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传统农业遗产研究者研究和保护的主要对象

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实践活动发端于20世纪初,以农业文献遗产为主要保护对象、以农业考古、农业历史、传统农业哲学及农业民俗学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我国传统农业遗产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清代末年,罗振玉、高润生等一批学者为了保存中国传统农学的精华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农业文献遗产,但研究尚处于萌芽状态。

20世纪20年代的民国时期,万国鼎先生领导金陵大学农史文献研究机构,对中国古代农业文献资料开始进行系统地搜集、整理和保存,历时10多年搜集整理了3700多万字的农史资料,并分类辑成《中国农史资料》456册。由此,中国的农业遗产研究开始成为一门正式的学问,万国鼎先生成为国内公认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奠基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掘和继承祖国的农业遗产。在有关部门的领导支持下,1954年4月,农业部在北京召开“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座谈会”,部署全面开展农业遗产的研究、整理、出版工作。同年7月,在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和农业部的支持下,在原金陵大学农业遗产整理工作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农科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万国鼎被任命为主任,研究侧重中国农业史的综合研究、传统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制约因素研究、近现代农业史研究以及农业历史文献研究与整理等方面。与此同时,各地农业遗产专门机构纷纷设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史研究室,主要研究人员有石声汉、李风歧教授等,从事农书整理与西北地区的农牧业演变历史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历史研究室,开创人是梁家勉教授,研究侧重华南一带的农业历史;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历史研究,主要有王毓瑚、张仲葛、于船、董恺忱、杨直民等学者,主要开展了农书整理、比较农业史、畜牧兽医史、农业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逐步形成了以“东万(万国鼎)、西石(石声汉)、南梁(梁家勉)、北王(王毓瑚)”为代表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的四大基地。此外,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室,主要从事农业历史研究及农业文物的保护;浙江大学农学院农业历史研究室,创始人游修龄教授主要从事稻作历史方面的研究。

农业遗产专门机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农业遗产保护实践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研究和保护工作的重点是搜集、整理、校注古代农业文献典籍,各农业遗产研究机构为之进行了大量的相关工作,成绩突出。仅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当时分类整理的农业文献资料就达1400余册,字数过亿。 并相继出版了《中国农学史》(上)、《中国农学书录》、《氾胜之书辑释》、《齐民要术校释》、《四民月令辑释》、《四时纂要校释》、《农桑经校注》等专著。

总体来看,20世纪初到80年代中期,传统农业遗产研究者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多为农业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主要采用历史学、文献学、版本目录学和古文字学等研究方法。近年来,中国传统农业遗产研究的重心逐渐由农业文献扩展到系统深入地探讨传统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史,研究领域涉及土壤耕作、作物栽培、农业通史、区域农业史、农业制度、农业系统、农业生产工具、农田水利、蚕桑养殖、畜牧兽医、园艺、茶学等多个方面;保护的对象也由农业文献扩展至农业文物和“活态”的农民实践经验和创造。 rk1xz8nlgNGaNpsZxYqVxcAQbIJXnoYU7Wa11Zn8IW9XVxYedOwxdji9iMBx/6f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