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各省的光复活动及其革命政府的建立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至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3日)成立,以华中、华南为主,共15个省份先后宣布独立,占全国2/3地区,清廷统治土崩瓦解。就时间而言,各省独立可分两个梯次。第一梯次于10月份,包括湖北、湖南、陕西、山西、云南、江西六省。第二梯次在11月,共有贵州、江苏、浙江、广西、安徽、福建、广东、山东及四川九省,其中山东独立仅12天便告取消。

一、第一梯次独立的省份

湖南(10月22日)

10月22日湖南光复,成为首个响应湖北之省份。此乃因两湖紧密连接,遂受鄂省影响。且湖南社会、经济问题严重,已具革命形势,加速湘省独立,支持湖北。武昌首义消息,传至湖南,党人跃跃欲试。焦达峰联络新军、会党,并购买手枪炸弹,待人械齐备,立即发动。湖南巡抚余诚格(1856—1926)已提防新军,采纳巡防统领黄忠浩(1859—1911)调虎离山之计:分散新军至各州县,每营只保留步枪子弹两盒,又召巡防队回防长沙戒备。22日党人起事,焦氏率炮队攻小吴门,陈作新(1885—1911)部向湘春门,两军入城后会攻军械局、抚署,占领布政使署、官钱局及电报局。余抚“穴抚院后墙而遁,莫知所向”,黄忠浩则被擒杀。 当日长沙各界会于咨议局,成立军政府,推焦、陈二人为正副都督,发《湖南军政府宣布独立电》,并扩军一协援鄂。 然湖南军政府内斗剧烈,政权终为立宪派所夺。原来咨议局议长谭延闿(1880—1930),建议成立临时参议院,议员多为旧人。未几再提出《都督发令条例》,规定都督命令须经议院审定,方才生效。焦氏按谭人凤之议拒绝,并取消各机关,延闿愤然辞职。 立宪派随即散布流言,诬焦、陈为陈胜、吴广,都督府为梁山泊。10月30日,长沙发生纸券挤兑风潮,陈作新巡视,遭伏击身死。梅馨(1878—1928)率叛兵攻都督府,扬言为黄忠浩复仇,焦达峰为乱兵砍杀。 士绅推谭延闿继任都督,告诫各军不可妄动,厚殓焦、陈,收拾乱局,并获黄兴致函肯定。自湘省独立,立宪派仅用九天时间取得全胜。 [6]

陕西(10月22日)

陕西之光复仅晚湖南数小时,同在22日发难。武昌报捷,清廷当局严加防范,西安将军文瑞(?—1911)调旗兵守满城,要求巡抚钱能训(1869—1924)发弹药备战。钱氏以谣言不足信拒绝,惟召巡防两营,加强城防,调新军一、二标往汉中、凤翔,并稽查军中异样。革命党人于10月20日商讨对策,为安全起见,只以会员传递意见,以事不宜迟,定于10月22日起事。盖因星期日行动,不致马上被察觉,新军可秘密集结,亦有充足时间夺占军装局,且假日时刻,守兵有所松懈。此外党人决选领导,钱鼎自觉威望不足,推第二标一营管带张凤翙(1881—1958)担任。 22日晨党人会聚旷野森林,拟定行动计划:以张凤翙占军械局、张益谦攻西门,钱鼎则占藩署及其它重要局所。各路军行动顺利,军械局等迅即受控,然旗兵仍据守满城及北门拼死顽抗。次日新军破满城北门,文瑞投井自尽,“所有满人,潜逃一空” ,钱能训自杀未成,被送至总司令部。西安光复后,潼关、蓝田、南州、临潼、三原、泾阳、富平、兴平及同州等地相继回应,“如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关中四十余县,数日之间莫不义旗高举矣” 。10月25日该省各界会于督练公所,采秦陇复汉军政府名号,但组织军政府却有难产之势。 幸众以大敌当前,达成协议:推张凤翙为大统领,钱鼎、万炳南(1881—1913)任副统领,军政府内要职均由哥老会人掌握。 陕西虽完成光复,但强敌环伺,革命政府其后出兵援晋,与清军激战于潼关。

江西(10月24日)

