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南部革命党人的活动

清季革命发源于南方,革命党人亦多属南方人士,故在南部地区活动尤为频繁,渐及华中、华北。

一、广东

广东向为革命党人活动及起义之目标。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继于槟城筹划再次起义,仍以香港为基地,倾党中精锐,翌年发动广州黄花岗之役,惜功败垂成,革命党势力大受挫折,“本省党员向在内地者,亦不能立足,纷纷往海外或港、澳” 。此后革命党发动暗杀,籍以震慑清吏:水师提督李准(1871—1936)被林冠慈(1883—1911)、陈敬岳(1867—1911)行刺 ,广州将军凤山(1860—1911)更被炸死 。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南方支部主持人胡汉民“一面运动军队逐张(鸣岐),而使(朱)执信、(胡)毅潜入内地,起各路民军,以逼省城” ,又计划省外起义,并编列四军:东江陈炯明(1878—1933)为第一军,北江徐维扬(1887—1952)为第二军,西江苏慎初(1882—1936)为第三军,韩江姚雨平(1882—1974)为第四军,由邹鲁(1885—1954)居香港筹策各方。 陈炯明此后起于惠州,与陆路提督秦炳直苦战。其余各部如何尧夫、黄明堂(1866—1938)、高剑父(1879—1951)、莫纪彭(1885—1972)、任鹤年、陆兰清(1876—1923)、李福林(1872—1952)、王兴中、周之贞(1882—1950)等,亦纷纷举义。

二、广西

广西与广东同为革命党人活跃之地,桂省入会者不少,如马君武(1881—1940)、邓家彦(1883—1966)、刘崛(1878—1964)等。同盟会划广西四区,联络会党,使其转化成革命力量。此即梧州、桂林、南宁及柳州,由刘崛、赵正平、雷鲲池(1872—1952)、王冠三负责各区宣传交际。此外革命党人又积极运动新军 :1911年春广西新军成立陆军混成协,桂省当局开办陆军干部学堂、陆军小学堂及学兵营,培训下级军官、军士。留日士官生与陆军速成生,如蔡锷(1882—1916)、钮永建(1870—1965)、蒋尊簋(1882—1931)、尹昌衡(1884—1953)、方声涛(1885—1934)、吕公望(1879—1954)等纷纷来桂,任职于督练公所、陆军干部学堂、小学堂。 他们在军中宣传革命思想,吸纳新军入伍,广西巡抚张鸣岐(1875—1945)察觉其活动,借故将尹昌衡等免职。犹幸广西同盟会支部于1910年9月成立,耿毅(1881—1960)任支部长,赵正平为秘书长。与此同时,支部又联络广西天地会首领刘古香(1873—1913),并发行《南报》,后改名《南风报》,鼓吹民族革命。

三、福建

福建位处沿海,邻近台湾,日人早思染指,并由台湾总督推行“对岸政策”,谋求占领闽省 ,从而促成该省志士投身革命,谋求自保。时留日学生、同盟会成员宋渊源(1882—1961)、陈景松及朱腾芬(1881—1932)等七人,于1911年5月归国,与立宪派咨议局代理议长陈之麟(1897—?)、常驻议员郑祖荫(同盟会)及绅、学、工、农、商等各界人士会晤,谋组团练,稍后成立“福建团练期成会” 。此后福建各地均组团练,当中福州一地反应热烈,如桥南公益社及高等学堂等纷纷成立体育会,从事兵操。革命党人在此活动,显然扮演重要角色,福建革命力量由此聚集。 广州三二九之役,福建党人牺牲者众,即为明证,余者“加紧工作以报死事同志” 。时川路风潮正盛,林斯琛、刘通藉《建言报》大肆报导,并散播反清革命言论,藉以鼓动人心。同时长江流域革命风起云涌,林斯琛、彭寿松(1866—1918)分赴上海、武汉联络,福建党人于是卷入长江革命风潮。林氏抵沪后参加同盟会中部总会,武昌首义后,又会合宋渊源、李蓉官南返,并携带炸弹、制造炸弹之材料及5万元经费,预备于福州起事。 革命终须武力支持,故彭寿松于6月成立“军警特别同盟会”,遣人分赴闽江上、下游演说,吸纳会员。此后彭氏被调离,其子济溶等负责会务。10月下旬,寿松自沪回闽即联系新军军官,成功吸纳许崇智(1886—1965)及福建第十镇新军统制孙道仁(1867—1932)加入同盟会。其中孙氏鉴于福州将军朴寿(1856—1911)仇视新军,密谋对其不利,且新军大多倾向革命,故毅然加入倒戈,对福建光复举足轻重。

四、贵州

贵州位偏西南,交通不便,革命风气稍不及他省。1904年彭述文、平刚(1878—1951)等组织科学会,倡导修学及革命。平刚与张铭又办乐群小学,培育革命青年。平氏后来东渡日本,并加入同盟会,获选为贵州分会会长。未几,张铭谋夺贵阳以回应萍浏醴起义,不料事泄,唯有流亡。1907年张百麟(1878—1919)与蒲藏锋、陈守廉等组织自治学社,得官厅认可,革命色彩并不浓厚。 自治学社成立后,与立宪派之宪政预备会在教育经费上、咨议局内竞争,并出版《西南日报》进行宣传,又创办公共法政学堂、法官养成所,培育人材,其“分社达五十余县,社员、学生达数万人” 。1908年自治学社经平刚介绍,加入同盟会成为贵州支部。至川路风潮起学社改变态度,张百麟即加强联络会党,运动新军。时贵州新军已有革命力量,陆军小学堂、公立中学等学生在1908年成立历史研究会,宣传《民报》所载理论。新军成立后,研究会又联络陆军第一标,成立组织“皇汉公”,继续招揽新军 ,成为贵州革命之武力。

五、云南

云南虽远在边陲,然邻接越南、缅甸,深感英、法殖民主义威胁,故其革命风气高涨。滇省革命“始于吕志伊(1881—1940)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成立云南同盟会支部”,留日学生杨振鸿(1874—1909)、黄毓英(1885—1912)、马幼伯(1876—1922)相继加入。 1907年杨氏回滇,创办体操专修科,为党人集合机关,邀李伯东入同盟会,并另设机关进行革命。此后杨氏于滇西策划永昌起事失败,忧愤而死 ,将革命托付李根源(1879—1965)。李氏,云南腾越人,乃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于1905年在日参加同盟会。其后与赵仲筹办《云南》杂志,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发行地遍及十余省,最高刊量达1万册,提升了云南人对革命的觉悟。 云南党人一如各省运动新军,李氏于1909年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及步军教官,起用同盟会会员如罗佩金(1878—1922)、谢汝翼(1879—1914)、唐继尧(1883—1927)任教官,传输革命思想。辛亥年初云南总督李经羲(1859—1925)调离李根源,惟新军第37协革命势力雄厚,其统领为蔡锷(1882—1916)。蔡锷亦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原于广西效力,其后获李根源、罗佩金推荐任职云南 ,一生功业自此始。此外云南党人积极联络会党,马幼伯更投身其中,藉此加强革命武力。 rRXSDt4YPVSMMmvVXESID6Wf2LJrndajBsESQqqCMmQrkY0F7TzKUEu+9MhmGWF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