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江苏省成年人肥胖分布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7年就已宣布肥胖是一种疾病。肥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肿瘤等慢性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一些研究表明,肥胖出现的年龄越早,肥胖程度越重,发生上述疾病的危险越大,而且发病的年龄提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超重和肥胖患病率成倍上升。目前我国超重者估计至少有2.6亿人,肥胖者有2亿人,而肥胖与健康、死亡密切相关,并且肥胖者同时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的机会也在显著增加,肥胖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也耗费着大量医疗资源。目前预防和控制肥胖的流行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防治的前提是要明确肥胖的发生原因或潜在危险因素,才能找到防治的最佳切入点。本研究通过分析2010年江苏省国民体质监测数据,了解全省成年人肥胖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指导人们正确防治肥胖,减少各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样本的选择按照三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要调查的对象。江苏省全部13个市都按等概率原则在样本市(区)/县内抽取所需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及最终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分别采用体质测试与健康习惯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其中体质测试使用国家国民体质监测标准测试方法测量,问卷则采用面对面询问的方法对抽样对象进行调查。所有调查员经过严格的培训,考试合格后再进行调查。体质指标的测量使用国家体质监测标准的仪器和方法,测量员经过统一的培训。所有测试数据采用双录入比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本次研究的肥胖评价指标采用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 2 )。根据2001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体重指数诊断标准:BMI<18.5 kg/m 2 为低体重,18.5~24 kg/m 2 为正常体重,24~28 kg/m 2 为超重 ,BMI≥28 kg/m 2 为肥胖。

(三)统计分析

首先建立肥胖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图形库来自从中国数字化地图提取出的江苏省县界地图。数据库来源于上述测试对象,共计24 665人的体质调查数据,以此作为原始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ArcGIS 9.0,建立江苏省国民体质肥胖地理信息数据库。研究区域包括江苏省106个县级行政区,以县(区)为研究单位,涉及的监测点有187个。根据研究资料的类型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对分类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对连续资料采用t检验;对包含地理信息的肥胖数据采用趋势面分析,借助最小二乘法运用数学曲面拟合样本数据,建立二项多元回归模型,并做出三维趋势面分析图。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变量及赋值见表1-16。

表1-16 肥胖及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赋值表

二、结果

(一)肥胖率趋势面分析

江苏省各县(区)肥胖患病率趋势面分析见图1-6。其中 X 轴表示地理经度变化, Y 轴表示地理纬度变化, Z 轴表示成年人肥胖患病率。 XZ 平面上的曲线表示成年人肥胖患病率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 YZ 平面上的曲线表示其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 XY 平面上各点表示各县(区)肥胖患病率的投影。总体而言,江苏省各县(区)的肥胖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肥胖患病率在江苏省的地理分布看,从东向西逐渐升高(见 XZ 平面上的趋势线),从南到北也表现为逐渐增高的趋势(见 YZ 平面上的趋势线)。

图1-6 江苏省2010年成年人肥胖患病率三维趋势分布

(二)成年人BMI比较

通过表1-17分析可以看出,20岁组、30岁组、40岁组与50岁组四个年龄组的BMI均值有统计学差异( P <0.01),随着年龄的增大,BMI也随着增大。同一年龄组间,城市与农村的BMI均值没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但是在不同性别的相同年龄组间,男性的BMI均值高于女性( P <0.05)。

表1-17 2010年江苏省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成年人BMI均值分布(

*相同年龄组性别有差异( t 检验)。

(三)成年人肥胖患病率

从表1-18可以看出,20~59岁四个年龄组间的肥胖患病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01),从20岁组至50岁组的肥胖患病率逐渐升高,分别为6.6%、10.1%、11.9%和13.8%。在相同年龄组内,除了50岁组男、女性别间肥胖患病率没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余三个年龄组,无论城市、农村均表现出男性的肥胖患病率高于女性( P <0.05)。城市男性肥胖标化率为 12.54%,城市女性为7.67%;农村男性肥胖标化率为14.41%,农村女性为9.08%。男性总的肥胖标化率为13.24%,女性则为8.15%。

