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北部革命党人的活动

一、直隶

直隶为清朝建都之地,专制皇权威力之所集,当事者防范之严,侦察之密,过于他省。 革命力量不易发展,惟仍有一定活动,包括暗杀、舆论宣传及渗透北洋新军。 暗杀行动,如吴樾炸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汪兆铭刺摄政王等,前已提及。1906年同盟会陈兆雯(1879—1909)回国组织河北支部,活动于保定崇实中学,专注学界,招揽刘仙洲(1890—1975)等人,并成立外围组织共和会(初名实行会)。惜陈氏积劳成疾病故,由郝仲清继承其志。 同时革命党人白逾桓(1876—1935)、景定成(1882—1959)、程家柽(1874—1914)创办《国风日报》,报社因入京党人渐多,“遂无形成为党人荟萃之机关” 。革命党运动北洋新军尤其困难,盖袁世凯严选将领,务使其效忠。时北洋军内革命势力,以石家庄第六镇统制吴禄贞(1880—1911)、滦州第20镇张绍曾(1879—1928)及奉天蓝天蔚(1879—1921)三人为主。吴氏乃湖北云梦人,年少赴日习军事,愤于八国联军之役,激发反清之志。回国后任职湖北,后以办理延吉边务有功,受良弼所荐,复贿赂庆亲王奕劻(1838—1917)获任第六镇统制,谋招纳同志。然吴氏备受掣肘,“郁郁无所施” ,常驻北京,与该镇官兵疏离,故首都党人掌握武力有限,难以施展。

二、河南

河南位处内陆,革命风气流传稍晚,故革命党在此发展成效一般。该省最早从事革命者为河南名士车钺(?—1906)、蒋立,刘积学(1880—1960)创立半日学社,宣传革命思想。此后车氏留学东瀛,半日学社又因蒋氏病亡停办,革命机关转移至武备学堂,刘积学、閰子固密商革命,为人所发现,被迫离校。同盟会于东京成立后,曾昭文(1883—1913)、车钺、杜潜相继加入,曾氏且任河南支部部长,集资创办《豫报》,宣传革命。此后曾氏归国,由刘积学继任。1907年河南党人刊行《河南杂志》,与《民报》相媲美。刘积学任主编,“每期售至万份以上”。此外河南女界志士燕斌及刘青霞(1877—1922)亦出版《女界杂志》,鼓吹“妇女革命应以暗杀为手段”,惟日本应清廷要求,勒令两刊停办。1908年同盟会遣曾昭文、杜潜(1887—1952)等回豫组织分部,于开封设立大河书社,秘设机关于开封中州公学,该校学生几乎全部加入。广州三二九之役后,同盟会加速行动,派刘积学回国传达本部意旨,河南分部再办《国是日报》宣传。 武昌起义后,分部积极行动:以杨源懋(1886—1912)运动巡防营;王从周、杨铨西等团结学界;岳秀华、王天杰(1887—1921)联络豫东仁义会;刘镇华(1883—1956)、王天纵(1879—1920)结连豫西绿林 ,准备省会革命。

三、山东

山东革命党人的活动集中于学界。同盟会成立后,山东党人即兴办宣传机关:蒋衍升(1881—1915)、丁惟汾(1874—1954)在日办《晨钟报》,王讷(1880—1960)在济南创《白话报》,李凤五在烟台办《渤海日报》,鼓吹革命甚力。 与此同时,党人广建公学,培养革命势力。“学校非独人才所自出也,始事之艰难,往来潜伏,惟学校能容焉;声气互达,惟学校能通焉;发谋举事,惟学校能秘焉。故学校所在,即党势之所滋由。” 其中较重要者为:济南刘冠三(1872—1925)的山左公学、烟台谢鸿焘(1873—1954)的东牟公学,所招学生均入同盟会,“数年之间,革命空气,弥漫全省”。无奈党人在校内宣传革命风声外流,公学被当局查封。1908年陈干(1881—1927)、刘冠三再办震旦公学于青岛,作革命机关,惟清廷藉陈氏与德人争矿之事,封闭该校。党人亦活动于清廷所办之青州、曹州中学,2/3学生加入同盟会。然而山东党人终未掌握武力,故武昌起义后,“响应集遍全国,惟山东消息寂然”

