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对江苏省成年人BMI指数的研究

一、前言

BMI指数(BodyMass Index)[体重(kg)/身高的平方(m 2 )]也称体重指数或身体质量指数,是反映体重与身高之间的关系(但同克托莱指数相比,受身高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又与身体成分密切相关的判定人体胖瘦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BMI指数的大小,不仅会影响到人的其他机能和素质指标的变化,也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状况。人体过胖或过瘦,都会使罹患相关疾病的风险增加,尤其是超重和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更是为医学界所公认。因此,尽管目前对怎样准确判断肥胖有不同标准,但由于相对来说BMI指数更易于测量和应用,世界卫生组织仍一直将它作为判别人体胖瘦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本研究依据江苏省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活动中采集到的成年人体质状况资料,从多角度分析我省成年人体重指数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胖瘦程度人群的分布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体重指数对我省成年人体质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样的江苏省普通成年人22 904人,年龄20~59岁,按每5岁一个年龄段分为8个年龄段,其中男性11 465人,女性11 439人。

(二)研究方法

采用身体测量法搜集身高、体重数据,测量仪器使用北京东红技术开发公司生产的数显电子身高计和RCS-160数显电子人体秤。

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算各组别BMI指数均值的变化规律,并依据2000年国际生命科学学会肥胖症研讨会所确定的适合中国人的BMI标准进行分类和评价,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法检验计量指标组间差异,用卡方检验法来比较分类计数指标之间总体率的差异。

三、对江苏省成年人BMI指数均值变化规律的分析

(一)江苏省成年人BMI指数均值随年龄变化规律

我省成年人BMI指数男性平均为23.81,女性平均为22.89,两者具有显著差异( P <0.001)。男子组BMI均值以20~24岁为最低,为22.18,以后逐步上升,在34岁之前上升幅度较大,在34岁之后上升幅度变缓,并趋于稳定(其中35~39岁与40~44岁、45~49岁与50~54岁、45~49岁与55~59岁、50~54岁与55~59岁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到50~54岁达峰值,为24.63,以后略有下降,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相差2.45。女子组均值也以20~24岁组最低,为20.65,以后有较大幅度上升,到55~59岁达到峰值,为24.73,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相差4.08。各年龄段男女之间比较,除50~54和55~59两个年龄段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男性BMI均值均大于女性,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差距逐渐缩小。(图1-5)

图1-5 江苏省不同性别成年人BMI指数随年龄变化规律比较

我省男女BMI均值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但男子到50岁后趋于稳定并略有下降,而女子一直上升并在50岁之后与男子趋于接近,原因可能在于成年期的体重是随着肌肉等瘦体重(即去脂体重)成分的增长而增长,但到一定年龄后,瘦体重相对稳定甚至减少,体重的增长主要靠脂肪的增加;而女子成年后期脂肪的增长速度高于瘦体重成分的减退速度,故其后期BMI指数的上升较为稳定。

(二)对江苏省城乡不同人群间BMI均值的比较分析

在江苏省农民、城市体力劳动者和城市非体力劳动者三个人群中,男子BMI均值城市非体力劳动者>城市体力劳动者>农民;女子农民BMI均值最大,城市非体力劳动者最小,农民和城市体力劳动者无显著差异。见表1-9。男女城乡间比较出现相反的趋势,男子城市非体力劳动者BMI均值最大,农民最小,女子则相反。原因可能在于,男女的社会角色和分工不同,相对女性农民而言,男性农民更多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而职业妇女更讲究对形体的控制,更具体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表1-9 江苏成年人BMI均值城乡不同人群间比较(X±SD)

***: P <0.001。

(三)2000年与1997年江苏省成年人BMI均值的比较

为考察江苏省成年人体重指数的历史变化趋势,我们将2000年江苏省成年人各年龄段BMI均值与1997年相应的均值作一个比较。由于两次体质监测的年龄段划分方法不一致,我们按照1997年的划分方法重新划分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成年人的年龄段,在此基础上计算各年龄段BMI指数的均值,并与1997年的数据作比较,得表1-10。