两湖光复,东侧之江西亦于10月24日反正,屏蔽武汉侧翼。江西独立,始于九江,吴铁城(1888—1953)等人早于此地设浔阳阅书报社,倡改良社会,后以国势日危,加入革命行列。 武昌起义后,党人蒋群奔走联络,成功策动故友53标内三营之管带范增福、黄焕章,炮台总督徐公度等,获其支持,标统马毓宝(1878—1933)亦无坚决反对之意。时庄守忠领55标四营及稽查官周树森助守九江,党人即于23日发动,各军臂缠白布,攻道、府两署,再占55标阵地火柴厂,知府璞良、庄守忠遁逃。革命军成立军政分府,推马氏为都督,徐公度任炮台总司令,吴铁城为总参议。九江光复,震撼南昌,堪称“山雨欲来风满楼”,时巡抚冯汝骙(?—1911)“战守均无定策”,城内已见“有预备白旗为欢迎民军者”。29日南昌绅学各界组织保安会,要求冯氏“便宜从事,力保治安”,获回复准予执行。次日冯氏闻各界谋和平独立,“不能承认为首,遂复作罢” 。南昌城内第27混成协马、工、炮、辎各营已经蔡公时(1881—1928)运动,30日晚军内举方世亮为指挥,蔡森缒城而入,革命军全面占领南昌。 31日南昌于商务总会召开各界大会,公推吴介璋(1875—1926)为都督,刘起凤为民政部长。无奈江西光复后形势不稳:吴氏专注扩展军政,为55标标统冯嗣鸿(1875—1926)反对离任。彭程万(1880—1978)赴任又因方世亮等迎马毓宝而去职,马氏继任后亦为孙中山罢免,终由李烈钧(1882—1946)督赣后才安定局面。 [7]

山西(10月29日)

10月29日,山西响应湖北起事,其独立威胁直隶,缓解武汉压力。自陕西光复,山西巡抚陆钟琦(1848—1911)派新军第85标往晋南。党人识破其谋,故在28日黄国梁、杨鹏龄密议起事,推姚以价任临时领导。姚氏兵分三路直捣太原,以苗文华攻满城,于凤山炮队助之;崔正春部夺军装局;令杨鹏龄攻抚院,拂晓轰门入城。时阎锡山驻扎城内,闻兵变后即率军攻抚院后门巡防队,起义军击毙陆钟琦、其子亮臣及谭振德。 省城得手后,党人集于咨议局商讨善后事宜,成立山西军政府,公推军阶较高之阎锡山、温寿泉为正、副都督,原咨议局副议长杜上化(1850—1922)为总参议。再命姚以价为行军总司令驻固关,以祖树棠、张瑜守娘子关、雁门关 ,防备清军进袭。军政府之成立,获立宪派支持,阎氏就筹款事宜与咨议局议长梁善济(1861—1941)“斟酌再三,然后合议” 。山西光复后,清廷起用党人吴禄贞为山西巡抚平乱,党人大喜,谋与之联合,不料吴氏被刺于石家庄。此后北洋第三镇曹锟(1862—1938)、卢永祥(1867—1933)连破娘子关、太原,山西形势告急。幸王用宾自太原反正,径往河东联络士绅,组河东绅商议事公所,并兴办蒲、解两属民团,成功光复河东。太原失守后,阎氏率部北退绥远,温氏撤往晋南,以图再举。王用宾则联合临河秦军取运城,成立河东军政府,众推王用宾为兵马节度使兼民政长 ,继续抗击清军。及至西南议和,袁世凯任命阎锡山为都督。

云南(10月29日)

