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离开质量,人们所谈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都成了泡影。世界各个国家和政府都对质量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对质量问题较好的改善,无论是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还是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巨大的贡献。
2000 版ISO 9000 族标准将产品(Product)的概念定义为“过程的结果。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和流程性材料。”产品概念不仅包括了原有意义上的买卖合同(书面的或非书面的)中规定提供的产品,还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其他一切结果,包括资源浪费和排放污染等人类不愿有的后果。产品概念的绿色化是从产品概念上提出的质量要求,同样也反映了人类在希望需求得到满足时对成本、利益和风险的综合考虑。
有同学没有听说过“质量”一词吗?想必是没有。因为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如此轻易地使用“质量”一词,以至于人们在专业领域之外很少深入地去探究“质量”一词的含义。然而,不对质量的含义进行深入探讨和准确界定,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
一般意义上,质量被用来描述“产品或服务的好差、优劣程度”。也常常加一些限制词,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建筑质量、教育质量等,或更具体的如“空调质量”、“服装质量”、“轿车质量”乃至“信息质量”、“系统质量”、“生活质量”、“发展质量”等,以使得质量的指向更为明确,意义表达更为具体。由此可见,质量是一个具有十分丰富内涵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产品、经营过程(工艺和工作)、经济增长、管理机制]进行审视并达到深层的理解。
质量有一个重要特性值得注意,即质量的含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质量的含义将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调整表述而永葆时代气息。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几乎总是包含着质量及其控制和管理的内容。早在周王朝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就记载了手工业产品的工程技术规格、制造方法、技术要求以及质量管理方法。例如,《考工记》开始就写道:“审曲面势,以五材,以辨民器”。“审曲面势”就是对当地手工业品作类型和规格的设计;“以五材”即在设计后确定所用原材料的成分比例;“以辨民器”,就是对生产的手工业品,通过检查确定是否合格、能否为官方和民间使用。这是当时人们对质量形成过程的记录,融入了他们对质量及其保证手段的理解。再如,在中东古代史上,一块被发掘的泥土上有这样的记载:公元前 429 年巴比伦阿尔坦尔西王朝一世第 35 年,对给皇室生产金戒指的“工场”要求:金戒指所镶嵌的翡翠要保证 20 年不会脱落,否则作为处罚,工场要赔偿银子 10 个“马拉”。
(1)质量是人们生活的保障。人类的生活只有依托质量才能得以提升。只有质量理念全面更新,质量水平显著提高,质量文化不断普及,才能推进质量工作的全面加强和质量成果的极大涌现。
(2)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产品和服务项目的开发和生产。一个企业没有产品和服务,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经营活动必将停止。因此,产品策略一直是一个企业营销策略中最为核心、最为基础、最为根本的策略。然而产品策略的核心又在于“产品”的质量,这种质量体现在产品极大地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一个产品能够拯救一个企业,而一个产品策略的失误又可使一个企业限于困境甚至消亡。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说,只有一个富有竞争质量的产品才能引导一个企业驶向成功的彼岸。
对于品牌的认识:品牌的根基还在于质量,而不是只依靠精心的包装。
企业发展中,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根本保证。在世界 500 强大企业中,平均寿命不足50 年,每 10 年就有 1 /3 被淘汰,能够保持在世界 500 强的正是刻意创新的企业,而质量工作的创新是最富有生命活力,对企业具有最关键作用的创新。创新—发展—创新正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基本模式。
(3)质量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的综合反映。高质量的产品需要设计、制造等一系列的过程。如果技术水平不高,是无法保证生产出优质产品的;在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中,没有高质量的商品,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日本工业之所以在战后能很快地从战争的废墟中重新振作,其发展成就令人震惊,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企业界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在美国专家的指导下,自己摸索出了一套高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在质量上,日本人受益匪浅,这也是日本迅速从战后废墟成长为现代高度发达的国家。
“国际竞争力”,也即“全球竞争力”,在国际上有两个最具权威的评价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系统(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无论哪一种评价体系,都把“企业管理”作为其要素,其效果由工作质量、产品质量来体现。
到 2004 年 10 月,世界上有 60 个国家和地区组织设立了质量奖:日本在 1951 年设立了著名的戴明奖;美国在 1987 年设立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紧随美国之后,欧洲、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也先后设立了质量奖。质量奖的设立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提高质量水平、增强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1 年,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与有关部委,借鉴国际标准,重新恢复了于 1991 年停止的“全国质量管理奖”。重新设立的“全国质量管理奖”面向全行业各类企业,以质量管理、经营水平和社会贡献等综合实力为衡量标准,不设名额,由行业、院校和企业权威专家,通过资料审查、现场审核与投票表决等严格程序产生,代表着中国质量管理的最高荣誉。
ISO 9000:2000 族标准中给出的质量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所谓的特性(Characteristic)是指可区分的特征。要求(Requirement)有指明示的,也有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
