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企业需要怎样的你

【案例3】

许振超所在的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是由青岛港集团、英国铁行集团、中远集团、丹麦马士基集团总投资8.87亿美元合资经营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企业之一。许振超参加工作四十多年来,以“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立足本职,务实创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自学成才,苦练技术,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模范地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他带领团队按照“泊位、船时、单机”三大效率的标准要求,深入开展比安全质量、比效率、比管理、比作风的“四比”活动,先后六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令世人赞叹,将“振超精神”名扬四海。“10小时保班”服务品牌为顾客提供了超值服务,吸引了全球各大船运公司纷纷在青岛港上航线、换大船。

许振超是1967年初中毕业的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但他勤奋好学,成为一名“桥吊专家”。他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发奋学习才能成就未来。许振超是位创新的探索者,他的认识很朴素:我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有一身的“绝活儿”。这些“绝活”可以使我成为一名能工巧匠,这是时代和港口所需要的。就是凭借着这样的一种信念,许振超的“技术口袋”里的“绝活”愈来愈多了。许振超常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工作岗位上,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拼命也要创出世界集装箱装卸名牌,为企业增效,为国家争光。在这种精神支撑和鼓舞下,“振超效率”诞生了。“振超效率”就是进取意识,一种不安于过去落后的装卸工艺、装卸方法等状况,不断地进行改革,把一些不适应生产发展的东西改掉、革掉,包括一些不适应生产的管理方式。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振超精神”就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的拼搏精神,就是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就是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团队精神。许振超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岗位能够成就事业!许振超从一个普通的码头装卸工人到技术工人,再到技术能手、技术专家,成为一名优秀的现代企业工人,让我们看到中国工人的新时代职业精神。

讨论

你如何理解“振超效率”?

【案例4】

两匹马各拉一辆大车。前面的一匹走得很好,而后面的一匹常常停下来。于是主人就把后面一辆车上的货挪到前面一辆车上去。等到后面那辆车上的东西都搬完了,后面那匹马便轻快地前进,并且对前面那匹马说:“你辛苦吧,流汗吧,你越是努力干,人家越是要折磨你。”来到车马店的时候,主人说:“既然只用一匹马拉车,我养两匹马干吗?不如好好地喂前一匹,把另一匹宰掉,总还能拿到一张皮吧。”于是,他便将那匹偷懒的马宰了。

讨论

主人为什么要决定将那匹偷懒的马宰了?你会是哪匹马?

一、我能为公司做什么

企业聘用你,不是为了供养你,而是因为需要你。不怕被“利用”,就怕你“没用”。愿意奉献与付出的员工,一定能成为企业里的“大忙人”与“抢手货”;那些满嘴牢骚、满腹抱怨的员工,则很难获得大的发展。如何成为职业化员工呢?

古人云:德才兼备谓之“圣人”,德才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再厉害的领导、再称职的部门负责人、再优秀的员工,一旦不按要求遵守职业道德,没有了职业素养,就是不合格,就不能称之为职业人。

日本管理学家川上真史在他的《改变公司的员工在哪里》一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的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员工?能够改变公司命运的人是什么样的呢?他给出了下面的答案:

(1)他们不把问题当问题,而把问题当课题;

(2)他们有勇气迈出第一步;

(3)他们能及时、准确地发射知识和信息;

(4)他们时刻张开天线,接收一切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资讯;

(5)他们能对企业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并解决问题;

(6)他们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远见和计划。

用一句话概括,老板需要的员工必须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他们站在企业立场,及时为企业解决问题,并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老板聘用一个人,给他一个职位,给他与这个职位相应的权力,目的是为了让他完成与这个职位相应的工作,而不是让他在这个职位上无所事事。

“我能为公司做什么?”这应该是每一位员工从进公司起就该搞清楚的事情。你要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把你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然后才能获得“公司能给我什么”的报酬。工作中遇到林林总总的问题时,不要牢骚抱怨,而是要敢于面对和迎接。当周围的人们都喜欢找你解决问题时,你就取得了胜人一筹的优势,老板必然就会知道你是个良才。

