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国际投资学是国际经济学与投资学的交叉课程,知识点多且抽象,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探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我院国际投资学教学中的引入和设计,不仅是我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独立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着重研究了我院国际投资学教学中对分课堂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对对分课堂的开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独立学院;国际投资学
国际投资学是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一门高度实用性的课程,但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大、空、虚”的课堂认知,以致出现“睡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课堂问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塑造。如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真正学以致用,不仅要求教师引入与时俱进、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的相关知识到课堂中,更要求教师引入在课堂上以师生互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是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即课堂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从实质上讲,课堂和讨论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课后内化吸收联系。因此,对分课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教师课堂讲授(Presentation)、学生课外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学生课堂讨论(Discussion),称为PAD课堂模式。
国际投资学是研究以跨国公司、跨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国际投资活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理论多且抽象,上好这门课需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目前,我院国际投资学课程共48个课时,每周一次授课,连续3节,16周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结合最近几年一线的教学经验,课程设置9个章节,除了第一章的整体框架、基本概念、学科间的区别介绍外,后面的8章内容均采用PAD教学模式。
在讲授环节中,教师是主体。在此环节上,教师依据教材内容讲授章节的主体框架和重点、难点内容,但要求教师讲清却不讲尽,留下内容给学生A阶段的自主学习及内化吸收。在P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学生尽可能地集中注意力,所以P环节的时间把控是关键。以国际投资学课程中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转移价格进行避税的问题为例,P环节的开篇问题是为什么很多公司将分支机构设置在避税地?跨国公司是如何逃避一个国家的税务稽查进行大规模避税?抛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抓住学生的兴趣,然后讲述跨国公司“高进低出”进行避税的方法,但如果这样,大家印象必定不会深刻。所以,紧接着让大家看一个5分钟的关于国际征收转移利润税的新闻,这样层层深入,学生印象比较深刻,自然学习效果好。
在课外内化吸收环节,学生是主体。马祖尔把学习分为两个步骤,“知识传递”和“吸收内化”。诸如“填鸭式”的教学方只能完成知识的传递过程,所以在此环节,学生忌所谓的“一字不落”“标准答案”,“吸收内化”才是主角。学生要做的是在厘清本章框架和重难点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收获更多的“隐性知识”。这种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拿着书本或上课的笔记去温习教师课堂上的讲授内容,而是张学新教授所说的“有间隔地打洞”,笔者将其归纳为三次飞跃:一是由书本上的温习到书本下的思考,二是由书本下的思考到主动查阅参考书帮助其理解,三是由参考书的查阅再回归到书本,几次飞跃让学生从基本概念走向查阅、理解、思考,最终收获自己的“隐性知识”。经过三次飞跃,学生将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自然印象也更深刻。所以,在D环节,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将掌握的隐性知识呈现出来。以国际投资学课程中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转移价格进行避税的问题为例,学生就可以根据跨国公司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避税方案使公司税收最低。也可以转换角度,思考如若作为税务稽查一方,如何判断跨国公司有无进行避税操作,怎样对跨国公司避税进行有效打击。
在讨论环节,学生扮演的是演的角色。在国际投资学教学过程中,这一环节可以是讨论,可以是情景模拟,也可以是角色扮演。教师主要对讨论的话题加以甄选,这些话题可以是课堂中老师布置的思考题、案例研究、演讲,也可以是在D环节新产生的问题,讨论的形式多以小组为主。以国际投资学课程中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为例,D环节的问题可以是让大家探讨宝洁、中国银行、中石化等大型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可以是让学生竞聘某跨国公司某个分支机构的某个职位,类似问题提出后,学生自然要关心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
在D环节,一方面,学生在分组讨论中逐步探寻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讨论环节中也能准确地判断学生对某个知识的掌握程度,甚至在讨论中产生的新问题可能会激励教师课后进一步探讨。
总体而言,对分课堂模式在改进教学方法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传统的“单口相声”教学困境,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学习效果显著增加。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教学评估上,我院采用的是二八机制,即总分=20%平时表现+80%考试成绩,这显然与强调过程性评估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相符。但如果增加其他评估方法,如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就需要提高平时分的占比,甚至将平时成绩提高至50%,这很难实现。
在“对分课堂”模式下,教材的选取、话题的讨论、引导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既能产生兴趣又有引导意义,既不“大、空、虚”又有学习借鉴意义,这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功底,不同任课教师教学效果自然也会有所差异。
课程总学时是固定的,如果把更多时间分配在D环节的开展,A环节的讲授时间就会被压缩,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另一方面,也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甚至会有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有“偷懒”的嫌疑,这样就会束缚D环节的开展。最终,由于时间的因素导致有些内容挖掘得不够深,只能把更多的知识点压在了A环节展开。
[1]蒋兰陵.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国际投资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9):101-102.
[2]埃里克·马祖尔.同伴教学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5(05):5-10.
[4]吕瑛.关于国际贸易专业国际投资学课程建设的探讨[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校报,2006(4):83-84.
[5]李欣.对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J].学周刊,2016(10):16-17.
[6]杨大楷,刘庆生,蒋萍.国际投资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7]洪枚.国际投资学的理论演讲与课程教学[J].成人高教学刊,2005(3):61-62.
(刘苗苗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助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