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兴中会

孙中山“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 ,始于1885年中法越南战争之败。1894年甲午战争之际,孙中山北上计划上书李鸿章谋求改革,提倡“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四项主张,然未能得见,“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 ,遂自京津南下武汉、上海,取得江海关发给的出国护照,乘轮转抵檀香山(夏威夷),与当地华侨创立兴中会 ,翌年初于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起而革命。兴中会由此成为清季首创之革命团体,进而于粤港及海外各地,结合同志,策动武装起义。

一、兴中会的成立

1894至1895年间,孙中山先后于檀香山、香港及广州三地联络亲属同乡、师友同学,设立团体,倡导革命,振兴中华,是为兴中会之成立。

檀香山兴中会

甲午军兴,中日启衅,陆军败于平壤,海军受挫于黄海。孙中山以为良机,于檀香山鼓吹革命,惟风气未开,华侨多视为乱谋作反,应者寥寥无几。犹幸孙中山兄长孙眉(1854—1915)于当地经营畜牧业,“交游至广”,又清军败报频传,日侨大事庆祝,刺激华侨滋生民族意识。 1894年11月24日,众人会集于卑涉银行(Bank of Bishop&Co.)经理何宽宅(爱玛巷Emma Lane 140号)。由于人数太多,转移至李昌家(爱玛巷157号),召开成立会,与会者包括何宽、刘祥、李昌等20余人。按孙中山的提议,定名为“兴中会”,通过章程九条,指“中国积弱非一日矣,方今列强环列……蚕食鲸吞……用特会以兴中”,该会“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为宗旨,推永和泰商号司理刘祥及何宽分别为正副主席,设会所于华人消防二楼,并规定各会员须纳五元会底银。众人须填写盟书,左手执圣经,高举右手宣誓入会,会员数目陆续增至约130人,并由何宽保留其时该会之“会员及收入会银时日与进支数簿”,成为该会创立之重要文献。檀香山兴中会之成立,有赖何宽、李昌和宋居仁(1854—1931)等华侨基督徒的支持,可见孙中山早期建立革命团体与华侨及基督教之关系密切,是为兴中会的始创。

香港兴中会总会

1894年年末甲午败局已现,日军西渡鸭绿江攻辽,京津地区岌岌可危。上海同志宋耀如(1864—1918),函促孙中山结束美洲之行回国。1895年1月,孙中山偕檀香山华侨邓荫南等返抵香港,随即召集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区凤墀,联合各地志士,扩大檀香山兴中会组织。又遣陈少白赴上海联络,惜仅得水师出身的陈廷威一人来归。时杨衢云、谢缵泰等辅仁文社社员欣然加盟,是为孙、杨合作,决定设总机关于中环士丹顿街13号,取名“干亨行”,掩人耳目。此名乃由精通易理的黄咏商所定,取《易经·文言》“干元,奉行天命,其道乃亨”,预兆物极必反,清亡汉兴。 同年2月21日举行香港兴中会成立大会,入会者一律高举右手,向天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又修改檀香山章程九条为十条,明订总会设于中国,分会散设各处,确立“专为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述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之宗旨,列明拟办事务、组织及招收会员、会费等条文。首选黄咏商为会长,准备广州起义。

宣言虽未指明香港兴中会为总会,但广州、横滨、南非、台湾、河内等分会建立,皆由香港兴中会成员拓展而生,故已具总会之实。虽有论者对此质疑,并引陈少白1931年函为证 ,惟陈氏于1939年口述出版之《兴中会革命史要》,明言干亨行为总机关。且该会亦被孙中山、谢缵泰、冯自由等称为“干部”、“总部”(headquarters)、“总会”、“总机关”、“实行机关”等。 [1] 中国国民党党史会编《革命文献——兴中会革命史料》第64辑时,亦冠以总会之名,可见香港兴中会实具总会地位,推动革命,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论述如下:

革命运动之推行,有赖立会、宣传及起义三者。香港兴中会总会于此三方面均扮演开创性的角色。

其一,立会。檀香山兴中会虽为首创,却欠革命之性质及行动:宣言明显较温和,未明确反清。 现举宣言一项说明之:两者均指中国面临内忧外侵,提出联合志士、贤豪以“兴中”,救国救民意向明显。但香港宣言进而提出“中国积弱,至今极矣”,较之檀香山宣言“中国积弱非一日矣”更觉迫切。此外,香港宣言对于清廷腐败、贪污无能、残民自肥进行挞伐,更具激进思想。 [2] 而更重要的则为香港兴中会总会一经成立,立即策动乙未广州之役。故香港兴中会总会,实为近代中国革命运动中首具革命性质之革命团体。

