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秀教授近日完成一部新著的书稿,发来分享。我乐得先睹为快,欣然答应写上几句,权当一序。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已是十六载。记得第一次见到杨文秀教授,是在2002年。那时,我刚来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工作不久,认识的人并不多。她恰好也在南京大学,跟随我景仰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和双语词典学家张柏然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有一天,在张先生的推荐下,杨教授拿着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如约来到我办公室,说要“请教”语用学方面的一些问题。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涉及学习词典中的语用信息,这一选题在词典学研究领域颇有新意,对拓宽语用学理论的应用也很有帮助。令人欣慰的是,她如期完成了相关研究工作,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并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此后,我们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相见,渐渐由同行而成好友。
面子理论倡导者Brown & Levinson(1978/1987)在讨论面子威胁行为的策略时提出了五种策略,笔墨主要落在公开礼貌策略(on-record strategy),尤其是其中的积极礼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y)和消极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上。他们虽然提及了隐性礼貌策略(off-record strategy),但并未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此后国内外学者在介绍经典的面子理论时,也都对隐性礼貌策略关注不够。从隐性礼貌策略的人际交流价值及其广泛性来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为此,杨教授在此新著中面向文献中的这个疏漏,基于充分的一手语料,对人际交往中的隐性礼貌策略进行了专门、系统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开拓性,是对相关研究问题的及时回应。
依本人愚见,杨教授的这部新作至少在两个方面的创新值得一提。其一,作者从直接言语行为的主要构成成分出发,推衍出公开面子威胁行为的要素,由此确定了公开面子威胁行为与隐性面子威胁行为之间的分界;同时,基于隐蔽面子威胁行为本身和隐蔽面子威胁行为对象的区分,划分出各种隐性礼貌策略及其子策略。这些策略不是基于单个话轮而是多话轮对话,大大丰富了Brown&Levinson最初提出的隐性礼貌策略的内涵。其二,作者没有满足于列举、分析这些策略和子策略,而是从理论上进一步思考了隐性礼貌策略的本质。尤其是,作者比较了Spencer-Oatey(2000,2002,2008)提出的和谐管理模式(rapport management model)和Brown&Levinson的面子模式,发现前者虽然较后者覆盖面更全面,但也缺乏后者所具备的一些优点,尤其表现在隐性礼貌策略的讨论上。为此,作者综合两者的优点,修补了和谐管理模式,提出了更具有解释力的新模式,将隐性礼貌策略看作是交际者在两种相互冲突的和谐取向作用下所采用的一种和谐策略。这一发现对进一步认识隐性礼貌策略的本质大有裨益。
杨教授勤于思考,善于发掘问题,见解颇新。在过去的若干年中,她多次将她的论文初稿发给我,我也很高兴能经常成为她论文的第一读者。此番她再次推出一部力作,在付梓前让我首读,感谢之余也由衷地为她高兴,也为我国语用学研究又添一部新作而兴奋。
是为序。
陈新仁
南京二号新村
二〇一八年九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