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为武昌起义前一年,清廷内外危机四伏,败亡之象已见显露。国内外革命党人加强革命行动,谋一举推翻腐败无能之政府,免被西方列强瓜分,沦为他国殖民地。
辛亥革命前的政治形势,对清廷而言殊为不利。
其一,地方动乱。《辛丑条约》的签订及新政的推行,使清廷财政渐呈崩溃。时朝廷岁入8000万两,6000万两用于对外赔款,入不敷出。除举借外债,清廷亦横征暴敛、滥铸铜元及发新钞,弥补巨大赤字。 奈何经济未见好转,反而引发民众大规模抗争。据非正式统计,单是1910年,全国已发生266次各类型抗争事件 ,其中长沙抢米事件震惊中外。1910年长江中下游大雨连绵,引发严重水灾,祸及两湖、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等省。早在一年前,两湖已遭受水灾,灾民遍布,华容、南州等主要产粮区深受打击。士绅王先谦、叶德辉、孔宪教、杨巩等抢购米粮,囤积居奇,待价而沽,牟取暴利。长沙自1904年开埠后,外商又大量购米。 湖南巡抚岑春蓂(1860—1944)见大量灾民涌入,遂透过外务部,终止与英、日等国的商约,禁止谷米出境。惟商约规定,禁令要在公布21天后才生效,结果引发米粮出口的洪潮,米价急升。1910年3月27日,米价已涨至70文一升,至4月11日更达80文一升。4月11日起,又接连发生碓坊主戴义顺抬升米价之事,终激起民众怒火,由木工刘永福带领捣毁碓坊。刘氏虽被捕,但乱事一触即发,群众接连抢掠米肆、巡抚衙门、教堂、洋行,几无一幸免,暴乱扩大。岑氏自请去职,署理湖南巡抚庄赓良(1839—1917)一面筹款购米,开平粜平服米价,又调动巡防营维持治安。清廷再令湖广总督瑞澂(1863—1915)调动鄂军入湘,协助平乱,而英、美、日等军舰亦先后开往长沙。 事件直至4月17日才平息,领导起事者如刘氏等被杀,清廷向英、美、日等国赔偿道歉。然而宁乡、安化、岳州等地余波未了。长沙抢米风潮仅为冰山一角,全国各地抗捐抗税、抢米风潮、骚乱不绝,统治阶层忙于应付,疲于奔命。
其二,列强蚕食。1911年前后,列强对华发动沿边侵略。1910年,英国出兵强占云南西北要塞片马各寨。原来1897年清廷与英国签订《中英滇缅界务商务条续议附款》,约定以高黎贡山为分水岭作中、缅边界。英人据此认定片马当属缅甸,乘清末乱局出兵,清廷仅提外交抗议,未发兵卒一人。与此同时,英国又与清廷在西藏、尼泊尔、布丹和锡金的领属问题上争持。法国为求云南矿权,增兵滇越边界。俄国又在1911年2月照会清廷外务部,修改《伊犁条约》,要求在新疆、蒙古两地继续免税贸易、购置土地,并陈兵邻近中国西境的扎尔肯特,清廷无奈屈从。 1910年8月,日本公然吞并韩国,迫使韩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废其国号,改称朝鲜,各国无一反对。韩国为日本所灭,国人自感唇亡齿寒。此年又适逢日、俄订定第二次密约,划定在满、蒙之势力范围及利益之际 ,瓜分危机,日渐迫近,然而清廷却无力肆应、屡失主权,终致民愤日深。
其三,建制离心。此即失去立宪派的支持。 1909至1910年立宪派发动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均被拒绝。1909年10月,各省成立咨议局,立宪派人士踊跃参加,盼能增加政治影响力,然美梦落空。《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规定:“咨议局钦遵谕旨,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至事关君上大权及凡属国家行政者,自非咨议局所得参与。” 1909年11月,江苏咨议局局长张謇(1853—1926)邀16省咨议局代表50多人会于上海,确定进京代表团33人,定名咨议局请愿联合会,次年1月进京上书请速开国会,清廷以民智未开拒绝。此后请愿团联络各界壮大声势,各省商会、教育会、政治会社、华侨相继加入,于6月递书都察院又被拒,至有梁启超之亡国警言。 第三次请愿本拟在1911年3月发动,惟国外形势紧张,故立宪派提早行动。10月18省督抚参与,联名请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清廷终于让步允缩短预备立宪期三年,于宣统五年(1913)开设议院。11月浙江、江苏两省咨议局致电资政院,祝贺提前召开国会。直隶、山西等地代表要求继续请愿,希望再缩短预备立宪期。特别是东三省代表,因日本吞并韩国更为着急,然被清廷强行遣返回籍,至此请愿行动结束。1911年5月清廷再颁行内阁制,期能稳住国内反对情绪。13位内阁成员中,满人占八席,其中五位皇族,被时人讽为“皇族内阁”。咨议局联合会上书反对,又计划请愿,此后革命已起,立宪派再不关心此事。
至此,革命已成不可阻拦之历史巨浪,皇朝将被淹没,已成无可避免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