客体方面研究美,从主体方面研究美感,从主客体统一方面研究艺术。
除上述四种意见外,学者孔建平所提出的“作为文学元理论的美学”的观点颇应引起我们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意识到,应当恢复美学的“感性学”意味。但美学究竟如何定位,究竟有何特殊研究领域和研究指向,却始终未能取得令人信服的一致意见。孔建平在《作为文学元理论的美学》一书中围绕学科定位、美学对象等问题考察了“美学”这一晚近学科的形成以及影响中国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是“美的学问”,而是对文学艺术独特价值进行阐释的理论。康德等人为其奠定了哲学基础,而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的形成和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实践及其理论批评为其确定了具体内涵,而中国文史哲不分的学术传统潜伏着与现代西方美学相契合的理论精华。20世纪西方美学不再讨论“美”,“转向艺术”的趋势是美学的本性使然。
中西方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解说,正表明这个问题本身的繁难,也表明相关因素的复杂,还是让我们从西方美学的源起开始说起。西方美学源于三个基础: 对事物的本质追求;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对事物的本质追求,是西方文化形成美学的最早、最重要的基础。美学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哲学追问。我们称一朵花是美的,一位小姐是美的,一个坛罐是美的,一幢神庙是美的,但是什么使这些不同的事物成其为美?我们把这些不同的东西都称为美,必然有一个共同的东西使它们能够被称为美。正是这个共同的东西,是理论的思考对象。寻得这个东西,并以它为基础来理解一切具体的美,就是美学的任务。就是在这样的提问中,美学产生了。这种提问方式,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容易,它建立在古希腊人的思维方式中。古希腊人认为,在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背后有一个共相,一个本质。把握住了这个本质,就能够说明一切具体的东西。与追求事物本质同样重要的是,古希腊人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可以用明晰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就是“定义”(Definition)。这两点构成了西方追求本质的模式。正是在追求本质这一思维模式背景中,柏拉图才会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美的本质问题。有了柏拉图之问,西方才有了美学,理论家们于是通过对美的本质的追求,来理解各种具体的美。这一思路形成了西方以美的本质作为研究对象的美学。
西方美学的第二个基础是对人的心理所作的几何学式的知、情、意的划分。知,研究真,与之相应的是逻辑学;意志与善相关,与之相应的是伦理学。情感呢?也应该有一门学科,这就是美学。美学是研究情感或感性认识的完善。当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美学》时,他用Aesthetica这一名称作为自己著作的名字,是为了实现、也确实实现了自己的意愿——为美学这一学科命名。鲍姆加登不是因为写了一本好书,而是因为为书取了一个好名,而成了“美学之父”。柏拉图以一种天才的提问方式使西方有了美学,鲍姆加登以一个恰当的名称为西方美学举行了“成人礼”。鲍姆加登美学的基础之一就是主体的知情意结构,他对美学提出一种定义: 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科学。西方的知情意结构引出的是以审美心理为核心的美学。康德美学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审美心理学诸流派都是这类美学。
西方美学的第三个基础是各门艺术的统一性。在古希腊,艺术和技术是不分的,绘画、建筑是艺术,裁缝和剃头的技术也是艺术。它们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法则和技巧。到了中世纪,艺术又与高雅的科学相关联。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修辞、诗歌开始脱离技术和科学。到18世纪,查里斯·巴托(C. Batteux,1713—1780)《论美的艺术的界限与共性原理》把这些艺术与技术和科学相区别,称为“美的艺术”(Fine Art),此观点被普遍接受。七门艺术既同为艺术,就应该有统一的性质,那就是追求美。由此形成了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又称为艺术哲学。鲍姆加登《美学》对美学还提出一种定义: 美学是自由艺术的理论。鲍姆加登之所以被称为“美学之父”,从其著作的内容来说,就是因为他力图把这两种不同类型总结到一起。后来黑格尔的美学、丹纳(H.Taine,1828—1893)的艺术哲学都是典型的以艺术为主要对象的美学。
通过浏览西方美学产生的三大基础,以及中西方美学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解释,我们认为,美学的对象是: 美、审美和艺术。对应产生美学研究的三个部分,即美的研究、审美的研究、艺术的研究 。
正因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审美和艺术,所以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学科的。美的研究,主要是哲学的;审美的研究,主要是心理学的;艺术的研究,可以是哲学的(如黑格尔),可以是社会学的(如丹纳),也可以是人类学的(如格罗塞)。丹纳的著作名为《艺术哲学》,其实是艺术社会学;格罗塞(E. Grosse,1862—1927)的著作名为《艺术的起源》,其实是艺术人类学;普列汉诺夫(G. Plekhanov,1856—1918)的《论艺术》既是哲学的,又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审美的研究也一样,移情说、心理距离说、格式塔、精神分析等方法是心理学的,康德、克罗齐的研究就是哲学的了。只有美的研究,基本上是哲学的,其他研究则兼而有之。所以,哲学仍然是美学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美学是一门以美、审美、艺术作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包括三大部分,即美的研究、审美的研究和艺术的研究,是一种关于社会、文化、历史、人生的哲学思考,是人类生存的智慧。
美学之父 本质论美学 认识论美学 语言论美学 文化论美学 人文学科 美学
1.美学学科在西方的发展形态有哪些?
2.美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大致有哪几个阶段?
3.美学的性质是什么?它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1.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德]韦尔施: 《重构美学》,陆扬等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