其二,宣传。香港兴中会总会章程第三条,早已说明“设报馆以开风气”。1899年陈少白建议回港办报,鼓吹革命,获孙中山同意,借曾协助菲律宾革命党人购买军火所获赠款,于横滨购买印刷机器,付运至香港,支持办报。1900年1月下旬,陈少白租得港岛士丹利街24号(今香港陆羽茶室)为报社,以“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命名,创设《中国日报》,自任社长,又发行十日刊《中国旬报》,以“游戏文章、歌谣,讥刺时政”。由于首创,又被誉为“革命党组织言论机关之始祖”。该报仿效日本报纸格式,以横行短行排印,令读者耳目为之一新,每日出纸两张,后增至六页。 综观该报之言论,于兴中会时期宣传革命,攻击保皇党,揭露清政府腐败,影响海内外革命同志,促成东京、上海两地党人先后办报,两地最终成为清季宣传革命之两大中心。革命思潮由此日见传播,益广益深,可见《中国日报》在清季革命运动舆论阵地中所居的开创地位,堪称“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

其三,起义。香港兴中会总会成立后,即策划首次广州起义。此后香港遂成清季革命运动的“大本营”,策划、筹款、购买军火、输送革命队伍至起义地点,以至失败后退返,皆在此地,包括兴中会时期之1895年乙未广州之役,1900年庚子惠州之役,1903年壬寅广州之役。其后同盟会时期所策动之1907—1908年粤东之黄冈之役及惠州七女湖之役,以至1910年广州新军之役,1911年广州三二九之役、广东光复之役,皆上承香港兴中会总会策动武装起义模式而至。

广州分会

1895年兴中会决定在粤省发动首次起义,孙中山与郑士良、陆皓东、陈少白、邓荫南北上广州发展,设立分会,租双门底王家祠云岗别墅作会所,为内地首创之革命团体。该会定名“农学会”,藉以掩护革命活动。孙中山继在《中西日报》发表《创立农学会征求同志书》,倡议农业改良,招揽同志。 由此获得粤省官绅潘宝璜、刘学询(1855—1935)等数十人署名赞助,且有同志如左斗山、程奎光(?—1895)、程璧光(1861—1918)等踊跃加入,借改良农业为借口,实则密谋起义。并分设机关于圣教书楼及东门外咸虾栏之“张公馆”。 及后,乙未广州起义流产,广州兴中会亦随之结束。

二、兴中会的台湾分会与国外分会

1895年乙未广州起义流产后,由于清廷通缉,孙中山、杨衢云、陈少白相继流亡台湾、海外,先后于横滨、南非、台湾、河内、旧金山建立分会,继续推动反清革命。

横滨分会

1894年,孙中山自檀香山返港,中途船泊横滨,向船中同胞演讲,经船上售物商陈清推介,认识旅日侨商冯镜如(?—1913)、冯紫珊(?—1921)兄弟及谭发等。乙未广州之役后,孙中山偕陈少白、郑士良流亡日本,寄居横滨山下町53番冯镜如之文经印刷店二楼,邀其弟紫珊、谭发、黎炳垣(焕墀)等十余人,商议组织兴中会分会。选冯镜如为会长,冯紫珊、谭发等为干事,半月后设会所于山下町175番,温芬、郑晓初等相继加盟,年仅14岁的冯镜如之子冯自由,即于此时加入成为党员,投身革命,是为其日后起而撰写革命史之由来。时在日华侨反应冷淡,自孙中山离日后,会员供给月费者日少,冯镜如不得已关闭会所,移会务于文经印刷店。

1897年,冯镜如联络华侨,创设大同学校,教育华人子弟,康有为门徒徐勤(1873—1945)担任校长。徐氏引用康氏门徒,交际华侨,获得支持,故兴中会“遂有江河日下之势” ,“能宗旨一贯历久不变者,寥寥十数人矣”。1898年,孙中山自欧洲回日,寓居横滨连续八年,决策会务,包括协助菲律宾独立军、策动庚子惠州之役,刊行《国民报》,鼓吹革命。又因大同学校已成保皇会机关,故联合三江帮商人等团体,另办横滨华侨学校。为扩大实力,1903年孙中山设军校于东京青山,以日本武官少佐日野熊藏为校长,培育革命武力,惟因学生“各树派别,意见分歧”,经日方教员多次调解不成解散。