云南首义之地为滇西腾越。同盟会员张文光(1884—1914)早于当地活动,创办自治同志会。10月27日,张氏联合新军76标排长陈云龙起事,围攻督署、军械局,总兵张嘉钰吞金自杀,护西道宋联奎(1870—1951)请降。 29日,张氏自称滇西军都督,以九星为旗帜,采黄帝纪年,分兵取永昌、顺宁、云龙州等地。昆明亦密谋起义,总督李经羲突于28日收缴军械,同日党人会于唐继尧卧室,决定两日后晚12时举事,主力占领军械局及各衙署、库局,以蔡锷任指挥。不料30日晚6时,讲武堂73标士兵突然发动起义,击毙队官安焕章、唐元良,党人李根源、李鸿祥(1879—1963)领兵出击,一、二队营队官胡庾先、马为麟率部加入。其后李氏率部击溃丁锦(1879—1958)卫队,进逼北门,并催促驻巫家坝之74标及炮标回应。起义军破北门后,与第十九镇统制钟麟同(?—1911)相持于五华山、军械局。与此同时,蔡锷率74标助战攻下督署、军械局,五华山守军大溃,活捉钟氏送往南门处死。 [8] 31日革命军进占昆明全城,成立云南军政府,以蔡锷任都督、李根源为军政部总长兼参议院院长,殷承(1877—1940)为参谋部总长,次长为谢汝贤(1879—1914)、唐继尧。又蔡锷素与立宪派有渊源,故该省亦被视为新军及立宪派共同合作而成事之省份。 昆明反正后,云南军政府又戡定大理、临安、蒙自等地,滇西军都督亦撤销名号,全省复归统一。

二、第二梯次独立省份

江苏(11月5日)

湖北武昌起义后,北洋军受命南下平乱,直指武汉。江南革命党人即时起动,图解鄂省之威胁。首先发难地为上海。11月2日,李燮和与陈其美会于《民立报》社,决定在5日举事。次日同盟会党员再会于西园斜桥,突然发动起义,攻打江南制造局。陈其美亲率商团、敢死团进攻,然劝降未成反被俘,幸李氏闻讯即领巡防营、商团围攻解救,并分兵攻打上海县署。 11月5日,起义军推陈氏为沪军都督,李氏为参谋。未几,吴淞守军反正,推李燮和领吴淞军政分府,部署进攻南京。上海独立后,苏州势孤,民团绅董潘祖谦、商州总理尤朱申要求江苏巡抚程德全(1860—1930)保障地方治安。同时上海亦遣民军50余人,往枫桥新军标营宣告一切,共表同情。翌日天明,马、步、工程、辎重等队袖缠白布,先后进城驻扎各机关,并往抚署,请程氏独立。程德全即宣布“值此无可如何之际,此举未始不赞成,务必秋毫无犯,勿扰百姓云云” [9] ,其后就任江苏都督,以刘之洁(1872—931)为新军协统及苏军统领,张一麐(1867—1943)为民政司长。苏州独立后,松江、无锡、嘉定、镇江、南通、扬州及高邮等地先后光复,尤以12月2日徐绍祯(1861—1936)江浙联军击败张勋(1854—1923)、克复南京,影响至巨。又因鄂军受挫于阳夏,汉口、汉阳失守,赖南京光复,连结宁汉,奠定南北对峙的格局。又据王树槐之研究,江苏各州县的光复,多赖旧官吏与绅商两种势力合作而完成。

浙江(11月5日)

浙江光复与江苏相若,是巩固宁汉后方、加强革命实力的重要举措。早在10月12日,陈其美亲临杭州,次日与顾乃斌、褚辅成(1873—1948)、吕公望等于西湖商议起事,决定先往浙东组织敢死队任先锋,方有十足把握。其后党人设机关于李棠宅,分头筹集经费,输送军械,运动警察、巡防营,定于11月5日破晓前发难,以童保暄(1886—1919)任临时都督。 及至上海光复,“咨议局沈副议长至抚院请拆卸满人营墙,尽编汉籍,以免惨杀”,增韫(1869—?)不允。11月4日,“磋商终日,迄未解决” 。当晚党人起事,周承菼(1883—?)率陆军82标及蒋中正(1887—1975)所领之敢死队入城直扑抚署。陈占芬向抚署投掷炸弹,敢死队乘火势进攻,击败卫队,擒增韫及其家眷。朱瑞(1883—1916)部占军械局,会同82标攻旗营,旗兵坚守激战半日,将军德济终接受汤寿潜(1856—1917)劝降。11月5日,各界聚于咨议局,推举汤寿潜为都督;周承菼为总司令,节制陆军及巡防营;褚辅成任政事部长,负责民政、财政、教育、交通及实业等事,免本省税收一年。 [10] 汤氏虽无革命历史,但出身翰林,曾任安徽青阳县知县、全浙铁路总理,辞官不仕,在浙省名誉地位甚高,故能成为都督,领导全省。杭州独立后,浙江各地如嘉兴、湖州、金华、衢州、严州、处州、宁波、绍兴及台州等地,亦在革命党努力下,次第光复。

