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深化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并由此带来近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是这种具有地方分权特征的中国渐进式改革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市场分割(Young,2000)和资源错配问题(Hsieh and Klenow,2009)。资源错配不仅会降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还会使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挑战(袁志刚和解栋栋,2011;曹玉书和楼东玮,2012;Brandt et al.,2013)。由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更多地集中在省内,而造成了省际资源错配(行伟波和李善同,2009;徐现祥和李郇,2012),并由此导致的效率损失可达到地区生产总值的20%左右(郑毓盛和李崇高,2003)。因此,打破地区市场分割的“囚徒困境”,推动区域市场整合,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既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改善资源错配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重要诉求。
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作为资源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进行配置的不同方式,其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都会对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地方政府对二者的态度却截然相反(洪涛和马涛,2017)。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GDP竞赛而采取地方保护措施来分割市场,限制国内贸易。究其原因在于,在现有的政府官员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实行市场分割是其“占优策略”(范子英和张军,2010)。中国财政分权改革为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释放了改革红利的同时,也为地方政府采取地方保护和分割市场提供了激励(银温泉和才婉茹,2001;皮建才,2008)。市场分割扭曲了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造成了效率损失。而区域市场整合则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跨区自由流动,引导其按照价格信号配置到边际产出更高的生产环节中去,削弱了由市场分割导致的资源错配(刘毓芸等,2017)。另一方面,在出口导向型战略的指导下,政府却采取各种优惠措施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如出口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等。从理论上讲,只有效率较高的企业才有竞争力开展国际贸易,而效率较低的企业会被淘汰退出市场,国际市场竞争将促进资源从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转移。因此,通过对外贸易进入国际市场可以促进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并通过企业的进入退出带来行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Melitz,2003)。但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中国的对外贸易不仅没有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反而加剧了资源错配(施炳展和冼国明,2012)。其原因在于,在出口补贴等政府优惠措施下成长起来的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未必高于非出口企业,即对外贸易部门存在着“生产率悖论”(张杰等,2011)。这种由政府推动的对外贸易压低了要素的市场价格,扭曲了要素正常的市场化配置过程,导致资源在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之间的错配。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经济市场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国内市场的重要作用,逐渐放松了对本地市场的保护,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同时,政府也逐渐取消了对出口贸易部门的优惠措施,出口越来越成为市场化竞争的结果。那么,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是否因此而得到提高?区域市场整合和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在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如何?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对于中国有效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和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贸易政策,进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对于现有的研究,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同时立足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将区域市场整合、贸易开放和资源错配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中国当前国内市场整合和对外贸易对资源错配的重要影响,在理论上进行积极的探讨。第二,基于中国30个省市2003—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可以同时考虑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资本和劳动力市场)整合情况的区域市场整合指数,实证检验区域市场整合和贸易开放对资源错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