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农业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属性和学科特点

学科的原初涵义就是研究某种或某类学问。探究学科的属性,是学科创立发展与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对学科进行科学界定,是准确确定学科属性的基础与前提。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涉及面甚广并逐渐受到社会重视的领域已实际存在很长时间,但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学科门类里,并没有“农业文化遗产学”的知识分类和学科位置,甚至连“文化遗产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更谈不上应有的学科地位。

(一)农业文化遗产学是一门交叉应用学科

从学科层级方面看,“农业文化遗产学”是文化遗产学的分支,而文化遗产学则是文化学的分支。

从学科向度方面看,农业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复合学科。农业文化遗产学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学科,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学科,而是兼而有之,是典型的文理交叉学科。

综合来看,“农业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涵盖面甚广、学科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农业历史学、农业考古学、农业生态学、农学、民俗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学科。这些学科知识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融合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学的基本学科知识。农业文化遗产学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更是一项应用性、实践性、专业性的系统工程,相关参与人员涉及农史学家、考古学家、生态学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管理学家以及其他有关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各个相关学科的学者在介入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时会带有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会产生出新的交叉性研究特点,有时甚至会给相关学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概括地说,农业文化遗产学是一门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界定、分类、价值评估、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活动及其可持续发展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农业文化遗产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产业遗产、文献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等多个方面。

目前,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欧美中心”的色彩仍然浓厚,西方的遗产理论框架、保护理念与原则、分类体系、操作方式或多或少地被视作圭臬;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也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关注。

(二)农业文化遗产学的学科特点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应用学科,农业文化遗产学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典型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1.整体性

“一门学科应有自己的范式,即包括定律、理论、规则、方法和一批范例的有内在结构的整体。” 作为一门学科,农业文化遗产学应具有理论体系、学科框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相关要素,且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支撑起学科的全面和整体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整体性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学研究的对象是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既不偏重于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某些部分,也不仅仅局限于研究某一形态或种类的农业文化遗产。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部分或个体的研究是为整体的研究服务的,整体性的视野是农业文化遗产学研究的基本着眼点。农业文化遗产学的研究任务,要求农业文化遗产学的研究是从具体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也即总结性、归纳性的研究。其研究的结论,应对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与利用的具体实践有着较普遍的适用性和指导性。

2.系统性

作为一门学科,农业文化遗产学应该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形成具有自身特定内涵和特点的学科体系。这个自成体系的系统不是杂乱无章的大杂烩,而应该是结构完善、逻辑严密,其相关要素和相关子系统应该按合理的层级、维度不断协调有序地进行着运动与整合,不断地发展出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内涵,保证了系统新的生机与旺盛的生命力。系统性与整体性直接关联,整体性的研究也必然是系统性的研究。传统农业生产系统、农业聚落,都是典型的系统,而农业文化遗产的总体构成,更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既要研究不同形态、种类的农业文化遗产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系统构成方式,又要研究不同地域、时期农业文化遗产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系统构成方式,还要研究在现实社会文化系统中农业文化遗产所处地位及与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相互关系,等等。

3.综合性

系统是一整体,也是一综合体。综合性的研究也就是全面地考察和完整地论述。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分析和评估,不仅要分析其突出价值和主要价值,还要通过分析其所具有的各方面价值,对其做出综合价值的评估。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研究,不仅要考察对农业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还要考察管理机构、制度和政策,保护的措施和方法,环境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利用的方式和效益,开发的程度和步骤等各方面的相关因素,从而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提出切实合理的意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利用是一种综合管理,有赖于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综合性研究。

4.典型性

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学研究对象的各类农业文化遗产,往往都是具体的农业聚落、农业景观、农业文献、农业物种、农业工程、农业工具、农业民俗等,具有典型性。农业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往往也是从农业文化遗产的众多个案入手的,由具体的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其典型意义、揭示其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总结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而研究采取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措施。

5.交叉性

交叉学科的出现通常源于对单一学科无法或是无意对某些重要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农业文化遗产学是对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整体化、综合化的产物,由于农业文化遗产承载的信息既有社会科学方面的,又有自然科学方面的,故农业文化遗产学的研究需要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里的农业历史学、农业考古学、农业生态学、农学、文化学、经济学、民俗学、管理学等多个相关学科,实际上,许多相关学科本身也是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随着农业文化遗产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会像其他综合性学科一样,分化出一些新的边缘学科。

农业文化遗产学的发展需要与许多学科发生横向融合或边缘交叉的联系,尽管农业文化遗产学与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在研究中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或重合性,但它们的主要研究任务不同,研究范围、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并非可以包容或取代这些相关学科,而是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体现出横向性和交叉性特征。

6.应用性

农业文化遗产学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应用性。农业文化遗产学建构的理论体系,主要是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实践服务的。农业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对象丰富多样,而其应用性特征表明了其研究偏重于具体的、实证的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学是建立在农业文化遗产实践基础上的,其研究领域不仅涉及观念层面,还涉及有关农业文化遗产的知识体系;涉及共同体、地方政府、国家和国际层面的行动实践;涉及管理体制、教育和培训等,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动态体系。

7.开放性

农业文化遗产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无论是理论、内容、方法,它都需要最广范畴和最大限度地吸纳历史学、人类学、生态学、文化学、民俗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所有有益知识,来发展自身;作为一个交叉学科,需要不断吸引而非排斥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农业文化遗产管理者参与到学术研究、理论创新、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来,促进学科体系的健康快速发展与成熟;作为一个新兴学科,需要开展更多积极有益的学术研究、知识创新、学术交流,需要建立创新弃旧的淘汰机制,使学科体系成为一个循环互动、进出自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系统。

农业文化遗产学科构建的环境除体现在研究对象、学科知识体系的整合程度外,还应该体现在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体制和管理系统整合中。如果在高校设立相关院系和相关专业,在研究机构设立专门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在政府部门中设置类似“农业文化遗产委员会”的机构来协调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那么,农业文化遗产学的学科构建就将处在一个更加有利的境地。 G4ZnyGWNhegW4R2JVgrwfFhs3Z3lWEPvquyrqR/vD/KX9C9/Sj4M1y2g/IaILR6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