贵州(11月5日)

1911年夏秋间川路风潮迭起,及至武昌消息传来,自治学社认为时机已到,大举活动,分从军、学、警界及会党四方面着手,联络起事,以张百麟接洽标统袁义保;陈康运动陆军小学堂;陈守廉等分头联络会党,以黄泽霖总其成;周培艺指挥警员、巡查队、高等巡警学校及巡警教练所。滇省光复后革命之势日盛。11月2日,张百麟、杨昌铭、任可澄(1879—1946)等入巡抚署,面陈滇抚沈瑜庆(1858—1918)要求和平独立,沈抚允采半独立形式,设立自保会,公开用人行政之权于大众。沈氏订于翌日开会宣布自治办法,然此为拖延之计,因胡锦棠巡防营新编未成军,须待刘显世(1870—1927)率援军至,即行诛除党人。 当晚自治学社下令行动,陆军小学堂自行破库取械,通知南厂新军起义。推新军教练官杨荩诚(1880—1922)任指挥。 其后新军逼退胡锦棠部,令赵德全(1883—1912)入城,占大兴寺军械库,至天明各部均进贵阳城,巡抚卫队抗命,沈氏终手书承认独立,并将印信送往咨议局。起义军当即成立贵州军政府,推军阶最高的杨荩诚为临时大都督,队官赵德全副之;改咨议局为立法院,以谭西庚、朱焯分别为正、副议长;并推定枢密员张百麟、任可澄、杨昌铭等七人,军政府组织由枢密员全权处理。

广西(11月7日)

自闻武昌首义之讯后,广西“官场恐慌异常,而人民之希望民军,颇有时雨之切” 。10月30日,党人刘崛联络梧州,招集绿林2000多人光复梧州 ,后转攻浔州。10月30日桂林党人耿毅率陆军小学学生及新军,自李家村逼桂林,惟行抵将军桥遇大雨水涨折返,此后风声日紧。藩司王芝祥(1858—1930)握广西兵权,调巡防营回省城防守,然其武装力量远不及新军。党人刘古香、王狮灵、刘震寰(1890—1972)于各地起义,巡抚沈秉堃(1862—1913)知事不可为,遂与王芝祥、咨议局议长秦步衢商议独立。咨议局亦分析利害,指广西向倚湖南、广东盟饷补助,今湘省已告独立,财政难以维持。其次省内革命情绪高涨,桂林孤城难以坚守。两者战事一起,地方糜烂,无法向父老交代。 沈、王二人皆同意独立,连夜命“缮写独立黄旗数百面,‘大汉广西全省国民军恭请沈都督宣布独立,广西前途万岁’24字,分竖城厢内外各街巷”。11月7日,广西各界于咨议局召开独立大会,推沈秉堃为都督,王芝祥、陆荣廷(1859—1928)为副都督,电告各府县。11月10日,巡防营第24、5队暴动,先攻藩库,后占咨议局、电报局,沈氏借口北伐赴湘,各界推陆荣廷继任都督,军政府机关迁至南宁,开启陆氏统治桂省之时代。

安徽(11月8日)

安徽光复始自寿州。王庆云(1879—1936)以保卫地方为名,奏请巡抚朱家宝(1860—1923)领毛瑟枪千余支,分组乡团,并联合农会、教育会准备发难。11月5日州吏总兵相继潜逃,大开城门,起义军推王氏为总司令,张石泉、袁子金副之,复以张汇韬征颍上县,亳州、太和请降。 其后,朱家宝电请两江总督张人骏(1846—1927)派张勋所部江防营五营来皖,收常备军各标营枪械弹药存库,调62标三营驻防英山,委安庆城防巡防营统领刘利贞。党人吴春阳、管鹏于城内萍萃楼推胡万泰为总指挥,定于10月30日晚起事,以62标举火为号,61标马炮工程营响应,先攻夺标本部,取弹药,再攻省城。不料胡氏潜逃,起义军为巡防营所败。 事后朱氏即解散新军,更图大举搜捕革命军。咨议局议长宝以珏及皖绅童茂倩(1860—1932)以地方糜烂为由,要求朱氏召回新军,辞退巡江防营以保治安。时皖省民军风起云涌,“安徽巡抚之政令,此时已不能出安庆城门一步”。11月6日,朱氏回复咨议局:“请诸公筹划自保,采导遵行。”次日咨议局筹办团防,请朱氏拨款资助商团经费,江防营遂被调走。11月8日,咨议局宣布独立,推朱氏为都督,宝氏为民政长。“省城一律悬挂白旗,商界照常开市,军警学绅各界,通缠白布。” 然而安徽独立后政局颇不稳,要待孙毓筠(1869—1924)上任后,方见“人心稍静”