表1-10 2000年与1997年江苏省成年人BMI均值的比较

T检验:** P <0.01,* P <0.05,NS无显著差异。2000年26岁之前年龄段为20~25岁,55岁之后年龄段为56~59岁。

从表1-10可以看出1997年和2000年各年龄段之间BMI均值的比较,男子除18~25岁年龄段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2000年都比1997年有显著提高,尤其以50岁之后两个年龄段增幅最为明显;女子除18~25岁年龄段1997年高于2000年,26~30岁、31~35岁两个年龄段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2000年BMI均值都比1997年有显著提高,其中45岁之后增幅较大。由此可知,同三年前相比,江苏省成年人体重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这显示随着我省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们应密切注意我省成年人体重尤其是身体脂肪的增长。

四、对江苏成年人体重指数的分类和评价

(一)关于BMI分类标准的确定

成年人是否肥胖,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曾制定过一个判定标准,即BMI指数大于30为肥胖,25~30为超重,19~24.9则为标准体重,但这是从西方白种人流行病学的研究中得出的。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表明,同欧洲人种相比,亚洲人的体型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判断亚洲人是否肥胖的标准应该更严。在2000年国际生命科学学会肥胖症研讨会上,专家建议建立适合中国人的BMI分类新标准(2000年6月14日《北京晨报》),即18.5以下为体重偏低,18.5~22.9为正常范围,23~24.9为超重,25~29.9为1度肥胖,30以上为2度肥胖。本研究将参考此标准对江苏省成年人BMI指数进行分类,但为简化分析过程,将1度肥胖和2度肥胖合并,即规定25以上即为肥胖。根据统计,在总数为 22 904 人的样本中,体重偏低者 990 人,占 4.3%;体重正常者 9 988 人,占43.6%;超重者5 501人,占24.0%;肥胖者6 425人,占28.1%。由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我省成年人有一半以上体重超标,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BMI各等级人群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规律

1.BMI各等级人群在各年龄段中的分布

如表1-11所示,体重偏低和正常两类人群在各年龄段中所占的比例基本随年龄段的增加呈逐步下降趋势,肥胖类在各年龄段中所占比例则随年龄段同步提高,超重类比例在50岁之前各年龄段逐步上升,在45~49岁达到最高,以后有所下降。体重偏低者的比例在各年龄段中都较低,但在20~24岁年龄段中达到了12.4%;体重正常类的比例在35岁前的三个年龄段最高,均超过了50%;肥胖人群的比例在50岁以后的两个年龄段则超过了43%。

从此表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在各年龄组中,体重偏低者均占极低的比例,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因营养不良导致身体发育不健全而造成对健康的危害在现代社会已微乎其微。其次,除了20~24岁年龄段之外,体重超出正常范围者在各年龄段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比重,尤其是在35岁之后,各年龄段体重超标者都超过了一半。这显示人在接近或达到中年之后,由于体内脂肪蓄积的速度加快,加之中年人因事业和家庭等因素而疏于锻炼,有更大的患与身体超重或肥胖相关的疾病的风险。

表1-11 BMI各等级人群在各年龄段中的分布

χ 2 检验: P <0.001。

2.BMI各等级人群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

如表1-12所示,女子组体重偏低和体重正常的比例都远高于男子组,而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则明显低于男子组,尤其是女子肥胖者的比例竟比男子低10.5个百分点。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之一可能由于男子的身体中瘦体重的成分相对较大,即男子的身体更为结实,而女子的体重中脂肪的比例相对较大,另外女子(尤其是中青年女子)更注重形体控制,也是原因之一。

表1-12 BMI各等级人群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情况

χ 2 检验: P <0.001。

3.BMI各等级人群在各种职业人群中的分布

如表1-13所示,BMI指数达超重和肥胖比例最大的职业人群为单位负责人,两类相加达到63.9%,其次为运输工人和办事人员,分别达到58.9%和53.5%。生产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农业劳动者两类相加也都超过了50%。商业工作人员和服务性人员体重偏低的比例最高,其中商业工作人员肥胖者的比例只占16.6%,而达到正常范围的比例则达52.9%,远高于其他人群。

单位负责人、运输工人和办事人员超重乃至肥胖的现象比较严重,同其职业特点有很大关系。企事业机关工作人员长期坐办公室,且交际和应酬比较多,可能出现营养过剩现象。而本研究调查的运输工人多从事驾驶职业,也缺乏运动,故体重容易超标。这些人尤其应重视加强体育锻炼,减少因肥胖而损害健康的危险。