南非分会

南非兴中会分会乃杨衢云所创。乙未广州之役失败后,杨氏游历越南、南洋群岛、印度,至1896年抵南非,分别在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g)及彼得马尼士堡(Pietermaritzburg)两地,联络同志,热烈宣传,吸纳黎民占、霍汝丁(胜刚)等会员数十人,会务“渐形发达”。同年十月,杨衢云欲回国革命,会员献金助之,而黎氏贱卖产业,遂随同返港。奈杨氏不能立足,仅能教授英文自活。黎氏屈居香港,日见贫穷,亦郁结以终。此后南非兴中会并无特别表现。

台湾分会

台湾兴中会分会,由陈少白于台北创立。广州之役失败后,杨鹤龄侄杨心如(1868—1946)北走台湾谋生,任永乐町美时洋行买办。陈氏于1897年亦赴台湾,结识侨商容祺年(1868—?)、吴文秀(1873—1929)、赵满潮,遂组织兴中会,因会员不多,会所设于心如宅。台湾志士共20多人,惟无名册保存。其后陈氏返日向中山报告,次年回台北募集革命经费,助办《中国日报》。1900年惠州之役,孙中山以台湾作指挥基地,杨心如负联络之职,并往返港台传递机要文件。

河内分会

1902年秋冬间,孙中山藉参观河内博览会之机会,拜访越南总督韬美(Paul Doumer)。值韬美返国,其秘书长哈德安(M.Hardouin)代为招待,因而留居数月。时有广东新宁人黄隆生(1870—1939)在河内保罗巴脱街20号开设隆生洋服店,平日喜读《中国日报》,已具反清之思想,偶遇孙中山,相谈甚欢,并介绍杨寿彭、罗 、曾克齐等加入,遂创河内兴中会。河内兴中会分会会员有限,未设会所,会议均假隆生洋服店,三年后改组为同盟会。

旧金山分会

1895年乙未广州之役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继到檀香山,再至美国西岸旧金山,联络洪门致公堂,然风气未开。及至1903年,孙中山于檀香山加入致公堂后,再次抵达旧金山,因清领事及保皇会勾结移民局,孙氏被拘留于码头木屋多日,不能入境。幸得《中西日报》社长伍盘照(1868—1931)与致公堂黄三德(1863—1946)合力营救,终于安然入境,下榻致公堂会所,结识当地华侨邝华汰、邓干隆等。孙中山又托《中西日报》社,印刷邹容之《革命军》11000册,赠予当地华侨,鼓吹革命。时孙中山欲建分会,决定从具有新思想之教友入手,召集其中有志者,开筹饷大会于士作顿街长老会布道会所,并推邝氏为主席。孙中山即席演讲,推销革命债券,谓买券者即成兴中会会员。教友有所保留,孙中山志在筹饷,改变初衷,“入会与否,一惟尊便”,遂得美金4000余元。惟宣誓加入兴中会者,仅邝氏等数人,发展不佳。此后孙中山偕黄三德,巡游美国各埠宣传,纳兴中会纲领入致公堂新章程,图以旧组织吸纳同志,目的在于联络及改良海外会党,继续为反清革命打拼。

三、兴中会之成员

自孙中山于1894年创设兴中会于檀香山,随着时势推移,兴中会日渐发展,建总会于香港,设分会于广州、横滨、台北、南非、河内、旧金山等地。据张玉法统计,各地兴中会成员共计325人,就其所属籍贯而言,大部分为广东人(85.6%),其次则为福建人(1.4%)、湖南人(1.1%)、湖北人(0.7%)等。就出身而言,分别为商人(35.1%)、知识分子(20%)、工人(15.7%)、会党(13.6%)、农牧业(4.4%)、军警及退职军人(2.2%)、不详(9%)。显然兴中会会员以广东人为主,因为孙中山原籍广东,且其活动地主要在粤港一带。就出身而言,以商人、知识分子、工、农、会党等为主,可见成员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具有“全民”的社会特质。 其中香港一地之粤籍会员及外人加入人数,最为突出。自1895至1900年间入会者合计38人。除英、日国籍会员5名外,华人会员共33人。其中除杨衢云为香港出生的福建人,刘成禺为湖北留日学生之外,余皆来自广东珠江三角洲的县乡。就此而言,除部分会党背景不太清楚外,主要仍以商人、知识分子为主,且大多曾在沿海城市居住及接受西式教育。其中黄咏商、余育之及李纪堂三人,均来自香港世家及富有阶层,故可知该会成立之初,其成员多为香港华人社会精英,并具有外人支持的国际特色。 mdHdoH/uMzykid9j8xwUawtjhKZ9Pv3l8ucpWjoUGWpSXrQDC11Gq5BWQfJwi0i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