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为光复会基地,革命基础深厚。自徐锡麟(1873—1907)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培训军事干部起,浙江革命风潮日盛。1907年徐锡麟、秋瑾先后遇害,大通学堂、耀梓体育学堂关闭,革命声势稍杀。此后吴芝瑛(1867—1933)、徐自华(1875—1933)于杭州西湖发起送葬秋瑾活动,两浙革命党人藉此商讨革命方略,“议定此后革命运动,宜注全力于军队方面”。及秋开会,又决定,“议决军界中人,固应运动其入会,而军界之外,亦宜运动其入会……即遣俞炜联络法警商防营各界” 。1909年浙江编练新军,大批革命党人担任中下级军官。顾乃斌、朱瑞、吴思豫(1884—1958)、葛敬恩(1889—1979)分别任职营长、排长,吕公望、黄元秀(1884—1954)等在督练公所运动策划。至此“革命势力,已布满军界,专待时机之到来”。此外章炳麟、蔡元培等“或办报社,或办学校,联络华侨策动革命”,士绅如绍兴孙采臣、杭州徐青甫“或斥资接济党人,或遇党案暗中保护,赞助之力甚大” 。
江苏乃南方经济精华,上海为全国经济重心,中外荟萃,故革命风气大开。1904年光复会成立,陶成章、章炳麟本拟立足于此,其后的同盟会中部总会亦以此为基地。按王树槐统计,若将上海一区的革命活动减去,则江苏省地区的活动,并未发达。 革命党在江苏发展新军,初有成绩,奈何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1861—1911)杀害杨卓林(1876—1907),逐走赵声(1881—1911)、柏文蔚,队中警戒甚严,党员只能稳健行事,运动新军停滞不前。 然同盟会陈其美表现活跃,在沪广结商界、学界,全国商会联合会沈缦云(1869—1915)、叶惠钧(1862—1932)先后加入同盟会,并资助革命经费。二人又为陈氏介绍商会联合会会长李平书(1854—1927),使革命党掌握武装商团。与此同时,光复会尹锐志(1891—1948)、尹维俊(1896—1919)姊妹亦于上海设锐进学社作支部。武昌事发,光复会又遣章梓、柳承烈等分赴杭州、南京、苏州联络,李燮和(1873—1927)则在上海附近募集敢死队组光复军,准备行动。
革命党人在安徽活动时间较长。早在1904年李光炯(1870—1941)迁安徽公学至芜湖,培养革命骨干,以散播革命种子为教育宗旨,成为长江流域革命中心。 同年陈独秀、柏文蔚创立岳王会,鼓励效法岳武穆精忠报国之精神,成员多投入新军,联络武备练军学生、中下级军官及警察学堂学生。 其后同盟会吴春阳(1883—1911)、管鹏、王天培(1888—1927)、常恒芳自日本回国,发展革命活动。1907年徐锡麟刺杀巡抚恩铭(?—1907),次年熊成基(1887—1910)乘太湖秋操起事,两次起义虽未竟全功,但革命风潮已大大影响民众。 时同盟会为清廷严禁,张汇韬遂另设信义会,惟其入会誓词仍与同盟会纲领相同,更于1907年策动寿州起事,“后以风声大露,临期中止”。1908—1909年张、管等组织寿州农会,集中革命势力,并南下参与广州起义之谋。及至三二九事败,又获长江大举之讯,再谋9月于寿州发难。
