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活力系统构建:哈肯协同学理论追求

协同学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协同”一词“synergetic”来源于希腊文,意为协同作用。哈肯教授在提出协同学概念(1969)后,通过相继出版的《协同学导论》(1977)、《高等协同学》(1983)和《信息与自组织》(1988)等三部名著完成了协同学基础理论的建设。一般地说,《协同学导论》主要在物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协同学的理论框架,讨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一般规律。但其副标题《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的非平衡相变和自组织理论》已表明协同学一开始就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而问世的。《高等协同学》主要论证了“役使原理”(亦译“伺服原理”)及其广泛的适用性,表明协同学的微观方法已基本成熟。哈肯教授在该书中译本前言和原书前言中分别指出,该书旨在“研究各种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自组织’”;“协同学的中心议题是,探讨是否存在支配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结构和(或)功能的自组织形成过程的某些普遍原理” 。《信息与自组织》进一步致力于发展所谓“唯象协同学”,制定了从宏观上处理观测、统计、实验资料的基本方法,即“最大信息熵原理”,标志着协同学理论臻于完善。

协同学是一门研究协同作用的科学,作为一门交叉领域的研究,协同学处理由众多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开放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形成自组织的时间、空间、功能、结构。 哈肯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组元、部分或者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彼此之间会通过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等方式相互作用。通过子系统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整个系统将形成一种整体效应或者一种新型的结构。在系统这个层次,这种整体效应具有某种全新的性质,而这种性质可能在微观子系统层次是不具备的。” 协同学就是要研究系统怎样从原始均匀的无序状态发展为有序结构,或从一种有序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有序结构。

哈肯强调,协同学所研究的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因而其宏观行为发生剧烈变化;这是它与一般理论如经典物理学的最大不同之处,甚至把这看作是协同学或复杂性理论不得不付出的一个代价。处于这种状态的系统叫做“自组织系统”,因而协同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自组织系统,其目标是发现支配自组织系统即复杂系统之行为的普遍规律或普遍原则。然而,哈肯又谈到,“序参量”和“役使原则”是协同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序参量就是役使系统的各个部分协调行动的关键性因素。序参量能够有效地发挥役使作用的系统一定是稳定的和有序的,因而也是处于某种平衡态的。

哈肯反复强调,协同学是一门关于协作的科学。所以他又称协同学为“协调合作之学”、“协同工作之学”,这种解释与国内通常的“通力合作、同心协力、协同工作”等说法极为接近。他认为,事物或现象的自组织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相互作用,就是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初没有哪一种因素能取得压倒的优势。但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往往出现只剩下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因素势均力敌,难分上下的局面,而在这个关节点上,若加上某种偶然性的作用,就可能使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使某种因素占有压倒优势,逐渐占主导地位。哈肯的这段话揭示了一个朴素而真实的道理: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协同学把这种在关节点上出现的偶然性称作“临界涨落”,把主导因素产生后形成的旧的统一体的瓦解和平衡态的消失称作“对称破缺”。他通过对系统的平衡相变与非平衡相变的比较研究发现,不论是平衡相变或者非平衡相变,系统在相变前所以处于无序均匀态,是由于组成系统的大量子系统没有形成合作关系,各行其是,杂乱无章,不可能产生整体的新质,而一旦系统被拖到相变点,这些子系统仿佛得到某种“精灵”的指导,迅速建立起合作关系,以很有组织性的方式协同行动,从而导致系统宏观性质的突变。两种相变都是系统微观组元集体运动的结果,都是合作效应。他的这个观点启发人们提出“活力系统”的概念,我们应该从寻找和确立活力系统的序参量的角度出发,建构和管理各级人类社会组织,这可以说是管理科学的精髓所在。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管理之道就是“无为而治”,即“无为而无不为”。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协同学给出答案是确立和把握活力系统的序参量。具体地说,社会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把所管单位变成一个活力系统,而构建活力系统的关键则在于发现和确立具有高度协调功能或“役使”作用的序参量。

高校的专业建设同样也是一个活力系统,创建品牌专业的过程就是寻找专业建设的“序参量”的过程。在塑造品牌专业的过程中,专业与市场对接程度、专业特色和优势、专业办学条件与能力、专业办学效益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序参量”。专业与市场对接程度就涉及专业定位,以及对接区域产业调整的需要和企业生产的需要程度;专业特色和优势就涉及专业建设的内容、思路与措施,以及专业建设方案的全面性、适应性、可行性、明确性;专业办学条件与能力就涉及基本教学条件、实训条件、课程建设水平、校企合作水平,专业师资建设水平,包括专兼职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教学成果和教学竞赛获奖、科研立项与科研成果、企业实践时数等。专业的办学效益包括专业的招生情况、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毕业生就业质量、社会化服务的效益以及财政投入、企业投入等。只有所有的因素都协调平衡,品牌专业建设才可能上台阶。 Q5ONb5hq6PTUGy1pe5W48hfTllPVoN4vnqMPQPC3PInHOE0hCLqK+TKCRb7Qnc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