一个人的人生目标贯穿于他的整个生命历程,你在工作中的态度,使你与周围人区分开来。日出日落、朝朝暮暮,它们或使你的思想更开阔,或使其更狭隘;或使你的工作变得更加高尚,或变得更加低俗。如果你能将应该做的工作做得和想做的工作一样认真负责,那么你一定会成功,因为你在为未来做准备,你正在学习一些足以超越目前职位,甚至成为老板或老板的老板的技巧。当时机成熟,你就准备就绪了。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要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将社会化意识和职业素养体现为态度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日之功,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需要一个积累和准备的过程。多项调查和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和角色转化期大概需要1~3年。而这1~3年的时间正是你职业生涯中最“青黄不接”的阶段:你既不像毕业时的“单纯”,又不像有四五年资历的人那样能“独当一面”,而是处于“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状态。这个时期,也许是你一生中最痛苦,变化最大,对人生的认识、体会和感悟最多的时期,但往往能够积累到你一生中第一次“从学习迈向工作”时段内宝贵的工作技能和坦然的就业心态。如果大家能顺利通过这个阶段,就将稳步踏入“职业塑造”阶段和“职业开拓”阶段,最后登上“事业成功”这个职业发展的最高阶段,实现你曾经一切的豪言壮语,达到你职业发展的巅峰。

戴高乐曾经说过:“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就是你会到达的地方。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决心要做出伟大的事。”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和抱负;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和磨砺。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就要拿出勇气,要付出努力、拼搏和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颓废;成功,不相信幻影;未来,要靠我们自己去打拼!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不会在碌碌无为中消耗光阴,我们今天每一位大学生,从现在开始,就要在心中默默地为自己写下一份职业规划书,规划努力方向和目标,规划前程和未来,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职业规划,在挫折中学习,在行动中改变,尽快完成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逐步迈向成功的职业发展通途,到达胜利的彼岸。

二、“多一盎司定律”告诉我们什么

【案例5】

美国独立企业联盟主席杰克·法里斯,他原是加油站一个加油工,每次加油他都要额外免费擦一擦车。这就使他具备了严格的职业道德,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前任主席当时驾着一台脏车常来捡这个便宜,有时还故意刁难,他却一如既往,得到前主席的认可。

在工作中,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需要增加的那“一点”——大到对工作、单位的态度,小到你正在完成的工作,甚至是接听一个电话、整理一份报表。只要能多一个周到思考,多一个处理方法,多一个新“创意”,许多个“多加一点”,你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完美,你就会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得到回报。

“对自己的要求适当地高于单位的要求”,上司和老板对你就会说:“干得不错,继续努力。”公司有外出培训的机会,有更好的工作任务,老板说:“某某这个小伙子挺动脑筋的,做事细致效果好,就让他去吧。”这时,你已多争取到了一个被认可的机会、成长成功的机会。

讨论

1.完成工作就行了,为什么要“多做一点”?

2.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包括父母、亲戚、朋友),了解他们的职业,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工作”的。

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指出:取得中等成就的人与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但其结果——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实质内容,经常有天壤之别。

其实,在工作中,有很多时候我们“多加一盎司”,工作可能就大不一样。尽职尽责完成自己工作的人,最多只能算是称职的员工。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再“多加一盎司”,你就可能成为优秀的员工。尤其是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这样的工作标准:对自己的要求要适当地高于单位的要求。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一定能把工作做好。“对自己的要求适当地高于单位的要求”其实并不难,我们已经付出了99%的努力,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工作,再多增加“一点”又有什么困难呢?但是,我们往往缺少的是“对自己的要求适当地高于单位的要求”所需要的那一点点责任、一点点决心、一点点敬业的态度和自觉的精神。“对自己的要求适当地高于单位要求”其实是一个简单的秘密。

“每天早来一点儿,晚走一点儿,工作多干一点儿,干得好一点儿。”看似简单,持之以恒就没那么容易了。有的人对上班晚一点儿,下班早一点儿不当回事,认为神不知鬼不觉。那你就错了,不要以为没有人注意你的出勤情况,也别以为领导没有看见你;实际上你在单位的一举一动,领导都清清楚楚。因为,领导所了解的一是单位的工作业绩,二是员工的表现。