易知社乃江西早期较重要的革命团体,由张惟圣、邓文翚于1904年组织,“明则以诗文结社,暗则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其成立乃由江西武备、测绘、客藉、陆军小学堂等校师生倡议,如虞维煦、龚师曾(1886—1971)、项武等。1906年南昌教案起,易知社即大肆宣传,激发人民义愤。同盟会成立后,派黄格鸥、魏会英回赣建立支部,大部分易知社社员加入。 至1909年江西共进会成立,全体易知社社员加入,并取消易知社名号。赣省共进会以邓文翚任会长,虞维煦及丁立中为副会长。其后共进会积极向学校宣传,利用农闲,深入农村,文翚又亲自联络洪江会、青帮等会党。此外共进会积极运动新军,遣蔡复灵、蔡锐霆(1882—1915)入武备学堂,熊公福、熊骥奇投新军,成功联络新军队官、哨官董福开、卢左等人。未几,邓文翚东渡日本,会务由虞维煦代理。虞维煦不久辞世,会务陷入瘫痪状态,至武昌起义后方有起色。 此外尚有浔阳书报社、国民分会、共和会及赣学社等组织,以浔阳书报社之林森、吴铁城二人活动最力。
湖北、湖南两省同为长江流域革命力量勃兴之地,此即华兴会之所由起,其中湖北一省尤盛,革命团体迭起,遂以共进会、文学社两大革命团体起而策动,终于促成辛亥武昌起义,是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之首义省份。
湖南为革命运动中“首先觉悟的省份”,1904年其留日人数已占全国14%强。 早在1902年杨毓麟(1872—1911)撰写《新湖南》,次年陈天华(1875—1905)亦发表《猛回头》、《警世钟》等,宣传革命思想。同年黄兴组织华兴会,策划长沙起义,标志着湖南革命的重大发展。 1907年,同盟会湖南支部会长禹之谟(1866—1907)发起公葬陈天华的活动;姚洪业(?—1906)为清廷惨杀;及至萍浏醴起义失败,革命运动受到打击。其后宁调元(1873—1913)重建支部,惜在岳州被捕,由刘谦、李隆建完成,与会者包括黎尚雯(1868—1918)、李振鄂及焦达峰等。然而他们多为学堂教师,少有大规模活动,诚如曾杰(1886—1942)形容:“丁未至庚戌四年之间,学界以提倡无人,渐就销沉。” 1909年共进会焦达峰回湖南发展,焦氏即联络会党,于浏阳县普集市开“山堂”,邀约湘阴、平江、萍乡、万载、长沙、醴陵、浏阳等县会党首领参加。 与此同时,革命党积极运动新军,25混成协之陈作新、马队官长刘文锦(1886—1936)进行宣传,“辗转联络得同志数十人”。1911年3月各代表会于天心阁,却为抚院探目所发现。刘氏唯有亡命在外,新军工作继续,并转介焦氏,“自是新军同志间之听命于刘文锦者,转而瞻焦达峰之马首矣” 。
四川投身革命最早者为邹容(1885—1905),其《革命军》对革命宣传贡献至巨,惜因苏报案被捕,卒于狱中。 同盟会成立后,即遣黄金鳌(1878—1951)入蜀联络会党。此后熊克武(1885—1970)、谢奉琦(1884—1910)、丁扶厚亦相继而来,加强组织工作。自1907年起,川东杨庶堪(1881—1942)、朱之洪(1871—1951),川北曾省斋(1869—1952),川西南廖泽宽(1870—1922)、张培爵(1876—1915),策动江油、江安泸州、成都、叙府、广安、嘉定及黔江七役 ,惜全部失败。与此同时四川新军内部,革命势力日增,程潜(1882—1968)任第17镇33混成协参谋,受同盟会委派,负责联络长江上游,在军中制定行动纲要。 1907年成都起事失败,革命势力大挫,会长林宾谷不负联络之责,党员各自行动,如同散沙。犹幸重庆同盟分会发展日盛,并创办《重庆日报》宣传革命,组织重心在重庆中学及重庆师范学堂 ,成员多为学界人士。及至四川保路高潮,党人即谋行动,然而“成都自丁未之役,省会防革命日严,重无铢寸可凭借”,重庆党部又“以全川民气尚不可为”迟疑不决。其后肖参、张颐(1887—1969)报告青神、井研、荣县等地民气激昂 ,方积极行动,故其独立稍晚于邻近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