表1-13 BMI各等级人群在各职业人群中的分布

χ 2 检验: P <0.001。

五、江苏成年人BMI指数对体质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一)BMI指数与部分身体机能和素质指标之间的关系

为了探讨人的体重因素对体质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分析江苏省成年人BMI指数与其他身体机能和素质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为此,我们选取部分身体机能指标(肺活量、台阶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全部身体素质指标,计算它们同BMI指数之间的皮尔森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系数,并作相关系数为零的假设检验,同时比较BMI各等级人群的机能和素质指标均值。(表1-14)

表1-14 BMI各等级人群部分身体机能和素质指标的比较

(续表)

相关系数为0的假设检验:**: P <0.01,*: P <0.05。F检验:***: P <0.001,**: P <0.01,*: P <0.05,NS:无显著差异。

从表中可以看出,男子除背力、选择反应1和选择反应2三项指标外,其他指标均与BMI指数有显著相关;女子除背力、台阶指数和简单反应三项指标外,其他均有显著相关。男子简单反应时与BMI指数之间虽有较显著相关性,但考虑到不同肥胖程度人群之间的简单反应时均值比较无明显差异,因此可以认为总体来说,BMI指数与简单反应之间相关程度并不大。至于BMI与选择反应时、台阶试验之间的相关显著程度为何男女之间结果相反,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在相关性显著的所有指标中,血压与BMI指数的相关度最大,血压均值与BMI等级同步上升,这显示人体超重或过于肥胖将使罹患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类疾病的风险增加。另一项机能指标肺活量与BMI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随着体重超出正常范围,肺活量均值男女均有明显下降,但体重过轻也影响到肺的扩张能力。在力量型素质指标中,除单纯反映局部力量的握力外,反映大肌群持续工作能力的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均与BMI指数有着较大的负相关性,即人的肥胖程度越大,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的次数越少。同样,从体前屈、纵跳、往返跑和单足站这几个指标的情况来看,人体超重或肥胖也将对人体的柔韧性、跳跃能力、速度能力以及平衡能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体重过轻者由于肌肉含量较少,力量型素质指标大多不如体重正常者。

(二)BMI指数对成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

为了考察不同BMI等级人群的健康状况,本研究参考了2000年江苏省成年人体质监测中关于因病住院情况的调查结果。尽管该项调查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被询问者的患病情况,因为未住过院的人不一定没病,但它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部分受测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医学界公认与肥胖因素关系较大的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我们在住过院的人中选定曾患过上述任一种疾病者,将他们按4种BMI等级分类,得表1-15。

表1-15 BMI各等级人群患与肥胖相关疾病的比例(%)

如表所示,总体来说,肥胖人群患上述疾病的比例达40.9%,显著高于其他3个BMI等级人群的患病比例,超重和肥胖两类合并患病比例更高达63%。而经卡方检验,不同城乡人群在每种BMI等级中的患病比例并无显著差异。

六、结论与建议

江苏成年人体重指数均值男性高于女性,且男女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大,但男子BMI均值在50岁之后增幅减缓并略有降低,并同女子均值缩小差距。城乡之间比较,男子城市非体力劳动者BMI均值最大,农民最小;女子农民和城市体力劳动者BMI均值较大,城市非体力劳动者最小。同1997年相比,我省成年人体重指数均值总体上有显著增长。

以BMI均值作为判断成年人胖瘦程度的标准之一已为国际上所普遍接受。依据适用于中国人的BMI标准,江苏成年人有一半以上身体超重或达肥胖标准。其中男子体重超标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增长,体重超标的比例也同步增长。在各种职业人群中,单位负责人、运输工人和办事人员体重超标的现象比较严重,商业工作人员和服务性人员体重超标的比例相对较小。

BMI指数的大小对成年人体质和健康状况有较大影响。江苏成年人BMI指数同大部分身体机能和素质指标均有显著性相关,BMI指数超标对人体的这些相关功能产生了消极影响。同时,人体过于超重或肥胖使成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概率增加。

鉴于以上分析,江苏成年人身体超重的现象已达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我们建议我省卫生和体育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江苏成年人,尤其是中年以上人群和那些长期伏案工作或身体活动较少的职业人群,应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和合理调整膳食结构相结合的方法,防止体重的过度增长,从而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 kiazGFBHR9CuoLTYT3RQVU6CB5sqnEFoi4qsKoVwEjFJFqQQ0ywQUZfT6wzU0hT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