四、山西

山西革命党主力运动新军,故虽临近京师,仍能于日后成功光复。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山西留日学生王用宾(1881—1944)、谷思慎(1881—1945)、何澄(1880—1946)率先入会,“先后加盟者百余人” 。景定成(1882—1959)、王用宾又办《晋话报》,以言辞激烈被禁,复办《晋阳公报》宣传革命,“而山西锢蔽风气之开朗,亦以此报之嚆矢”。此后《晋阳公报》因交文案被查封,然“民情愤激已极,尤以青年文武学生,起而加盟者日多,参加新军亦复不少”。 1902年山西编练新军,至1909年编成一混成协,期间晋省挑选武备学堂学生,赴日习军事,部分如阎锡山(1883—1960)、温寿泉(1881—1956)、张瑜参加同盟会及铁血丈夫团,归国后均加入新军。如阎氏初任山西陆军学校教官,其后升任86标标统。阎氏又倡议扩军,使新军与旧军成八二之比。 时温氏已任教练公所总办兼陆军小学监督,姚以价(1881—1947)为85标二营管带,乔煦任86标三营管带,新军大致受革命党所控制。

五、陕西

陕西远在西北,清廷鞭长莫及,革命党的活动主要为运动新军。早期活动较著者为井勿幕(1888—1918),井氏乃陕西蒲城人,年少入读张铎之私塾,结识熊克武、但懋辛(1886—1965)等人,常以恢复祖国自命。 此后井氏留学东瀛并加入同盟会,返国后参与陕西同盟分会成立,推李仲特(1858—1937)任会长。此后井氏东西奔走,建西安健本学堂作党务机关,又加入哥老会,联络首领张云山(1877—1915)、马玉贵(1885—1957)等人。辛亥以前,西安革命机关以健木学堂、咨议局及公益书局为主,郭希人主咨议局,焦子静(1878—1945)等主持公益书局。“各同志平时筹商一切,悉于三处秘密进行,遇有重大事件,须得多人决定者,则另择适当地点。” 同一时间,陕西党人注重运动新军。军内初有同盟会员张作栋、彭世安(1881—1924)、朱叙五及张光奎(1879—1937)四人,再有钱鼎(1884—1911)、曹位康、党仲昭、张钫(1886—1966)和张宝麟(1883—1946)加入。钱氏又设武学社,供党员集会。哥老会在陕西新军中势力庞大,钱鼎亦为哥老会成员,协助说服各营哥老会头目参与革命。 1911年,陕西同盟会与哥老会聚于省城南郊小雁塔,“结三十六弟兄,歃血为盟……而革命、会党始联合进行” ,新军与会党遂成该省之革命武力。

六、东三省

清朝崛兴于东北,视东三省为“龙兴之地”,控制之严密远超他省。日俄战争以至朝鲜沦亡,东三省大感唇亡齿寒,革命风气不亚于他省。1901—1902年间,东三省民间成立辽沈联庄会反清,1905年经革命党人顾入宜、赵中鹄(1856—1916)联络,遂成为革命力量。1907年宋教仁、白逾桓、吴昆僧于大连成立同盟会辽东分部,首重学界,其次为联庄会、军界。宋氏其后再联络马贼及绿林头子刘单子 ,然分部因咸厂招兵事泄,白氏被逮,宋、吴逃往日本。未几,赵中鹄、刘雍、宁武等于盛京监学医院成立“奉天公益会”,自此革命运动“势如燎原之火,发展非常神速” 。清廷于1907年正式建置东三省,并推行官制改革,调北洋新军驻防,遂给予党人机会。1909年,北洋第一混成协冯玉祥(1882—1948)、王金铭(1880—1912)、施从云(1880—1912)、郑金声(1879—1927)等六人成立武学研究会,活动渐次扩展至各营,更获第二混成协蓝天蔚支持。 研究会后因协统潘矩楹(1882—1951)防范,又另组新民山东同乡会,惜党人终未能掌握新军。

上述全国各省在武昌起义前后之革命活动,显示各省革命力量之衍生及其成长历程,其中尤以华南、华中各省为最。1911年三二九广州之役失败后,孙中山所倡导的华南边区起义,全盘失败。党人遂转入长江流域各省活动,而革命风云由是密布沿江省份。长江流域各省,为全国经济及教育最为发达地区,而参与革命者众。其中湖北一省,更为革命势力最盛之地。及至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即以湖北为其起义目标。 plResSd+wGHUDXEklHYdqkgcLx1cbxVtU7TWRtBbwJnu89nOpdemwc2MkWIR6S5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