福建(11月9日)

福建党人参与三二九广州之役,死事最烈,仇满之心益甚,省会福州满汉对立日见明显。闽浙总督松寿(?—1911)尚能对党人优容,而福州将军朴寿(?—1911)则誓死效忠清室。武昌起义后,松、朴二人加强防范,悉将药库子弹迁入旗界;凡13岁以上男子均发洋枪、子弹,妇女则发给小刀;又于旗界内安置大炮,埋下地雷,声称与全城汉民同归于尽。 11月5日党人取得新军统制孙道仁首肯加入后,于台江召开会议,商定军饷、军火及军事部署。会议决定推孙氏为福建都督,许崇智任敌前总指挥,作战计划以占领城东康山及城南之于山,居高临下,再分道进攻旗界。 福建同盟会又于桥南公益社设起义总机关,作“发号施令及指挥学生军、炸弹队,商团及联络军警之总枢纽”。福建革命如箭在弦,立宪派斡旋,谋和平过渡政权,副议长刘崇佑(1877—1942)自沪返闽,向咨议局提出方案。11月8日,议会照会松寿,提出四条件:满人宜服从新政府;旗军交出军火;此后满汉不分;满人俸禄,照常支给。松寿已有意妥协,唯朴寿态度强硬,思欲背城一战。 党人遂发动于山战役,是役共分两阶段:前段由11月8日下午3时起至9日凌晨5时,革命军完成准备,与敌方零星交战;后段由11月9日凌晨5时至下午5时半结束,两军激战于山及城内旗汉交界处,最终革命军攻破旗界,旗兵投降。 松寿吞金自尽,朴寿被捕杀。11月11日,福建都督府正式成立,孙氏出任都督。

广东(11月9日)

广东自湖北独立后,党人士气复振,胡汉民在港布署行动,谋以省内民军夺取广州。南方各省相继脱离清廷独立,益使广州当局日感难支。然而广东光复,以水师提督李准及立宪派至关重要。李氏屡破革命党之起事,素为党人所恨,惟自武昌起义后“默察天心,俯窥人事,知民心思汉,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维持” 。再者粤督张鸣岐(1875—1945)又疑其与党人通,夺其中路巡防营兵权,收虎门炮台撞针,故其立意反正。此后李氏遣幕友谢质我来港与汉民谈判,约定献虎门要塞军实。准复联合龙济光(1868—1925),调集兵舰往省河待命。 与此同时立宪派亦行动,10月25日丘逢甲(1864—1912)、江孔殷(1864—1951)于文澜书院商定自保。4日后,九善堂72行总会集于爱育善堂商议,决定承认共和体制,并呈告张氏。张氏拒绝,令兵船戒严。11月7日广州各界再聚咨议局,“到者凡千余人”,包括张氏及满族人代表。会议终于决定独立,推张鸣岐为临时都督,龙济光为副都督,并由张氏出安民告示,撤去炮楼营盘城楼各处防备。次日,广东宣布独立,不料张氏潜逃至沙面,龙氏亦不允任副督。议会推胡汉民为都督,以蒋尊簋(1882—1931)暂代。同日李准下令各炮台军舰换上中华民国旗,迎胡汉民北上。20日,胡氏偕谢良牧(1884—1931)、李君佩等抵广州,组织广东军政府。 粤省各地如香山、惠州、潮州等地亦相继光复。

山东(11月13日独立,24日取消)