表1-18 2010年江苏省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的成年人肥胖患病率

*、#、△相同年龄组在 α =0.05水平上,性别之间有差异(卡方检验)。

(四)肥胖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通过对调查项目中可能与肥胖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表明(表1-19),性别(男性肥胖率高于女性, P <0.01)、城乡(农村肥胖率高于城镇, P <0.01)、学历(学历越低肥胖患病率越高, P <0.01)、参加单位运动会次数(每年参加2次以上的人肥胖率低于不足2次的人, P <0.01)、慢性病(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骨质疏松等肥胖患病率高于不患病者, P <0.01)、小区公用健身设施(小区没有公用健身设施的肥胖率高于拥有健身设施的小区, P <0.01)、上班距离(上班距离超过3公里的肥胖患病率高于上班距离不足3公里者, P <0.01)、生活压力感(生活压力感越小则肥胖患病率越高, P <0.01)、睡眠时间(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人肥胖率高于睡眠时间超过6小时者, P <0.01)、闲暇时静坐习惯(有静坐习惯的人肥胖患病率高于没有静坐习惯的人, P <0.01)、体质等级(随着体质等级从优秀、良好、合格到不合格,肥胖率逐渐升高, P <0.01)等11个变量是肥胖的相关影响因素,但是肥胖与单位是否拥有体育设施之间没有统计学关联( P >0.05)。

表1-19 肥胖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续表

(五)肥胖患病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以肥胖为因变量,对单因素筛选出的11个变量,即性别、学历、城乡、参加单位运动会、常见慢性病、小区公用健身设施、上班距离、生活压力感、睡眠时间、闲暇时间静坐习惯、体质等级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定义选进变量的显著水平为0.05,剔除变量的显著水平为0.1。筛选变量采用向前法,最终9个变量全部被选入方程。(表1-20)分析结果表明,从性别看,女性发生肥胖的风险是男性的49%;学历越高肥胖发生的风险越低,学历高是保护性因素;患有慢性病的人发生肥胖的风险是没有疾病的1.68倍;小区有公用健身设施是肥胖的保护性因素,有健身设施患肥胖的风险是没有健身设施的87%;上班距离是危险因素,距离超过3公里的人群患肥胖的风险是不足3公里的1.19倍;生活压力感越大,肥胖患病率则越低;睡眠时间6小时以上者患肥胖风险是不足6小时者的79%;闲暇时有静坐习惯者患肥胖风险是没有静坐习惯者的1.17倍;体质评价高是肥胖的保护性因素,体质评价每高一个等级,则肥胖患病率下降到37%。

表1-20 肥胖相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同时又与许多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关系密切。肥胖的发生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成人超重与肥胖呈现加快增长的趋势。截至2002年,我国18岁以上居民中约有2亿人超重,6000多万人肥胖。2010年第三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指出,我国20~59岁成年人的肥胖率为 9.9%,超重率为32.1%,分别比2005年增长1.9%和3.0%。自2000年以来,我国成年人的体重增长幅度大于身高,呈现出超重与肥胖率持续增长的态势。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成年人肥胖率为10.6%,高于2010年全国9.9%的公布值。这说明江苏省肥胖控制形势严峻,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加大防治力度。调查发现,肥胖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肥胖率在50~59岁之间达到高峰,其中男性在30岁以后、女性在40岁之后肥胖率都维持在较高水平。因此男性应该从30岁之后就开始加强干预,而女性重点干预的高危人群则在40岁之后。这部分人群是肥胖的高危险人群,同时应作为肥胖防治的重点人群,而这一人群正是家庭与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该对这部分人群进行重点干预。

从地理分布上看,江苏东部的肥胖率低于西部地区,江苏南部地区低于北部。这可能是江苏东部多为沿海地区,饮食结构与内陆地区有一定差别所致。另外,苏北地区饮食结构中食盐的使用量偏多,口味偏咸,高血压的发病率偏高,苏南作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群众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关注,这也可能是苏南肥胖率相对偏低的原因。

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学历、慢性病、小区公用健身设施、上班距离、生活压力感、睡眠时间、闲暇时静坐习惯和体质等级是肥胖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加注重仪表体态,饮食更加合理。文化程度提高是肥胖的保护性因素,这可能是由于文化高的人对肥胖的危害认识更深刻,特别是有学历的城镇人群更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上班距离超过3公里是肥胖的危险因素,这可能是由于上班距离超过3公里时,人们一般都会主动选择乘坐机动车、自驾车或电动车等代步工具;相反,当距离在3公里以内时,人们反而更倾向于选择骑自行车甚至步行去上班,这更有助于肥胖的控制。闲暇时有静坐习惯是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这显然是由于体力活动过少,同时闲暇的静坐习惯往往又伴有额外的零食摄入。新修改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鉴于我国大多数成年人身体活动不足或缺乏体育锻炼,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 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这对预防人群超重、肥胖将起重要作用,应在社区大力宣传推广。

总之,超重和肥胖不仅严重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同时还消耗大量的卫生资源。因此,必须认识到肥胖对健康的巨大危害,科学指导人群正确认识肥胖,进行科学防治,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干预工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合理膳食、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增加闲暇的体力活动、减少静坐、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 VlpQUbzao14qARgxT3RFNuNSn5QSmFISE5cfsm8s9jcQ06fTUV9PWmoJ9iD96go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