(1)符合性质量。以技术标准作为产品规格要求,评价质量以符合技术规范和规格要求作为标准。符合性的质量表述比较具体、直观。其不足之处在于只是从生产者的立场出发,静态地反映产品质量的水平,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另一方——顾客的需求。
(2)适用性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就必定能为顾客所接受吗?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顾客日益成熟,质量的评判权逐渐移交给顾客。企业必须通过市场调查,生产适合顾客实际使用要求的产品,适用性质量观和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观念相一致。对企业而言,也要追求“成本的适用”,所以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强调产品适用与成本的平衡。
(3)魅力性质量。在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形成了一种从“理所当然质量”向“魅力质量”进军的思潮,针对顾客潜在需求,研制生产具有“魅力质量”的产品。
(4)全面质量。美日一批专家提出“全面质量”,涵盖了一切与产品相关的过程的质量,并更多地纳入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内容。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J. M. Juran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Juran质量螺旋曲线”。阐述了产品质量的五个重要的理念:① 由十三个环节组成;② 要不断改进;③ 进行全过程管理;④ 是社会系统工程;⑤ 以人为主体。
美国的另一位质量管理专家P. B. Crosby在 Quality is Free 一书中指出:质量就是符合要求。凡是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就表明质量有欠缺。质量是可测量的(有明确的界限)。
日本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对质量概念的观点:质量反映顾客的满意程度,质量定义因顾客的需要和要求而变化;价格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质量指产品质量,广义的质量指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信息质量、过程质量、部门质量、人员质量、系统质量、公司质量、目标质量等。
1978 年,北京内燃机厂从日本小松制作所引入了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当时中文译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这一概念的引进大大推动了我们对质量概念认识的深化,也促进了企业对整体质量的认识和重视,掀起了全国性的全面质量管理浪潮。
20 世纪,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推动了质量概念的生态化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质量的代价:高质量的低代价和低质量的高代价,清楚地反映了质量在成本、利益和风险等方面对人类发展造成的影响。21 世纪,质量成为人类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关注重点。
2000 版ISO 9000 族标准对顾客(Customer)概念的定义: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标准指出,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企业的顾客包括其生产经营活动的一切受益(害)者。
顾客的代价,狭义上指顾客购买商品的直接代价;广义上指顾客为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而付出的间接代价。
要努力保持竞争性,做长期经营打算,提供就业机会。
(1)顾客只购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2)公司要利润,更要美化人们的生活。
(1)要采用能应对竞争的新观念。
(2)不要低估改变思想观念的困难性。
靠检查去提高质量,太晚了,无效而且昂贵。质量不是来自检查,而是来自植入源头,改进系统过程。检查、扔弃、降级、返工不是改进系统过程的正确方法,当质量不到位时,检查总比不检查好,而检查也只可能是唯一可用的方法,但损失已造成,有的无法弥补,有的可以返工但仍会增加开支。
(1)检查是一个非常有限的工具。
(2)奖励检查人员多发现缺陷十分有害。
(3)检查要统一标准,责任要明确到个人。
没有质量的低价格是没有意义的,低质量会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所以整体成本开支上升是不可避免的结果。结束只以价格为基础的采购习惯,事实上,可以减少整体成本开支。
(1)没有质量的低价格采购代价极高。
(2)用单一供应商提供单一零件或服务。
改进质量和生产能力,可持续减少成本开支。
(1)只想改进结果,而不改进系统是在骗自己。
(2)统计过程控制学是系统管理和改进的钥匙。
(3)控制图是强大的系统管理和改进工具。
为了今天,确认每个人有技能和知识去做好目前的工作。
(1)培训不是在制造额外开支。
(2)培训教师要专业,自学常会有缺陷。
经理的工作不是监督,而是用领导力来领导。管理的目标是帮助人、机器和设备做更好的工作。
(1)改进是领导的责任。
(2)团队精神是一个关键变量。
使每一个员工都可以为公司有效地工作。恐惧感越强,员工的工作效果就越差,极度的恐惧感会对公司或国家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1)恐惧引发低效和谎言。
(2)恐惧会使公司付出沉重代价。
部门之间要用合作代替竞争,推倒围墙。研究、设计、销售、生产部门的人员必须像一个团队一样去工作,去预测生产问题,尽早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共同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1)部门间永远有难解的障碍。
(2)结束部门效益最大化并加强部门间交流。
(3)用项目或复合管理代替传统职能管理。
过渡的标语告诫会产生压力、挫折感、怨气、恐惧、不信任和谎言,这种运动最终会成为一个恶作剧式的玩笑。
(1)常常不能对员工提供任何帮助或没关系。
(2)常常传达不信任、恐惧或无法实现的目标。
取消定额管理和目标管理,用领导力来代替。
(1)销售定额违反客观规律。
(2)生产定额是不断改进的巨大障碍。
(3)改变对待人的方式态度,用信任代替控制。
(4)公司规章制度要针对 95%可信任的员工。
管理人员的责任必须从单纯的数字目标转化到质量。这意味着要废除年度个人目标或排名绩效考核和目标管理。
(1)年度排名/评分绩效考核损人不利公司。
(2)目标绩效奖励使员工丧失内在工作动力。
(3)目标绩效考核管理是在努力摧毁自己。
为了明天,实行强劲的学习和自我提高教育计划。
(1)最大的改进来自系统内工作人员的头脑。
(2)学习是员工和公司明日生存的保障。
让公司的每一个人去工作去实现转变,转变是每一个人的工作。
实现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高管理层在实现转变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他们比任何人更有影响,他们的决定影响每一个人。而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中层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