山东独立前后历时仅12天,乃惟一宣布取消独立之特例。自鄂省后,秦晋相继宣告独立,又闻清廷谋以山东抵押,向德借款300万,筹集军饷,鲁省士绅大为震动。11月5日,山东各界于咨议局开会,推夏继泉(1883—1966)、丁世峄(1878—1930)等六人面见巡抚孙宝琦(1867—1931),提出八条要求:禁政府借外债;明诏罢战;允南军要求;鲁新军不得调遣;留协饷;宪法定中国为联邦体;外官制、地方税,本省自定之;本省得自由规定本省宪法及练兵。 三日内不答复,即宣布独立。孙氏以山东财力、兵力不足自保婉拒。11月7日,山东各界齐集咨议局,一致通过推翻由六二党 控制的咨议局,并由山东全省各界联合总会取代,推夏氏为议长。9日清廷答复山东八项要求,然语多含糊敷衍 。11月11日,于山东省城开保安联合会,“创议独立,以保安人民为主旨”,新军第五镇军官黄治坤亦威吓必须独立,孙氏无奈应允,电达北京“拟即组织临时政府,凡用人行政调兵理财,暂由本省自行主决”。11月13日,山东正式举义旗独立,推孙氏为大都督,新军第五镇统领贾宾卿(1880—?)为副都督。然山东乃直隶屏障,清廷自不容其倒戈。袁世凯密令张广建(1864—1938)、吴炳湘(1874—1930)来鲁,第五镇军官吴鼎元(?—1915)、张树元(1888—1934)等联合取消独立,贾氏弗能制辞任统制,孙氏终于11月24日宣布取消独立。

四川(11月22日)

四川由吴玉章首起光复荣县。10月27日,曾省斋光复垫江,连取大竹、渠县、邻水、庆安、岳池,传檄定莲溪、射洪、营山等县。起义军于11月21日开全民代表大会,成立蜀北军政府,推曾氏为大都督,张观风副之。 然真正牵动全局者,乃是重庆独立,夏之时(1887—1950)领新军起于龙泉驿,自北路东下,途中又吸纳乐至新军数百,后与朱之洪晤,决计取重庆。 自各地发难后,重庆商会、士绅纷纷办团练、保安会,“向楚(1877—1961)、李时俊、刘祖荫各分区集众倡民团,皆先以党人实其额,城中新军阴乐为其用”。时城内人心惶惶,又闻夏氏兵至,“官吏兢不自保”。11月21日士绅密议,遣朱之洪说夏氏暂缓兵势,并欲推巡防军统领李湛阳为都督,惟李氏哭辞。次日中营城防游击队、商团、川东巡防营、水道巡警及炮队,皆缠白号章响应,张培爵等邀各界会于朝天观城,设蜀军政府于巡警总署,以张、夏二人为正、副都督 ,通电全国独立。未几忠州、泸州独立,成立川南军政府,革命派坐拥半壁川蜀。11月27日,统兵入川之端方(1861—1911)被刺于资州,清廷只剩四川总督赵尔丰(1845—1911)保守成都。赵氏知大势已去,与绅士邵从恩(1871—1949)、陈崇基等谋,愿扶助四川自治,将民政交给咨议局议长蒲殿俊(1875—1934),军政托付朱庆澜(1874—1941)。11月27日,赵氏宣布地方自治,蒲、朱二人分任大汉军政府四川正、副都督。12月8日成都兵变,正、副都督皆走,赵氏用总督部堂名义出安民告示。兵变终由尹昌衡(1884—1953)弭平,并擒杀赵氏于皇城。 至1912年2月,重庆、成都军政府合并,四川复归一统。

上述14省之独立,尤值得注意者为湖北乃首义省份;山、陕独立,威胁首都地区;江浙为全国经济精华,两省独立对全国革命成功具有决定性影响。闽、粤光复使清廷丧失华南治权,革命声势得到加强。 清廷纵掌北洋六镇之精锐,要扫平全国,已见实力有所不逮,其后即有南北谈判,谋求解决困局。 VKieQ4GDKDY9Cb81y1KRQMx4rQ/J1zPz8JxDvBd+Zl1U1aKGdWsw1WsCpwHhLr+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