经验告诉我们,每天上班就算不能第一个到办公室,也不要成为最后那个姗姗来迟的人。提前上班不仅精神显得特别愉快,绝对是当天最让领导和同事眼睛一亮的员工。久而久之,益莫大焉。对于下班而言,就算你不能最后一个下班,也不要在众人都埋头工作时过早离去。你的工作效率可能比别人的都高,那么应该去帮助工作落后的人,问一问他们有什么你可以帮忙的,就算你真的帮不上什么忙,你的这份诚意就足以让人产生好感了。但是一定要出自诚意,别忘记集体的成功才能让你的优秀表现更杰出。所以,聪明的员工总会比单位所规定的时间早到和晚走几分钟。同时也记住,不要在上班时间跟别人闲扯,不要接冗长无聊的电话,更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想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或者“家里的煲汤香浓浓”,心猿意马,魂不守舍。上班时间你应该做的是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投注于自己的工作上,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

一个优秀的领导是以事业为第一生命的,他往往要求员工也以事业为人生奋斗的核心。他们认为,有志向的员工应随时准备献身事业。你不要小瞧“干得多一点儿”,集腋成裘,按劳取酬永远是真理。谁工作多做一点,谁付出的劳动多,谁投入的精力大,谁就有获得收获的可能。一般来讲,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投入不一定有产出,但不投入则不会有产出。奋斗者都应毫不吝惜自己的私人时间,只有这样,才有前途可言,才能走在竞争队伍的前面。

想成为一名成功人士,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既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一些看似无关的知识能力往往会对未来起巨大作用。而每天多做一点点的“多加一盎司定律”,则能够给你提供这样的学习成长机会。

“多加一盎司”看似举手之劳,其实并不简单,不然举手之劳的事我们为什么不肯去做?是懒惰,不;是态度,也不是;那是什么,是智慧!

三、如何看待职场的“不公平”

【案例6】

故事一 一位教师与同学一起做个小测试:在教室里,讲台前放一个垃圾桶,给每个人发了一张纸,然后请大家把纸都揉成纸团。规则很简单,我们班现在就是一个企业,你们是企业里的员工,谁能把纸团扔进垃圾桶,谁就是可以涨工资(期末考试加十分),扔不进的就扣奖金(平时成绩扣五分)。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都必须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扔纸团,不能转移到教室的其他地方。这时你会有什么想法呢?教室后排的学生一定会抗议:这不公平!我们离垃圾桶这么远,前排的同学离垃圾桶那么近!

但等到所有人都扔过纸团以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前排的大多数同学虽然和大家想的一样,成功扔进去了,但一定会有几个前排同学没能扔进去。而后排的同学大多数没扔进去,但居然还是有几个成功地将纸团扔进了垃圾桶。

于是老师开始对大家解释:没错,离垃圾桶坐得越近,你的机会就越大,这就是特权。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只有后排的同学抱怨过,而前排没有一个同学抱怨?那是因为前排的同学根本没意识到他们与生俱来就拥有这个特权。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面前这个目标上了,不需要考虑其他。而只有你不拥有特权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世界上有“不公平”这件事存在。

故事二 小学一年级的入学规定:当年的9月1日前出生的孩子年满6岁可以入学;也就是说,9月1日零点后出生的孩子,必须到第二年才能进入小学一年级;而在8月31日24点前出生的孩子,就可入学。二人仅仅相差一分钟,就变成了相差一年的结局。这样的小学入学时间节点设置,你认为公平吗?早一分钟出生的孩子,是拥有“特权”吗?

讨论

1.拥有特权,就能成功吗?

2.我们能消除世界上的不公平吗?

3.如何正确理解“公平”?

什么是职场上的不公平?

在工作上受到歧视,观点或意见遭到上司刻意忽视,工作上的相关信息及决策被刻意隐瞒,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缺乏真诚……职场中似乎总是充满了各种不公平,激起我们的负面情绪,阻碍工作的积极性。

有一种说法是:“困扰我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人的困扰其实来自双方面,即外在事件的发生和内在心理的不接受。应对方法同样有两种,可以选择外在行动去改变,比如离开这个不公平的地方,到自己认为公平的地方去重新开始。然而职场的核心是企业,企业的核心是团队,团队的每个人职责各不相同。从企业的组织架构来讲,这种权重不同的分配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比如销售部门多劳多得似乎可以明码标价,但是行政、人力资源等部门则不易量化评估。学生取得奖学金,通常都需要由两部分的评价来确定:学习过程,可以用考试成绩的高低来量化;学习态度与为人品德,你认为如何公平量化?

因此,应对困扰的第二种方法,自我心态调整显得尤为重要,用好的心态来面对不公平,提升自己的能力,壮大自己即可降低今后遭遇不公平的可能性。

职场强调的是价值的交换,如果付出的是企业所需要的,那么这就是可以纳入考量的价值,反之则不然。正如有的人工作三年没有升职,而新来的同事工作一年就获得了晋升机会,在前者看来这是何等的不公,而在HR(人力资源)的眼中,这一切都合情合理,因为企业考量的标准是能力而非工龄。

面对职场不公平,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坏事,是对自己不利的方面。可有时正是那些不公平,才使我们有了改变自我的勇气和力量。有一位员工阿华,平时办事有些马虎粗心,在计算各种数据或做一件事时,总出错。科长就经常批评他,但他总是改不了马虎这种坏习惯,于是,科长就什么也不让他干。平时别人干活,他却没活干。在一个部门里,人家都有活干,唯独他什么活也不能干。时间长了,同事们也都用有色眼镜看他。他纳闷,徘徊,心想,我只是有时出错,就这样对我,未免科长也太严厉了吧,至于把自己打入冷宫吗?这也太不公平了吧。面对这样的处境,他先是犹豫,徘徊,后就镇定,默默接受了。然而,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办公室看书学习。这样,一晃就是两年。同事有的升级,而他用这两年时间考取了会计师职称。两年后,科长看他那么用功学习,就给他安排重要工作。他由于两年的学习,业务能力强了,所以在工作中非常得心应手,获得升级。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起初科长严厉,甚至苛刻,把他打入冷宫两年,在小华看来好像不公平不合理,但对其他同事是公平合理的。但因为小华能正确对待这种“不公平”,没有沉沦,而是选择了奋斗,选择了学习,选择了自我突破,自我超越。有时不利因素也会发生转化的,只要我们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化不公平为动力,励志改变自我,超越自我,最终我们也能获得成功。

人,来到这世上,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也会有许多的不公平;会有许多的失落,也会有许多的羡慕。你羡慕我的自由,我羡慕你的约束;你羡慕我的车,我羡慕你的房;你羡慕我的工作,我羡慕你每天总有休息时间。也许,我们都是远视眼,总是活在对别人的仰视里;也许,我们都是近视眼,忽略了身边的幸福。

事实上,大千世界,不会有两张一模一样的面孔,只要你仔细观察,总会有细微的差别。同是走兽,兔子娇小而青牛高大;同是飞禽,雄鹰高飞而紫燕低回。

人,总会有智力、运气的差别;总会受环境、现实的约束;总会有人在你切一盘水果时,秒杀一道数学题;总会有人在你熟睡时,回想一天的得失;总会有人比你跑得快。在职场中,遭遇一两个不公平是在所难免的,可以理解;而认为处处不公平,那肯定是自身出了问题。倘若经过合理的考察,确定了自己是真的遭遇了不公平,那么就不要沉默,应尝试同自己的直接上级或第三方如HR进行沟通,将自己认为的不公平和期待的公平表达出来。这个过程中切忌越级“申冤”,因为你的越级行为对于你的直接领导来说同样是种不公平。在沟通过后,如果不公平仍然得不到解决,那么只剩下两种选择:接受或者改变。而改变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你可以选择留下来据理力争,或者果断离开,另寻“理想国”。

莫言说过,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机会永远是留给最渴望的那个人,学会与内心深处的你对话,问问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静心学习,耐心沉淀,送给自己,共勉。 +Z2o+0hD45doDUDZS8J+rabfk64MvsMN97xRBYGXYpGNnDmhEP4pBrnAOg2/jAB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